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教士到革命者
——记黄花岗烈士李炳辉

2015-01-16 12:51
西江月 2015年1期
关键词:黄兴梧州南洋

陆 欣

从传教士到革命者
——记黄花岗烈士李炳辉

陆 欣

黄花岗烈士李炳辉

在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里,安葬着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三月二十九)广州“三•二九”起义中牺牲的七十二位烈士,李炳辉是二十九位华侨烈士中其中的一员。

李炳辉曾是梧州国民学堂的学生,他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英勇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在梧州接受新式教育

李炳辉(1890-1911年)又名祖奎,别号路得士,1890年4月27日诞生于封开县平凤镇平岗村一户农家。

李炳辉的祖父,青年时期曾跟随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领导的队伍与英、法侵略军作战。祖父的爱国精神影响了李炳辉一生。

李炳辉自小天资聪慧,学习努力,《大学》、《中庸》、《论语》能倒背如流。每次考试,他都名列前茅。学堂里的先生赞他是个可塑之才,认为将来县里举童试,他会成为“县案首”,并建议李炳辉留在县城读书。

1904年2月,广西第一家私立新式学校——国民学堂由陆宠廷在梧州创办,李炳辉以优异成绩考入梧州国民学堂。

这所新学堂传授的是新知识、新思想,而且师生平等,学生们较好地接受了新式教育。梧州国民学堂的学生因接受革命的宣传,反清情绪高涨。当时学校秘密流传一首反清的歌曲《歌保国》,李炳辉和同学们把歌词背得滚瓜烂熟。

1906年,梧州国民学堂被停办后,陆宠廷带着梧州国民学堂一部分老师和学生,回容县师范学堂继续上课。李炳辉的父亲让他跟陆宠廷到容县师范学堂继续读书。

李炳辉到容县除了学好课堂知识,还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放宽了眼界,对满清更是不满。当时容县内设有盐务巡防营,强迫人民只准买官盐,不准买私盐,李炳辉对此非常愤恨。适逢新盐务官上任,容县县衙为新盐官上任演戏接风,李炳辉抓住这个机遇,邀约了三个同学,利用晚间闯入盐务仓库,用砖头石块砸碎玻璃窗。次日,盐官到学堂抓捕李炳辉等人,遭到学堂师生抗议。县衙也怕把事情闹大,只好威逼学堂开除李炳辉等同学。

到广州寻找革命之路

李炳辉离开容县入读广州岭南学堂。一天,李炳辉在同学的手中看到陈少白在香港创办的《中国日报》,觉得里面的“禁文”很有看头,开始关心政治,关心时事。李炳辉认真阅读了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等革命书籍,对帝国主义的罪恶用心和清政府卖国媚外的罪行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清政府已变成“洋人的朝廷”。从此,李炳辉萌动了革命斗志,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

李炳辉决心寻找孙中山参加革命。他与同学多次追寻孙中山的行踪,未果。回广州途中,李炳辉听到消息,清政府正在派人四出追杀革命党人,凡入黑名单的,格杀勿论。在恐怖的日子里,李炳辉只好选择逃亡到南洋。

在南洋加入同盟会

1907年9月,李炳辉取道香港赴南洋。初到南洋,他举目无亲,后到礼逊学校读英语和学习基督教,成为基督教徒。

李炳辉从小崇拜洪秀全,更崇拜孙中山。他认为自己入教会也是谋求以另一种方式救国,即走上更艰苦的以宗教启迪民智之路。李炳辉被安排到新加坡英长会教堂,从事传教。由于李炳辉传教高明,成绩显著,被教会的人和当地商人称为“路得士”。

1908年,李炳辉得知他的恩师陆宠廷等来到了南洋募捐,就利用自己熟悉本地民俗风情和语言的优势,配合恩师们走西贡,去仰光,跑槟榔,在华侨中积极开展募捐活动。

南洋同盟会领导人罗仲霍指派同盟会会员萧锦兰,积极发展李炳辉加入同盟会。在萧锦兰的动员下,李炳辉加入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行列,投入到南洋组织的武装斗争。不久,李炳辉被任命为新加坡同盟会的负责人,李炳辉所处的教会,成为了同盟会培养和发展革命党人的基地。

1911年3月初,李炳辉带着准备参加起义的华侨陆续到达香港。黄兴派李炳辉召集他们在教堂集会,黄兴决心组织一支强有力的敢死队。李炳辉说:“我们当中大多数自幼习拳术、射猎,我带领十多个南洋兄弟,组成华侨敢死队打头阵。”

为起义舍弃小家

李炳辉准备到广州参加起义之时,收到一封家信。原来,李炳辉的母亲生日将到,希望李炳辉回家团聚。李炳辉已有三个年头不回家了,读罢此信,眼含热泪。为安慰母亲,他写了一首诗:回头二十年前事,此日呱呱坠地时;惭愧劬劳恩未报,只缘报国误为私。

李炳辉在起义前写给父亲的绝笔书中表示:“是以满政府一日不去,中国一日不免于危亡。故欲保全国土,必自驱满始……儿虽死亦乐也。”

农历三月初十,李炳辉接受任务前往广州,临别,胡汉民握着李炳辉的手,慨然道:“广州再见!”

