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更替之际的中国科学期刊协会及其现实意义

2015-01-19 07:16
中国期刊年鉴 2015年0期
关键词:刊物协会期刊

姚 远

世代更替之际的中国科学期刊协会及其现实意义

姚 远

1947年7月至1950年4月,在新旧中国更替之际,我国最早的科学技术期刊社团——中国科学期刊协会,曾昙花一现,但在其短暂存在的近三年时间中,却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其在世代更替之际,由科学家、科技社团工作者、报纸工作者、科学期刊的编者、读者、作者和印刷者、发行者广泛参与的关于科学期刊使命、科学期刊改良、科学期刊社团运作的一次大讨论,在六十余年之后的今天看来,对于科学期刊今天的改革和发展仍有其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和现实借鉴价值。

一、中国科学期刊协会始末

20世纪40年代末,虽处动荡岁月,但我国科学期刊却在社会夹缝中顽强发展,已有一定的规模。当时,在国家大政方面,“国事蜩螗,民生凋敝,文化的命脉不绝如缕”,在期刊界, “都是各行其是,努力的方向各殊,相互间的联系确是不够”,故为“求海内外的读者认识立场、了解困难,支援工作”,也“求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给予在编辑和发行上应得的便利、协助和鼓励”,遂由《科学》《工程界》《化学工业》《化学世界》《中华医药杂志》《水产月刊》《世界农村》《科学大众》《科学世界》《科学时代》《学画报》《纺织染工程》《现代铁路》《电工》《电世界》《学艺》《医药学》《纤工程》等18家科学刊物发起,于1947年7月6日成立中国科学期刊协会。会址位于上海市陕西南路235号中国科学社。之后,因3家刊物停刊,致使会员单位变动,加上新发展的成员,最终形成发表联合广告时的25家期刊(见图1)。

中国科学期刊协会的“使命在使各界了解科学”。目标为:“推进编辑与发行;一要生存,二要发挥其使命”。其成立宣言指出:“这是一个集合全国的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各种定期刊物的组织。在这个组织内,我们将相互合作,谋求编辑与发行上的联系与推进,希望对于中国的新科学有一点贡献,对于科学的新中国尽一点力量”;“进可以与国外的科学家沟通声气,交换学术,退可以向国内的知识青年和一般大众有所传播,有所诱导,逐渐推进,臻于发达”;“有鉴于科学研究的重要和科学建国的急需,从而就本身的力量,在这一条道路上,尽一点绵薄”;“在今日的现状下,我们中国科学期刊的同人,仍然深切明了,我们的工作,只有需要加强,决难称为足够,只有应当充实,决不容许终止,我们也有此勇气,来担负这当前的使命”;为了“文化的命脉不绝如缕”,“为了科学研究的振兴,为了中国建设的促进,为了保持并发扬中国科学在世界科学界的地位,我们都应坚守岗位,同时也应当紧密地团结起来”,“求科学期刊工作更进一步的推进”,“以共同一致的力量谋当前困难的解除”。

图1 发表在《电世界》杂志1949年3卷7期的25个中国科学期刊协会发起单位的联合广告

到1948年,举行1949年第二届年会时,会员单位已经由1947年7月成立时的18个会员单位增至30个会员单位,而在年会上,又有5个单位加入,总数达到35个会员单位。

1949年3月6日举行了第二届年会,由中国科学社《科学》总编辑张孟闻任主席。会议除科学期刊代表外,还邀请各学术团体的科学家代表与会。会议主题为“中国科学期刊的今后任务”。提交会议主旨报告的有张孟闻的、茅以升、吴有训等。1949年2月出版的会员刊物《电世界》载文称该会:“由上海廿五家第一流科学刊物”组成,“已经有两年多的历史”,“本着互助互勉的精神,经常检讨各自的成绩和联合的会务”,“虽处在这战乱频仍、经济动荡的局势之下,他们始终在艰苦的环境下,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为我国科学化运动尽其宣扬科学知识的天职”。这届年会还特意出版了《中国科学期刊协会第二届年会特刊》,记载了会议的重要文件和报告,是珍贵的科学期刊史料。

1950年4月,因“中国科学期刊协会与上海杂志界编辑人座谈会的工作有部分的重复,业经全体期刊会员通过决定结束。另在上海杂志界编辑人座谈会下成立科技(杂志)每月座谈会”。1950年4月18日曾举行第二次座谈会,决定今后科技杂志的主要任务为“加强分工”,“联系读者,接受群众意见”,按“当前局势,使科学、技术与政治配合”;“筹组联营机构,合作供销,普遍全国的发行”之后,中国科学期刊协会遂告结束。

