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苍梧曾经的猛兽

2015-01-16 13:47赖红柳
西江月 2015年2期
关键词:野象茅屋鱼池

赖红柳

古苍梧曾经的猛兽

赖红柳

摘自清同治版《苍梧县志》的《鳄池漾月》图

大 象

有一个现在不常用的成语,叫“象耕鸟耘”,说的是“舜死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后用来形容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这一典故至少说明,在今湖南及两广交界的这片古苍梧大地上,曾经有野象出没。

有专家称,公元l050年左右,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野象趋于灭绝,野象的栖息范围南移至气候炎热、热带森林密布的岭南地区。岭南地区野象的分布范围,主要包括两广、海南、福建等省。广西境内野象存在时间稍长,最晚可能到19世纪30年代。

其实不仅仅是大象,很多野生动物比如虎、狼、狐狸、獐鹿、獾、麞、猿、野猪、犀牛、鳄鱼、蛇等等,都经历了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南移以至于销声匿迹的过程。究其原因,都归结于人类的发展使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以及人们对野生动物无节制的捕杀。

《岭外代答》记录有钦州人捕杀野象的诸多细节。也说“象能害人”,“遇人必肆其毒,以鼻卷人掷杀,则以卒人,血透肌而以鼻吸饮人血。”还说大象“非凡兽也”,是有灵性的动物。临死时会回首向南,临死前会把长长的牙撞向石头折断它,知道自己的牙是惹来杀身之祸的因由……

老 虎

南宋《舆地纪胜》记载,东距梧州城三里有座大虫山,说是因为“扶南王范寻养虎于山,有犯罪者,投与虎,不噬,乃宥之。”梧州的这座山因此而得名。笔者觉得有点儿牵强附会,因为扶南王国是存在于古代中南半岛上的一个古老王国,存在时间从公元1世纪一直持续到公元7世纪末叶,其辖境大致相当于当今柬埔寨全部国土以及老挝南部、越南南部和泰国东南部一带,同时在周边地区拥有一些属国,但从来都不曾包括桂东这片土地,梧州的大虫山并非范寻养虎的山。

不过,那个时候梧州的周围有老虎倒也不假。昭州(昭平县),县治在漓江岸边的茅草丛中,那里只有三两家茅屋和一座县衙门。有个行船的旅人到此泊船,上岸寻酒喝,临晚夜宿茅屋人家。到了半夜,只听门外有“托托托”的声音,他们被吵醒了,想看个究竟,这时茅屋主人警告说:“不要开门,那是老虎!”旅人的家仆胆子大,还是起来开门看了,原来是一只母老虎带着几只小老虎路过……这也是记录在《岭外代答》里的故事。这种情况,梧州城里不管是住茅屋还是竹木屋的人,大概都没法子遇到——有州城墙围着呢。

梧州不但有大虫山,距州东五十里还有个伏虎岩,传说有个叫李上座的道士长期在此修炼,一日道成,大吼了一声,山中猛虎吓得四肢发软下跪,因而称之为伏虎岩。

鳄 角

宋代的西江流域,曾有鳄鱼为患,尤其在梧州一带。北宋的《太平环宇记》中说,梧州境内有“思良江……其中鳄鱼,状如黿,有四足,长者二丈,皮如鱼鳞,口长七寸,两边生齿如锯,恒在山间伺鹿,亦能啖人,故浴汲者往往遇害焉。”从这里可以看出,宋代的梧州,鳄鱼很多,常常噬人。而且,山野里还有鹿,这里野鹿成群。它们害怕闻到人的气味,人在上风,稍微闻到气味会立马走掉;人在下风,它们闻不到就会很迟钝,人都到跟前了才知道跑开。

在东山脚下,曾是鳄鱼聚集的地方。这里原是一座水潭,因鳄鱼成患,称此潭水为鳄鱼池。《舆地纪胜》里也把鳄鱼池与扶南王范寻扯上了关系。据《搜神记》上说,范寻养有十头鳄鱼,五六头老虎,面对犯了罪的人,断不清案情,就采取一种野兽断案法:把犯罪嫌疑人投入鳄鱼池或大虫山。如果鳄鱼老虎没把他吃掉,那就赦其无罪。反之,被吃了活该。想得出这种断案法的人,连禽兽都不如。很奇怪为什么扶南王国的大虫山和鳄鱼池都被该书作者搬到了梧州。

宋代梧州的东山下有座漾月亭,背靠东山,跨临鳄池而建。在亭子里往外看,一潭碧水清澈见底,与西江沟连,四季常流。池中水草随波荡漾,偶有鳄鱼出没。溶溶月色下,水光潋滟,岸上青山如黛,雾色朦胧,月影、水光、山色相映照,这就是当地一直到清代都很有名的古八景之一:“鳄池漾月”。《舆地纪胜》称“水光山色照映左右,苍梧绝景也。”

鳄鱼池在明朝被改名为嘉鱼池。韩雍诗云:

清暇临池结草庐,

鳄鱼已去育嘉鱼。

责任编辑:傅燕兰

猜你喜欢
野象茅屋鱼池
三十年目睹之竿坑兴替
小张鱼池钓事(四)
茅屋
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偶拾
直升机、挖掘机轮番上阵,救出被困野象
鳄鱼池
野象卷起了稻壳猫
我家的鱼池
狼和牧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