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地域音乐文化资源拓展高师音乐教育空间

2015-01-17 16:00刘轩梅馨
艺术评鉴 2014年22期
关键词:赣南资源音乐

刘轩 梅馨

摘要:随着高师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深刻地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课程空间就难以得到有效的拓展。本文是从开发整合地域文化资源的角度,认识地域文化独特的课程资源价值,并寻求充分利用地域文化中的音乐资源价值,拓展高等师范院校音乐课程教育的空间。

关键词:地域文化 传统文化 高师音乐教育

近年来,随着高师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深刻地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课程空间就难以得到有效的拓展。目前,对于大多数的高校音乐教师而言,课程资源的匮乏,仍是困扰新课程创新推进的重要障碍。因此,依托地域文化资源,探索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必然成为拓展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空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地域文化在现代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中的现状

在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现行的教育体系中,有关地域文化的内容是非常欠缺的。而这种现行的体系基本上是建国初期照搬前苏联教育模式形成的,音乐院校目前所开设的音乐教育的基础课程中,几乎是西方体系,例如和声、 曲式、 复调、 配器等众多理论课程;在钢琴声乐的练习曲中,西方乐曲更占了很高的比例,而地域音乐文化所占内容少之又少,有的课程中几乎为零。基于这种现状,樊祖荫、杜亚雄等教授早就为之奔走呼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由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关东文化等多种地域文化,经过一次次的融合、汇聚、升华,最终沉淀融合形成,有着多样的风格和丰富的内涵,也正是因其风格的多样性,更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当今社会随着经济领域全球化发展,文化领域也形成了文化全球化,在此影响下,世界文明的趋同特点越来越明显,文化的地方特色有可能越来越不清晰,这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美国西北大学的约翰比埃教授曾说:“世界之所以不只有一种风格的音乐,正是因为每一种文化对世界都有其特殊的感情体验,民族音乐风格的多样性告诉我们,人类感觉是普遍存在的但又为每一种文化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最深层次上的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需要尊重人们自己的本体文化 ……”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式。高等师范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摇篮,是一个智能、知识与信息的基地,是人类文化的传习所。无论从文化传承还是拓展高师音乐教育空间,以及开发音乐资源、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来讲,这种文化的趋同性的状况都亟待纠正。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中应重视地域文化资源的引入,依托地域文化民间资源,更好的拓展高师音乐教育空间,使我国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在青年一代得以传承和发展,并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得到发扬和利用。

二、高师音乐教育中开发与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的措施

地域文化的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不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且流传基础广泛。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为高等音乐教学地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在现实的音乐教学中,地域文化资源的利用极其有限,这不仅妨碍了音乐教学资源的拓展,而且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极为不利。如何充分挖掘地域文化,把音乐教学的视野从课堂延伸到地域人文领域,把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音乐课程资源,这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结合地域文化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中的现状,再度审视各种地域文化资源的课程价值,使其真正发挥扩充课程资源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立足地域文化资源,创新利用现有课程教材

任何课程的良好实施,都需要利用和开发大量的相关课程资源,才能使所教授课程充满青春活力和无穷魅力。高等师范院校更应如此,教师在具体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树立起课程资源意识,充分认识到高师音乐教材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是可以选择、可以超越、可以变更和补充的;教材仅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而不是课程的全部。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及人文自然等社会环境,把“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围绕教材而又不局限于教材;应根据学习内容与目标,灵活、有效地利用学生身边的地域文化资源,为教学活动提供更为实际、更为真实的环境,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及社会实际有机地整合起来,使高师音乐教育从单纯封闭走向多元开放。

我们知道,任何文化都是各有所长、亦有其短的。就拿声乐来讲,几十年的中国声乐发展之路说明:“西洋美声唱法”并不是中国声乐发展的唯一道路,我国的声乐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全国各地各民族民歌、传统戏曲、曲艺,其作品数量不计其数,演唱风格和演唱技巧更是千差万别。特别是2006年以来,“原生态”作为一种唱法被正式纳入全国青歌赛比赛类别,原生态歌手高亢、婉转、激昂、富有感染力的歌声深受人们喜爱,他们多姿多彩的歌声,像一弯湾缠绵溪水,千回百转,再次使人们的心灵得到震撼,也让更多的人们看到了我们长期忽略的地域文化资源的宝贵。因此,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与“西洋美声唱法”,都是人类的艺术财富,具有宝贵的艺术价值。这一点我们作为高等师范的音乐教师,应该清楚地告诉学生,从而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借鉴国外各个声乐学派唱法的科学性,更要研究我国的声乐发声技巧和歌唱风格,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我国的声乐艺术。

