高校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15-01-15 15:44张卫民黄桃
艺海 2014年11期
关键词:吉首文化遗产物质

张卫民+黄桃

〔摘要〕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高校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指导、专业人才支撑,以及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和交流的平台等。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重任在肩。

〔关键词〕高校助力非遗保护与传承调查研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坐落在湖南省的西北部,那里是一片连绵不断的山区,美丽而神秘,令人神往。湘西州辖吉首市和花垣、保靖、永顺、龙山、泸溪、凤凰、古丈7个县。境内主要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地。勤劳质朴的土家族苗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许多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留下众多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成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性试验地区。然而,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与传统农耕文明相适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消失,面临被历史现代化进程淹没的危险。

那么,湘西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途径有哪些?它们的作用如何?笔者作为高校的一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能做什么?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于2014年7月来到湘西州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调研。

在这十天的调研中,笔者首先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模式等相关问题走访了花垣县、永顺县、凤凰县、吉首市的文化局(科)和教育局(科);接着拜访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最后,笔者深入各市县中小学、职业学校、村寨、传习所、民族广场等地,通过访谈学生、村民、当地居民等,实地调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实境况。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路径之一是通过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家庭和传习所等教育途径进行的。这种通过教育途径来保护与传承“非遗”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它使中小学生从小了解民族文化和习得“非遗”技艺,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比如,在花垣边城广场,笔者遇到教苗鼓的梁国华老师和他的几位学员。有三名是初中生学员,其中两名(吴松宁、龚湘玲)自豪地说:“我们虽然是汉族,但我们都热爱打苗鼓,我们会一直打下去!”另一名(麻绘春)抢着说:“我是苗族的,我会更加努力学好苗鼓舞,并把它传承下去!”听后,一旁的梁国华用激动的声音说:“苗鼓舞是我们苗族最独特的舞蹈,蕴含着苗族丰富的传统文化,我要用自己的绵薄之力,把苗鼓一直打下去,让苗鼓能在年轻一代中继续传承。”第二,中小学生在学校进行舞苗鼓、演苗戏、打苗拳等活动,周末到旅游景点和民族博物馆进行“非遗”展示活动,“孕育”或“催生”了学生的职业意愿和职业兴趣,成就了学生未来的职业梦想。比如,梁国华的女儿梁小兰毕业后就在德夯表演和教授苗鼓。凤凰县民族第二中学就为中国凤凰县山江苗族博物馆输送骨干人才8名,等等。第三,职校的学生和苗族、土家族村民通过“非遗”教育习得了谋生的技艺。比如,苗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吴英继女士在花垣县农民职业中等学校教授苗绣,不仅自己开办了苗绣培训班,还帮助村民成立苗绣合作社和工作坊。这不仅给吴女士和村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入,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同时还保护与传承了苗绣。永顺县双凤村土家族摆手舞州级传承人田水香的女儿彭亚兰自小在母亲和村中文化的熏陶下,传承了摆手舞、敬酒歌、土家族山歌等,现在在村里主持大小活动并参与表演,有时也会代表双凤村去外地参加展演。

教育的根柢首在立人。“教育作为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从过程上看,就是文化‘化人的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保护与传承仅仅靠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是不够的。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高等教育具有传承、更新、普及、交流和整合文化的功能,能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担负重要使命。那么,高等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究竟能发挥哪些作用?笔者就此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研究。

作为一个新的学术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传承的价值取向、体系的建设、传承的实践、遗产的保护等方面在国际、国内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理论研究尤为重要。高校是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的中心,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论研究工作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高校的专家学者利用他们已有的专业知识背景,通过深入研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发现了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规律,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建议,并把其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比如,湖南师范大学传统文化与设计艺术博士点民族民间美术方向的焦成根教授研究的“侗族织锦艺术与工艺研究”,于2013年获得了“清华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基金”的资助,其研究成果被收入于凤凰卫视与清华大学联合打造的纪录片“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又如,吉首大学叶德书教授一直致力于土家语的研究和教学,并创立“土家·汉双语双文接龙教学法”,为发展土家语地区的文化教育开创了一条捷径,在国内外影响极大。再如,湖南师范大学张卫民教授于2005年撰写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探究》及《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教育形式》等论文,在我国率先开启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保护与传承的研究先河,为我国从教育视域保护“非遗”提供了理论参考。2012年,她又提出了依托村寨来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题,由此获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资助。

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黄主任认为,在“非遗”人才队伍的建设方面,高校作为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机构、人才培养的基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以吉首大学为例,吉首大学位于湘西州首府吉首市,依托于地域优势,吉首大学针对硕士研究生设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在全校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课程。学校还要求相关学科的老师和学生每学期深入湘西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相关调研和教育实践活动。通过“非遗”教育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了“非遗”的基本概念、基本形态,能够运用田野调查研究方法了解和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与问题,进而提出改进对策。吉首大学已造就了一批非遗相关领域的人才,这些专业人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建档、申请、认定等环节都有所作为。总而言之,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保护与传承,一方面培养了社会需要的跨学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人才,另一方面为社会培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技术方面的人才。

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黄主任还认为,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平台,它有着政府和个人不可比拟的优势,如人才优势、资源优势、手段优势、职能优势、学科优势、传承优势等。高校是教育教学的集结地,是文化信息的中心。在这里,有网站、图书馆、展览厅、报告厅、礼堂等场所及设施,能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宣传、展示、表演、交流活动。高校在人才、学术、技术和场馆设施等方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搭建了研究平台,构建了学习与交流中心。比如,吉首大学建立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基地,积极引导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多名传承人被吉首大学请进课堂,开设专题讲座或固定课程。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建立了包括湘绣、陶艺、竹艺等在内的大师工作室群。怀化学院在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举办了传承人座谈会,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大学”的展演活动。湖南师范大学成立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该中心以湖南师大为牵头单位,省文化厅、吉首大学、湖南文理学院、湖南理工学院、长沙学院、怀化学院、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等为协同单位,整合教育界及高校系统优秀的专家学术团队,积极投身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工作。该中心现有专业人员82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29人,正高职称47人,副高职称18人,中级职称1人。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组建5个分中心,每个分中心都由教授领衔,带领多名相关方向副教授、博士、博士后等科研骨干研究人员组成年龄合理、职称合理、学缘优化的人才团队,扩大了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方面的影响力。另外,该中心雷军蓉教授赴牙买加承担“舞龙和舞狮”课程的教学任务,受到牙买加总理和中国驻牙买加大使的亲切接见。韩国私立名校龙仁大学的18名大学生慕名来到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向雷军蓉教授学习舞龙和舞狮,加强了与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交流与合作。

综上所述,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高校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指导、专业人才支撑,以及搭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等。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担负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任,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民族文化建设。当然,高校这种作用的发挥,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全民的高度重视和参与。笔者相信,通过多方面的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保护与传承将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的民族文化将一代代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杨建)

参考文献:

[1]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谭志松.土家族非物质文化的教育保护与传承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

猜你喜欢
吉首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湘粤专家学者相聚吉首研讨声乐套曲《四季如歌》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吉首美术馆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最亲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