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2015-01-17 03:02樊腾龙
人间 2015年25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樊腾龙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樊腾龙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并且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道路上所取得的又一个重大新进展、新认识、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并且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道路上所取得的又一个重大新进展、新认识、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生态文明的含义

1.生态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互相依存的关系及状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自然生态。自然生态具有其本身的发展状态及其规律。

2.文明是指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怎样的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成果,是生产力发展、政治文明、经济腾飞、科学技术飞跃、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

3.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获得的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是人、自然界、社会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共荣循环为基本宗旨的文化意识形态。

二、提出生态文明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国在取得经济的腾飞的同时我国也出现了许多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严重。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治理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水土流失面积从建国初期的116万平方千米增加到90年代初期的150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量达50亿吨以上,相当于全国的耕地上刮去1厘米厚的土层,其中流失氮、磷、钾肥料元素的量相当于4000万吨的化肥,等于全国化肥施用量。相当于每亩耕地冲走了25千克肥料。全国受水土流失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3。水土流失涉及全国近1000个县,主要分布在西北黄土高原,江南丘陵山地和北方土石山区。每年被输入黄河的泥沙量达16亿吨,居世界河流之冠,其下游400千米长的河床,每年因大量泥沙的沉积,河底抬高10厘米,现在已成为河底高山周围地面的一条“悬河”。长江流域的土壤流失也日趋严重,长江流域的1.8亿公顷土地中的20%,即3600万公顷土地发生了水土流失,30年间增加了1倍,每年流失表土达24亿吨,其中5亿吨被带入东海。中国科学院早在1979年就发出了“长江会变成第二条黄河”的警告。长江上游的四川省、云南省是仅次于东北地区的森林地带,由于森林迅速减少,四川省水流失面积已达到38.38万平方千米,比1957年扩大了33倍多。

2.土地荒漠化。

目前,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7.3%,目前仍在扩展。风沙区生态环境脆弱,耕地萎缩,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全国有60%的贫困县集中在风沙地区,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

3.水资源短缺。

由于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且利用效率低,北方地区严重缺水,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据统计,目前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中国西北、华北、东北、等北方城市几乎全都缺水,年缺水量约60亿立方米,北京市人均用水量虽然只相当于一些发达国家首都的1/3。

我党在这历史背景之下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发展目标的新高度。这充分说明,解决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重大战略中的急迫而关键性的难题。这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高瞻远瞩、这种不失时机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利于纠正政府政策制订的偏差,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当代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表面上看是人与自然矛盾冲突的结果,人口增多、消费能力提高、生产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等客观因素是造成不可持续和谐发展的直接及主要矛盾,环境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利用不和谐问题、自然与经济开发问题。我们要从表象之中看到更深层次的发展问题,我们制定什么样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道路、采取怎样的发展模式,更是决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环境问题更是是政治、社会问题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大问题,这更需要我们关注。所以说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涉及人类自然发展,经济政治制度、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多角度深层次的综合工程。

1.必须树立尊重自然生态规律、顺应自然生态潮流、保护自然生态的先进生态文明理念,提升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地位的认识并在生活态度、生产和行为方式上做出重大调整与创新。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2]的战略地位。

2.从十七大的四位一体到十八大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是我党对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的新安排、新调整。对此,我党认真细致科学谋划,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过程之中,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五大建设具有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内在联系的整体。我们不能孤立的单方面的发展经济建设,或单方面的发展文化建设,而要五大建设齐头并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落实十八大提出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3]四大任务,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包括宣传教育机制、组织机制、市场调节机制、监督制约机制,配备相应的设施和人才。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当代国情和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发展的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发展下取得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更好地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环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促进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保证了人类的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节能降耗、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也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都至关重。我们相信在党中央的科学部署和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只要我们更加自觉地珍惜热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环境。我们的国家会建设的更加美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会越来越近。在不久远的未来,我们会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中国梦。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X171;F062.2

:A

1671-864X(2015)07-0025-02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