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采用小斜切口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5-01-17 02:36江西省永修县梅棠镇卫生院3303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22期
关键词:疝囊疝气腹股沟

吴 坤 江西省永修县梅棠镇卫生院 330300

小儿疝气采用小斜切口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

吴 坤 江西省永修县梅棠镇卫生院 330300

目的:分析小儿疝气采用小斜切口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近几年来收治的疝气患儿87例,按照小儿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采取小斜切口治疗,对照组42例采取传统斜切口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手术具体情况、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小斜切口治疗小儿疝气取得让人满意的效果,并发症少,恢复快,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小儿疝气 小斜切口 临床价值

小儿疝气是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为小儿腹股沟区或阴囊、大阴唇部位出现肿块,待平卧位后可用手回纳腹腔,大部分腹股沟疝不可自愈[1]。手术是治疗小儿疝气的主要方法,若不及时准确治疗,肿块则日渐肿大,严重者甚至出现肠坏死等症状,对患儿生命安全产生威胁。传统斜切口手术切口长、损伤大、恢复慢等不足影响患儿治疗效果,临床日益重视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小斜切口手术是基于微创手术发展而来,其切口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使其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现笔者以45例小儿疝气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采取小斜切口治疗,其临床价值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87例疝气患儿,均符合腹股沟斜疝诊断标准;按照小儿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患儿,男41例,女4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5.6±1.0)岁;对照组42例患儿,男40例,女2例;年龄1~13岁,平均年龄(5.8± 1.1)岁;两组患儿临床资料经统计学比较,可进行对比(P>0.05)。

1.2 入选标准[2]患儿均符合腹股沟斜疝诊断标准;排除合并先天性疾病患儿;患儿未合并心、肝、肾等严重并发症,无手术禁忌证;法定监护人及家长均知情此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

1.3 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儿接受传统斜切口手术治疗。患儿行全麻,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平行腹股沟韧带切开皮肤2~5cm,依次切开各组织,暴露精索,寻找疝囊,纵行切开游离并分剥疝囊,1号丝线高位结扎,止血后复位患儿精索、睾丸,缝合后以无菌敷料覆盖。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

观察组患儿接受小斜切口手术治疗。根据患儿年龄行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取氯胺酮麻醉,常规消毒铺巾,约腹横纹下1cm处外环为中心,作1.0~1.3cm小斜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脂肪组织,使用小蚊式钳对组织予以分离,寻找提睾肌和精索,在其前内侧明确疝囊予以分离,使用湿纱布轻轻推开其他组织,对疝囊仔细游离至颈部。在分离时注意保护小儿输精管及精索,若见腹膜外脂肪,可使用4号丝线双重结扎疝囊颈部,将多余疝囊切除,横断切除较大体积疝囊。可不用剥离远端大部分疝囊壁,避免术后出现局部肿胀。底部切除部分开窗,以免形成人为鞘膜积液,仔细止血,复位精索、睾丸,依次缝合皮下组织、皮肤。

1.3 评价指标[3]疼痛评分:对于较小患儿可采用面部表情量表法,从微笑到最后痛苦哭泣,0~10分,0分为微笑,10分为剧烈哭泣,无法忍受;对于较大患儿可采用数字评分法,由0~10数字代表疼痛程度,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烈疼痛。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本文中的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具体手术情况及住院时间分析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具体手术情况及住院时间对比(±s)

表1 两组患儿具体手术情况及住院时间对比(±s)

注:与对照组对比,*P<0.05。

组别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切口长度(cm)住院时间(d)观察组12.4±3.8*7.2±2.5*1.2±0.4*3.6±0.8*对照组28.9±8.4 12.8±3.1 4.1±0.87.3±1.5

2.2 两组患儿切口疼痛对比 观察组切口疼痛(3.0±1.2)分;对照组为(6.4±1.3)分;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3 并发症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7%(3/45),即1例切口感染,2例阴囊水肿;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0%(8/42),即5例切口感染,3例阴囊水肿,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疝气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小儿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完全、小儿腹部用力过多、排便用力、过度哭闹、奔跑等,使腹腔内压力明显增加,而使阴唇或阴囊上方见到包块,通过按压可使包块回纳入腹腔[4]。通常小儿疝气无明显症状,若病情进展则会使肿块下坠至阴唇或阴囊,给患儿行动造成不便,严重者甚至出现嵌顿而无法还纳[5],更为严重的则会出现肠坏死等症状,危及小儿生命安全。

手术是治疗小儿疝气的主要方法,传统手术切口长、术中出血量多、创伤大等,会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提高,住院时间的延长。小斜切口是基于微创技术发展而来,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可相应减轻患儿疼痛程度,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儿更快康复。在本文中,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果可以看出,经小斜切口治疗小儿疝气,可取得显著效果,可减少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缩短患儿手术时间,减轻患儿术后疼痛,降低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儿较快康复,缩短患儿手术时间,与上述讨论相一致。

通常在治疗小儿疝气时,只需高位结扎无需修补,仔细小心、动作轻柔的剥离疝囊;小体积疝囊可采取小蚊式钳分离。在高位结扎疝囊时,需拉紧疝囊颈部,常规打结,若二重结难以拉紧,可采取三重结。在高位结扎后,需要将多余疝囊部位剪除,仔细回纳疝囊于腹部。对于较大体积疝囊,可先行横断,在底部开窗,以免形成鞘膜积液[6]。术中要密切注意出血情况,仔细止血,尽量远离输精管、精索部位的出血点,以电刀止血。且操作者需要严密控制出血情况,避免组织游离过多,同时也需要操作者具备娴熟、轻柔的操作技术,以免术后发生阴囊肿胀。

综上所述,小斜切口治疗小儿疝气较传统手术取得的治疗效果更让人满意,其具备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势,使患儿能够安全有效康复,其实用性更为广泛,也易于医院和家长所接受,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并进行使用。

[1]卢艺成.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2014,27(1):386.

[2]熊建华,甘零飞.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18(10):86.

[3]夏春晓.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0):582.

[4]马文涛.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2014,27(1):97.

[5]毛锡金.经下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4l例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0,16(21):54-55.

[6]李军.微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68例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8):1094-1095.

(编辑落落)

R656.2

B

1001-7585(2015)22-3099-02

2015-03-26

猜你喜欢
疝囊疝气腹股沟
不同假疝囊处理方法对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比较
髂腹股沟接力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成人腹股沟疝囊内面病理及细菌学观察
斜疝巨大疝囊TAPP 中不同疝囊处理策略的应用研究
疝气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正确治疗
疝手术后注意事项
疝气患者能运动吗?
腹股沟疝有哪些表现
宝宝得了疝气怎么办?
拍拍腹股沟预防妇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