二、世代更替之际我国科学期刊的基本状况

从中国科学期刊协会会员单位刊物的基本状况(见表1),大致可以反映20世纪40年代世代新旧中国更替之际我国科学期刊发展的基本状况。

表1 中国科学期刊协会25个发起刊物基本状况

续表

我国科学期刊的起源,按茅以升(1896—1989)的说法:“吾国科学期刊历史亦不晚,最早有傅兰雅所编《格致汇编》,内容甚佳,印刷及发行均堪钦佩,惟出版十数期后即停刊。最近15年来,科学期刊始渐发达。”这说明,我国最早的科学期刊是第一个宣布脱离教会的由英国学者傅兰雅(1839—1928)与中国科学家徐寿(1818—1884)在晚清时期合作创办的,晚清时期也陆续创刊了《农学报》《算学报》《亚泉杂志》等少量科学期刊。如同茅以升所说,较大的发展或“始渐发达”是在五四运动至抗日战争前夕的二三十年代。

三、关于科学期刊使命、改良与发展的讨论

20世纪40年代末,科学期刊遭逢严峻的危机。中国科学期刊协会成立宣言指出:“今日为科学刊物最需要的时代,但也是经营科学刊物最困难的时期”;“我们都是民间的刊物,而今天的出版成本,已到了民间力量难以支持的地步,物价每个月要飞涨,加上运输寄递的不便,使刊物有朝不保夕的周转困难。怎么样应付这当前的局面?怎么样度过这迫切的危机?应该让全国关心科学,祈求建设的国人们共同来商量与解决,殆已非我们几个刊物本身所能为力”。这正是中国科学期刊协会发起关于科学期刊使命、改良与发展大讨论的初衷。1949年2月出版的3卷7期《电世界》月刊也载有:“他们深以闭门造车未能适合社会需要为虑,拟爰于(1949年)三月六日假上海中国科学社召开年会,于该日下午请各刊物的编者、作者和读者三方面共同参加专题讨论,以为发展科学期刊的借镜。凡各刊物的读者,凭本文所载消息可向本市陕西南路235号中国科学期刊协会报名,再行分发入席证,凭证出席。如不克出席,以书面提出意见,尤所欢迎,亦请寄该会汇集。”同时,还要求报名者书明姓名、年岁、住址、职业、何种刊物读者、阅读刊物年数等信息。

对于科学期刊的使命,茅以升发言认为:“科学期刊之使命甚大,如吾国50年来科学期刊早已发达,则科学地位或较现在高得多”; “一国之科学期刊之数量关系国家之进步与否甚大。吾人可自其数量中看出国家之进步”;“科学期刊之使命,也就是中国最大之问题,即社会缺乏科学精神,不仅无教育者如此,即是许多在上负责人者亦多如此。因此,我们必须提倡科学精神,那么,什么是科学精神呢?“科学精神,第一要求真,一般社会之求真精神甚弱,故政治、经济、教育均告失败,科学精神之另一面为笃实、实事求是,不笃实便是浮夸虚伪,故科学期刊之使命便是提倡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使国家政治、教育均采用科学方法,主持人均有科学精神,此一任务极关重要”。

谈及科学期刊的现状与今后的任务时,科学家、编者、作者和读者代表相继发言。毛启爽编辑的报告在论及科学期刊当时现状时指出,关于期刊种类,当时“依内容分为通俗性、学术性;依性质分为普通科学、工程、电机、公路、医药、农业、纺织、渔业、化学、机械;依经济分为自给给自、部分自给自足、主办社团维持”等。在稿件来源方面,分为“特约稿、投稿、编者撰稿”三类;在“编辑技术”方面,涉及“题目生动、分段标题及摘要标题、编排美观、读者信箱”等,并建议“加强编者与专家间、编者与读者间、编者与经理间之联系”,还提出了“创设图书馆,以使编者与读者之参考”等建议。黄宗甄的编辑报告补充建议:“科学期刊为人民服务,不为少数人服务”;“对中国科学遗产加以批判性的介绍”;“对科学运动意见另辟社论及专论”;在“各都市设一负责人集稿”;“每期刊登问题征答及小智慧、读者来信”“借以加强与读者之联系”等建议。

杨孝述印刷报告,涉及当时科学期刊印刷的状况:“上海铅印业共600余家,内书版业60余家,而其中正式排印者祗10家,10家中以中国科学公司及一外商印刷厂最佳。战前之期刊向不脱期,但现在政府政策是保护工人而不保护工业,所谓工会理事,就是政府雇用之人员,并非由工人产生,彼等解铃系铃,问题层出不穷,以致工人效率低落。我曾经亲自考试学徒之毕业,每小时可捡出1150字,而一个正式工人则一天捡3000字。工作效率如此低落,势必脱期”。曾世荣的补充性印刷报告还提出了一种尝试性的新印刷方法。

