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对脑梗死患者身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5-01-16 15:44王大芳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5年7期
关键词:系统化肢体家属

王大芳

(黑龙江省虎林市八五六农场医院,黑龙江虎林158418)

✿论著/护理✿

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对脑梗死患者身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王大芳

(黑龙江省虎林市八五六农场医院,黑龙江虎林158418)

目的 探究在对脑梗死患者施以护理时,采用系统化的护理干预模式,对其身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在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11月接诊的脑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52例。根据抽签法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有26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的护理模式,对观察组予以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行系统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发病3天及5天后的活动情况以及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发病3天及5天后下床活动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接受治疗期间,采用系统化的护理模式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身体功能,并且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系统化护理干预;脑梗死;身体功能恢复;影响

近些年来,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提升。发病的过程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出现障碍,所以有大量的脑梗死患者长年卧床,最后出现大量的并发症,严重的影响患者其他器官的健康[1]。由于长时间的卧床,还需要患者的家属在身边照顾,这样一来不仅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还严重的影响患者家属的生活质量,所以对于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加强肢体功能恢复锻炼就成为了首要的任务。我院对脑梗死患者施以了系统化的护理干预模式,对患者的身体功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 治疗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自2013年2月至2014年11月接诊的52例脑梗死患者,按照抽签发的方法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n=26)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最大的为75岁,年龄最小的为48岁,平均年龄为(58.62±2.11)岁。对照组(n= 26)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最大的为76岁,年龄最小的为45岁,平均年龄为(57.89± 3.22)岁。两组患者均经临床诊断患有脑梗死,两组患者中均没有脑出血、精神疾病。两组患者在入院接受治疗时,其生命体征平稳。

1.2 方 法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期间,均接受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行系统化护理干预,促进患者的肢体功能的恢复,具体内容如下:(1)健康教育。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该主动的向患者的家属讲解关于脑梗塞的相关知识,同时教授家属正确的护理知识,包括体位改变的方法、肢体功能锻炼的方法及程序、日常活动能力训练等等[2]。同时督促患者家属观看相关的护理及锻炼的视频,改变患者及其家属的认知错误,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2)下床活动的早期护理。患者在发病72小时后,对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进行检查,在患者的生命体征较为平稳,同时没有其他重要器官损伤,并且患者的肢体肌力在正常的水平时。患者及其家属可以遵医嘱,进行一定的肢体功能的早期训练。但是,整个训练活动的相关程序应该按照前期护理人员所教授的进行,运动量要适中,不宜过量[3]。(3)护理干预。如果患者出现了偏瘫的情况,那么护理人员需要协助患者进行锻炼。具体的内容主要有床上坐起、移动床边,同时还应该指导患者对侧肢体着地的训练。然后护理人员搀扶患者离开床,做站立训练。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软件所构成的数据库以及统计学软件SPSS15.0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中的数据统计及分析,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的差异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通过对两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同时结合两组患者所填写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观察组的26例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具体数据见表1。

2.2 发病3天、5天后的活动状况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以及不同的护理模式后,其下床活动的状况出现了一定的差异。观察组患者在发病3天,可以活动的患者为9例,5天后可以下床活动的患者为10例,分别占了该组总人数的34.62%、38.46%;对照组患者在发病3天后可以下床活动的患者为1例,5天后可以下床活动的患者为5例,分别占了该组总人数的3.85%、19.23%。通过对比以上对两组患者的下床活动数据的对比,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P<0.05)。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观察组有1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其症状为泌尿系统感染,占了该组总人数的3.85%;对照组患者5例并发症患者,其症状分别为坠积性肺炎、便秘、泌尿系统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9.23%。通过上述数据,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通过对大量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患者一旦患有该疾病,很容易影响到自身的肢体功能,造成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最终使得患者长期卧床,严重的影响了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4]。由于长时间的卧床,很多患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例如泌尿系统感染、便秘等等。患者这样长期卧床,需要患者家属长时间的照顾,所以造成了生活上的不便,对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从而进一步影响到病情。所以在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到的就是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同时,也可以树立患者的治疗信心[5]。

本文对采用系统化护理干预对患者施以护理,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保证患者能够完成早期的功能锻炼。所以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干预后,其下床活动的时间被提前,同时大大的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推荐临床应用。

[1] 黄庆萍,农礼荣,赖增桥等.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对脑梗死患者身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3(11):111-112.

[2] 聂明卿.不同护理方式对脑梗死患者身体功能恢复效果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2014(18):233-234.

[3] 邓丽平,邓燕华.系统化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身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3(36):255-256.

[4] 王建亚.系统化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身体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24):212-213.

[5] 洪诗慧.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心理状况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2013(41):145-146.

猜你喜欢
系统化肢体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坚持系统化思维 构建大安全格局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系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脑卒中患者便秘的效果观察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汽车供应链品质的系统化持续改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