(二)结合当地文化特点,突出音乐课程特色

任何一所音乐院校所在地,都有一定的地域文化资源。比如,在赣南地区有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更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例如,赣南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赣南客家民歌,不仅有着中原文化的烙印,更具有赣南客家独特的语汇和音韵,从而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同时,由于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赣南地区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广大客家儿女在参加革命工作的同时,又编唱了许多革命歌曲,在给古老的客家民歌赋予强烈的时代气息的同时,又形成了客家民歌的又一亮点。endprint

赣南客家文化是当地客家人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存状态的人文积淀。正是这种植根于这片“客家摇篮”的地域文化赋予了当地音乐教学的重要资源。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当地高校教育者认识到,客家音乐文化是赣南音乐教育的宝贵财富,因此在教学中也尝试性的进行了一些课程改革。比如说在各具体学科的教学中合理适量增加客家音乐方面内容:《声乐》课上,增加赣南客家民歌以及本地采茶戏唱段,在科学演唱的基础上,突出民歌、戏曲的演唱特点和风格表现;《视唱练耳》、《曲式分析》、《即兴伴奏》、《合唱指挥》等课程也都增加了客家音乐资源运用的比重。怎样更好的开发和利用赣南的客家音乐文化资源,怎样更好地继承、保护和创新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一课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将在本地高校的音乐课程改革实践中得到更多的体现和充实。

在对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突出地域性特点的高师音乐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要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实际,合理充分的利用好当地地域文化资源,这样不但是高校自我生存的需要,也是地方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更是创办地方性的特色高校的需要。

(三)变规定性、静态的课程资源,为生成性、动态性的课程资源

多年以来,人们把音乐教科书当做唯一的音乐课程资源,把课程概念局限于某一学科,将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将教师的角色也是定位于“传授者”;因此仅是重视上级单位规定好了的、静态的课程;授课教师的务任就是“教”教材,而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学”教材,到了考试的时候则是单一的“考”教材……这样导致的结果:不但忽视了课程的生成性和建构性,而且使教学过程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环境;更忽视了学生参与授课过程而取得的直接经验,以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的表现——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的学习过程被规定为单纯的“文化”接受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只能是一种呆板而教条的“文化传授”活动。

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最直接影响少年儿童审美情趣健康发展的重要一步。高师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上的偏向,其实质反映了人们陈旧落后的传统教学观念和全新教育理念和审美范式不同理解。重塑自己的音乐教育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具有深厚底蕴的音乐文化知识。高师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把音乐教学从“课堂”延伸到“社会”。把规定性、静态的课程资源借助于地域文化这一桥梁变为生成性的、动态的课程资源。这样不但可以使广大教师走出“教科书是唯一课程资源”的狭窄天地 ,而且可以使课程的空间由狭小变得广阔,教学形式由安静变得动态,同时使课程资源由课堂延伸到课外,逐步拓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把学生们的活动领域从校园延引导到自然,再到广阔的社会空间,以此影响教育青年一代,让他们从小扎下中华民族的根,铸造起中华民族的魂,也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近些年来,寻求本文化资源的支持,已成为世界各国各族人民谋发展、促发展的基本国策,教育离不开与之相互依存的地域环境。研究高校音乐教育与地域文化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与有效利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高校音乐教育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少年智者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的素质将是未来中国国民的素质。因此,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教师要充分研究、挖掘、开发和发展地域文化,审视各种地域文化资源的课程价值,使其真正发挥扩充课程资源的重要作用,在学校音乐民族化的教学过程中,在依托传统专业教学的基础上,让地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知识领域。只有经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他们毕业以后从事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更加完善、准确地将民族化的音乐传承给下一代,实现音乐民族化的教育生态链。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在保护和弘扬本民族和本土文化的同时,更深层次的挖掘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将有利于保护本民族和本土文化的固有价值,进一步发展推进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杨曙光.中西多种风格演唱与教学曲选(理论篇)[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3]谢嘉幸.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J].音乐研究,1994,(02).

[4]舒畅.地域文化对民族音乐的影响[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2).

[5]田青.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音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02)

[6]冯兰芳 孟维平.普通高校音乐教育[J].人民音乐,2007,(12).

作者简介:

[1]刘轩:赣南师范学院保卫处;

[2]梅馨: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赣南资源音乐
赣南老区展新貌剪影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我给资源分分类
Review on Processability Theory in China
国画作品《四季》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音乐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