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实效性的途径

2015-01-17 03:02王建军
人间 2015年25期
关键词:素质模块德育

王建军

(山西省太原市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浅议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实效性的途径

王建军

(山西省太原市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在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就此提出了一些改进综合素质测评的思路、途径,以期对全面探索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改善有所裨益。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效性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指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采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出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测评指标,收集大学生在校学习、实践、生活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并对其作出量值或价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早在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为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各高校实施了综合素质测评的评价机制。概括起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由思想道德素质模块、专业素质模块、文体创新素质模块(能力模块)三大部分构成。

各高校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决定》,推行了有各自特色的综合素质测评方法,但由于各校差异,尚未形成一个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全面统一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法,测评形式各异,但实质大都是采取全面量化打分的手段,并将此打分作为评比“优秀学生”、评定“奖学金”或确定“保送生”以及入党积极分子的重要依据。目前看来,这种评价机制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够完善。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对存在的问题作如下总结:

(一)对测评认识存在偏差。一些学生对综合测评的目的认识不足,如有的学生对综合测评的成绩抱着“无所谓”的思想。对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来说,奖学金的发与不发或者发多少都对自己不造成影响,也有的学生为了评奖、入党,盲目争分,慢慢地形成了为了加分才参加活动的习惯,使得有些学生变得急功近利,群众关系每况愈下,这就背离了推行综合测评的根本目的。

(二)综合素质测评人为化严重,降低了测评结果的可信度。例如在一些高校,综合测评中有一项是思想道德模块评分。该模块评分是由班主任和学生干部及同学互评得出的。由于存在人为的完全量化等方面的缺陷,综合素质测评己经显露出许多问题。要么一团和气,分数打得很高;要么相互猜忌,影响班集体凝聚力。从而陷入一种“学生反感,老师心烦”的状况。有些班干部甚至利用职务之便做手脚,在同学中造成负面影响。时间一长,更是弄虚作假,应付交差。测评结果的可信度可想而知。

(三)综合素质测评指标粗泛,可操作性不强。各高校现行的学生综合测评条例都是以国家颁发的《大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作为测评指标的依据,把学生的素质教育划分为德、智、体三个方面。德育、智育、体育所占比重分别是20%,60%,20%,三个方面中各设了一些指标,对每个指标记分后汇总得出测评结果。这种测评标准没有细化,缺乏具体的操作措施保证,造成测评中加减分项目不统一,从而产生不公平。

(四)综合素质测评突击完成,忽视日常行为考核。综合素质测评一般为每学期或每年进行一次,在实际操作中,常常是为了省事,不注意平时对同学的日常考核,到学年结束需要测评时(评奖评优、入党等以此为基础)突击完成测评任务,而考核信息的遗漏与缺失,容易造成粗制滥造甚至伪造的弊端。

(五)忽视与就业相联系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用人单位和学校的教育脱节现象严重,综合素质测评不能充分反映毕业生的真实情况,测评标准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不贴近。现在很多单位要求同学有很强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与活动能力,要有自己的特长,他们可以凭自己的这些特殊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以上这些要求应在综合素质测评中未能予以充分的反映。

另外还有一些问题,如在考核内容上,仍以学习成绩为重,轻视其他素质、能力。方法上重结果重分等,忽视过程评价等,这里不一一列举。

针对综合素质测评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几点改进或完善测评体系的思路和途径:

(一)加强宣传引导,注重平时积累。综合素质测评考核方法应在学生中广为宣传,让学生了解、熟悉测评方法,特别是要在新生入学后,就要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们明白综合素质测评的目的和意义,最终形成学生主动关心测评,主动参与测评的工作。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辅导员或班主任应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表现尽可能全而详实地记录下来。各院系、班级以及学生处、团委和学生会都要将平时的活动检查情况、考勤情况准确记录在案,作为测评依据。并且不断提示班级同学注重平时积累,避免养成平时不用功,急时抱佛脚的被动行为。

(二)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测评的动态管理。凭借网络平台的开放化、便捷化、信息化、动态化优势,及时地输入或更新学生各方面的信息,使辅导员班主任家长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及时性。

(三)规范奖励机制,严格奖惩。综合素质测评中的加减分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机制,高校目前的素质测评体系都比较重视这种机制,如对积极参加活动、各类竞赛获得奖项者、做出突出贡献者及担任学生干部者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分奖励,在此过程中要加强规范性,合理的加分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否则,容易出现相反的结果。对于工作得力、考核优秀的学生干部要加分,对于不称职或表现一般的学生干部在加分基础上也应有相应的减分,奖罚分明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四)注重实践活动,增强创新意识。综合素质测评方法应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突出个人能力的加分项,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及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创新创业应成为大学生的热点,创新意识的表现着重体现在个人能力上,两者息息相关,综合测评方法应充分注重在这些方面的实施与贯彻。

(五)规范测评细则,细化考核指标。一定要使测评具有可操作性,尽可能多的规定可能会出现的情况,避免标准不统一。对细则应不断完善,广泛收集同学们的意见,逐步改进。即不能搞大锅饭、搞平均主义,也不能出现不公平现象,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六)改变德育评价的完全数字化。为克服定性评价夹杂的感情因素,在一些测评体系中德育评价采取完全定量评价的方式,用数字标尺将一切数量化,这是不合理的。目前好多高校对毕业生的最终德育评价采用毕业前的德育答辩这一形式进行,就是在综合测评中对思想道德模块评价也引进德育答辩的形式,每位同学写出自评报告,登台汇报。班主任及其余全体同学当评委,每学期或每学年一次。笔者对自己所带班级进行实践,效果良好。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说到底是对人在大学这个特定时期内的一种评价,评价的引导功能如果得以发挥,就会使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中许多大学生只考虑如何获取大学文凭,不注重知识的学习,更不重视素质、能力、个性的发展,造成部分学生甚至较大部分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得到改变。因此积极探索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新途径,提高测评实效性在眼下显得至关重要。

G641

A

:1671-864X(2015)07-0089-02

猜你喜欢
素质模块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中国德育》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素质太差
必修模块相关知识过关训练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