李炳辉以传教士的公开身份进入广州。这天,南洋嘉应州华侨温生才在今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正门东较场北边,伏击满州将军孚琦,李炳辉冲上前左手抓住轿杠,右手以六轮手枪向孚琦“啪啪啪”连续射击,当场将其击毙。

清督张鸣岐下令悬赏追查,捕捉可疑群众,起义的机关多处遭到破坏。李炳辉将情况急报黄兴。针对突发情况,黄兴在香港召开紧急会议,决心拼死一搏。黄兴对同志们说:“别人都可以撤离,而我黄兴必须一个人战死在这里。”李炳辉当即表态:“我会永远站在你身边。”

当晚,黄兴决心率领留在广州的一部分敢死队孤注一掷,定于农历三月廿九发动起义。黄兴将四路进攻定为集中一路,由黄兴统领,攻占清朝两广总督府,分三队作敢死先锋:正面由方声洞、林文带领;右面由李德山、喻培伦带领;左面由李炳辉、刘梅卿负责。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九)午后,广州越华路小东营五号大公馆,布置得好像办喜事的样子,许多同志都打扮成贺喜的客人,陆续集合。

身中数枪壮烈牺牲

4月27日下午5时,广州上空乌云密布,似是预兆着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越华路小东营5号,敢死队员臂缠白巾,群情激昂,如箭在弦上。下午5时半,起义时间到了。李炳辉随黄兴进攻两广督署。当时陈炯明、胡毅生均未能按时参加起义,只有朱执信一人赶来,黄兴临时应变,将计划改为擒贼先擒王,拟分两大队:黄兴亲自率领省内外同志;徐维扬指挥北江的健儿,合力攻击督署。黄兴一队以林文为先锋,黄兴、李炳辉作后援,迭进先攻督标箭道,徐维扬另一队入东辕门。

黄兴看看时钟,一声号令:“出发!”林文手拿螺角,吹响了起义的号声。一百多名敢死队员相继跃出总指挥部,直冲两广督署。一场碧血四溅、荡气回肠的战役打响了。

李炳辉带领十多名勇猛的队员,从侧面发起强攻,以南洋队为中坚取得胜果。刘梅卿也带几名队员从左侧攻上,正面由徐维扬仰攻,一时三面夹击,硝烟弥漫,血花溅地。

晚上7时许,浴血奋战的敢死队占领了清督署。李炳辉带着南洋一部分同志自督署冲出后,又从正面进攻督练公所。李德山带着广西同志从背面攻打督练公所,不敌清军火力而撤下,与李炳辉汇合,准备转移,适逢徐维扬带队与新军接应不上,与之相遇,三人提议合力攻打观音山敌军。由于敌人早有防范,未能攻下。

三队人马由一名打更夫带至仓边街,与巡防营遭遇,且战且走。在小北门高阳里口,又与大队巡防营遭遇,于是退入源盛米店,利用米包作掩体,激烈战斗。

李炳辉被子弹击中左肩,仍破口大骂:“狗强盗,有种冲过来吧!我够本了,我跟你们拼了!”敢死队集中火力,抵死抗敌。李文楷冲出阵地,为救李炳辉,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李炳辉被花县的义友徐允潜背回米店后仍道:“你们打,不要管我!”敢死队员皆以杀敌为快,坚持一昼夜。

敌人无可奈何,用火焚烧店前门,迫使义军翻越后墙撤离。结果,徐维扬所率的同志牺牲数人,李德山、林盛初虽冲出火线,中途负伤被俘,从容就义。

李炳辉在敌人追击下,顽强地转战到高第街,最后被敌人的弹雨射中,身中数枪壮烈牺牲。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七十二位烈士的遗体埋葬于黄花岗。

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碑

烈士精神激励后人

李炳辉牺牲的当天,是他21岁的生日。

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碑上,李炳辉烈士名列第一排第二位。

1932年,曾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的胡汉民,专程为他的学生、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李炳辉烈士,写了近五百字的题词,详细记述了李炳辉的生平、秉性和志向。

1934年春,敬仰李炳辉反清救国热情的平岗村民,为缅怀他的为国忘家精神,筹资在他的故居修建烈士祠,并在周围种上花果树木,与四面青山一体,称为“松柏山庄”。当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革命党元老林森先生题匾:“炳辉李烈士祠”,如今,烈士祠仍十分醒目耀眼。祠门两侧刻有一副对联:气贯浩然流芳百世、功成革命俎豆千秋。

1996年8月,松柏山庄定为“封开县爱国教育基地”。

2004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93周年之际,中共封开县委员会、封开县人民政府出资修缮烈士祠,并碑刻有《重修李炳辉烈士祠记》。

如今,“松柏山庄”等景观,与百年老街、古泰新桥、生态村一起,成为了平岗革命老区的旅游好去处。

责任编辑:傅燕兰

猜你喜欢
黄兴梧州南洋
数形结合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共梧州城工委
黄兴丽的“理想人生”:创业哪有不吃苦的
南洋爱国华侨三领袖的赤子情
一城一舰 心心相印
题蓝花楹
梧州工人运动的急先锋
猜字谜
日军侵占和败退梧州时间考
史书上的“南洋”位置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