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海洋文化初探
——以京族为例

2015-01-18 01:38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宋浩源
人间 2015年3期
关键词:京族镇海三岛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宋浩源

少数民族海洋文化初探
——以京族为例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宋浩源

京族是我国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中的一员我国大陆海岸线自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近两万公里。北仑河口这一带便是京族世代休养生息的区域。这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京族悠久的海洋文化。他们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沿海位置,经过四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本文旨在通过对京族传统文化中体现的海洋文化进行分析和归纳,以利于发掘京族海洋文化,传承民族文化。

京族;海洋;文化;传承

作为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的京族,是我国唯一以海洋渔业为主的少数民族。京族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江平镇管辖下的澫尾、巫头和山心三个行政村,人们习惯称这三个村为“京族三岛”。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我国大陆海岸线自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近两万公里。北仑河口这一带便是京族世代休养生息的区域。这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京族悠久的海洋文化。他们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沿海位置,经过四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本文旨在通过对京族传统文化中体现的海洋文化进行分析和归纳,以利于发掘京族海洋文化,传承民族文化。

一、京族族源与历史迁徙的海洋文化

中国的京族来源于越南,与越南主体民族京族同源。据京族民间传说,大约四百多年前,京族的祖先在越南涂山(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海防市一带)、宜安海面捕鱼,追踪鱼群来到今天京族三岛附近的海面,发现这里天然的深水区与鱼群聚集地,面对如此四季如春有无人居住的海岛,于是就在此定居下来繁衍生息。

据京族文化人士苏维芳搜集、整理、翻译的《京族史歌》中的《澫尾京族简史》里有“先祖籍贯是涂山,年号洪顺三年间,先祖漂流岛福安”的记载。“洪顺”是越南16世纪中叶后黎封建王朝的年号,洪顺三年即1511年,相当于明朝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正是越南战乱时期,伺候一直到1945年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建立这之间的四百多年间,越南不断受法、日等国的侵略,还一度沦为法国的殖民地,人民一直饱受战争的痛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所以,传说中追赶鱼群来到“三岛”附近,发现这里有不错的渔场,又无人居住时,迁来此地定居便成为顺利成章之事。关于各居住点的京族具体何时从越南何地迁来,学术界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但有一点已经达成共识,即京族先祖最早定居在澫尾、巫头、山心三岛,然后以三岛为中心,向潭吉、红坎、恒望、江平、竹山等地扩展。无论是漂洋过海还是披荆斩棘都彰显京族先辈开拓疆土的独特气质,而这个气质就是京族独特海洋文化的体现之一。

二、京族传统文学里的海洋文化

京族人民所传承的民间文学,一方面表现出中华民族一员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审美崇尚;另一方面,京族文学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2京族文学靠口口相传,是对京族海洋历史文化的重要记录和体现。表达了京族群众对海洋的崇敬和敬仰,在劳作中歌颂着本民族对于真善美的向往,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包括有传说、故事、谚语等。有些文学作品还展现出一幅海洋的背景图,是京族群众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例如京族群众喜欢谈到《白龙镇海大王》的故事,传说中的京族三岛一带原是汪洋大海,在白龙岭一带海域有一条蜈蚣精,过往船只必须提供一个活人作牺牲。有一天,一位老船客(也有说法是一位神仙)乘船经过这个海域,船主欲献这位船客给蜈蚣精,好顺利过渡。正当蜈蚣精张开大嘴等待老船客入口时,老船客拿出一个烧得滚烫的大南瓜(也有说法是铁制大南瓜)扔进蜈蚣精口中,蜈蚣精被活活烫死,蜈蚣精死后碎成三段,在海中化成为三个小岛。即现在的巫头、山心、澫尾。而那位老船客就是如今京族群众敬仰的神灵——镇海大王。这一民间故事的叙述,故事场景依旧离不开京族赖以生存的海洋,体现出京族海洋文化的崇尚自由、正义、冒险的特点。

三、京族传统节日中的海洋文化

哈节是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有近500年的历史,其主要内容是祭祀神灵、团聚村民、互动娱乐。整个节日仪式将京族传统文化的内涵融汇一身,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不同,这是京族人民世代打交道的海洋息息相关。

“哈”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歌”的意思,一个是“吃”的意思,“唱哈”即“唱歌”。哈节全程下来需要一周时间,仪式的顺序按照迎神、祭神、唱哈、入席乡饮到送神的祭祀仪式。哈节的源头与镇海大王的传说相关,口头相传,传说中蜈蚣精的可能是渔民们在海上碰到的恶鱼和风暴的化身,镇海大王的出现更是京族人民心中希望征服自然灾害的化身,祈神禳灾,进而成为信仰安抚人心,继续面对明天的生活。京族祖先以海为生,不得不面对惊涛骇浪,对海的敬畏可见一斑,也体现海洋对其文化影响之深远。

四、京族民间宗教信仰里的海洋文化

京族没有全民族统一的宗教信仰,群众信仰多神,这些神灵大多来源于自然宗教、道家和佛教。此外,也受到当地汉族人和日常行为习惯的影响形成了京族特色。仔细划分,分为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村神崇拜。(一)祖先崇拜。京族把自己的祖先被称为“祖公”,他们认为“祖公”能保佑他们的子孙后代。祖公可以有多位,可与镇海大王一样被供奉在哈亭里。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有红白喜事,京族人都要烧香祭拜祖公。在京族家厅堂的正面墙壁上都设有神台,以供列祖列宗的灵位。(二)自然崇拜。京族人还崇拜自然神。例如东水口大王、西水口大王、镇海大王等神灵。从神灵名字如“水口”、“镇海”等可看出,京族人民间信仰的保护神大多与长期作业的海洋上相关。希望神灵能保佑全家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三)村神崇拜。高山大王,也有称高山神,掌管山林之神。每逢哈节猜到庙里把他接到哈亭里祭祀。广大大王和英灵大王是京族的村寨保护神,据说是京族当初从越南迁徙至京族三岛时带过来供奉的。

民间的神灵崇拜,并不在乎神的神位、神格和神权的高低大小,而在乎神灵自身对民俗生活的参与程度。对高高在上的玉皇大帝,民间只承认其存在,却不做祭祀,而对保佑渔民出海平安的镇海大王以及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却倍加崇奉。

2006年,京族哈节已经被国务院列为广西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随后独弦琴艺术等京族民俗文化项目相继入选自治区级和市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缺乏的不仅仅是京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更多的是对京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并进行推广的意识。21世纪,京族传统文化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未来的传承任重道远。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至8 页。

[2]京族简史编写组:《京族简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8页。

[3] 金开诚:《京族》,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第26页。

[4]蓝武芳:《海洋文化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族哈节的调查报告》,《民间 文化论坛》,2006年03期,第98页。

[5]金开诚:《京族》,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第96页。

P7;C955

:A

:1671-864X(2015)01-0019-02

宋浩源(1988—)男,壮族,广西防城港人,现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专门史。

猜你喜欢
京族镇海三岛
广西京族舞蹈语言的审美意韵
京族舞蹈的表演形式与风格赏析*
悠悠独弦琴 渺渺海上音
From Monroe to Mishima:Gender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Yasumasa Morimura’s Performance and Photography*
蒋子轩 鲁彦威 嵇勤哲
郑镇海:做中韩交流“民间外交家”
少数民族音乐
回不去的三岛时代
莫言:三岛由纪夫猜想
镜中的表演者——三岛由纪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