仇欣之代表黄兰孙提出的发行报告指出,当时:“期刊发行全赖书报社,再分发各书报贩及外埠。通常由期刊负责人与书报社接洽后由装订作坊直接送去。书报社付款方法,1/3一月期的期票,1/3于一月后付现,1/3于退书时付清,现在第一次付款为8天期之期票,二次为5天期票”。其弊端是“退书无一定期限,甚至一年前之期刊仍可退回”,而“书价等到结账时已贬值,而印刷费则付新价”,特别是“推广全赖摊贩”,难以获得“直接订户”“币制不稳定”、交通阻滞等问题,给科学期刊发行造成极大困难。王天一补充发行问题指出:目前,在战争状态下,上海的科学期刊“读者购买力差、交通困难,甚至华中、华南邮局亦不予寄发”“报摊制度不科学”,且期刊“只能销上海一市”。

涉及科学期刊今后的发展时,作者代表薛德焴指出:“过去科学期刊仅有助于科学研究者,对社会之影响甚小”,应从强化对不科学社会现象的批判,增强影响,如“吾国每年自暹罗运来之檀香达30万担,完全是浪费”,对此,即应大加挞伐,期刊的社会影响亦自会增大。薛德焴、陆禹言、胡永畅、曹仲渊、杨树芬、林天佑、王承基、潘涵清等作者和读者代表,还提出创办面向儿童的科学期刊、创办科学馆、科学图书馆、科学展览会、举行科学演讲和放映科学电影、政府加强通过科学期刊促进科学、提倡科学精神的支持力度、在人文学中提倡科学精神、“使一切文化工作者了解科学发展”、提倡社会赞助科学期刊、争取农民、工人、儿童读者、与工业界联合“成立工业品审查、鉴定标准制定”、希望科学期刊多介绍生活及思想来源、多讨论科学思想、科学本质和科学方法、多研究外国科学何以发达、中国科学不发达的原因、希望“多载简单之试验方法”、鼓励读者进行科学小试验以增强期刊与读者间的互动、希望有单行本给作者、“所有作者、编者、发行及读者均须打成一片”等建议。

当时面临的主要生存问题,表现在纸张、印刷和发行3个方面,且“均感困难”。关于“纸张,自第4期起始取得书业公会分配白报纸进口限额之权利,每期根据各刊物实销数量分配,但现在所占便宜亦有限”;关于“印刷,现在出版之30种刊物内有16种由中国科学公司承印,但印刷费常高于工资”;关于“发行,全落在各报商手中,付款办法最不合理,屡经交涉无效,现在销售区域缩小,成本则益为提高”。由此造成“财务方面,中央银行不直接贷款,故难于进行”。茅以升认为,在这些困难中,“最大之困难为读者数量不大。其中以中学生为多,但购买力甚差,因此不能深入社会,此与政治、经济、教育,均有关系,而最主要者为一般社会不认识科学化与工业化之观念”;从科学期刊的改良来看,“现在仍为灌输时期,刊物之资料多取自国外,与读者无切身关系,便不能扩大读者范围”。就此,茅以升还提出了“每一期刊至少有一负责人为终身其事者”“每一期刊均有重点”“同性质之期刊出版应相互配合”“名词希望能统一”等四点具体建议。

如何解决科学期刊面临的困境呢?茅以升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科学期刊为介于科学新闻与科学论文之间的读物,故为扩大期刊效用,须注意科学新闻,现在报章偏重政治经济,忽略科学新闻,遇大事件如原子弹则刊载特多,其他则视若无睹,故希望每日有相当篇幅刊载,则效力较科学副刊为大”;二是“希望广播电台注意新的科学故事,由期刊发动编制科学故事广播之,促进社会认识”;三是“科学电影及科学演讲可常常举行,如上述促进社会对科学之认识后,科学期刊之销售自可增加,而达科学期刊之使命”。

就报纸、科学副刊与科学期刊的合作等问题,报业界代表赵君远提出:“报纸与期刊为同行兄弟,但报纸愧对于科学期刊。过去对科学新闻发表甚少,科学副刊亦因篇幅限制及读者稀少而裁减。此为国家不安定之缘故,同时由于教育不普及,刊物不能深入民间。报纸亟须科学界之协助,希望以后双方有密切联系”。中国工程师学会及《工程报道》代表赵祖康指出:“刚才看到张孟闻先生《科学与社会》(载《大公报》)一文,观点极为准确。中国农民至少占70%,而三十余年来革命未能成功,也就是因为没有推动农村工业化,农村问题没有解决。所以,科学必须深入民间,不能只以工厂及学生为对象,应深入农村。科学期刊应更通俗化,必能使农民接受”。

科工协会代表裘维裕建议科学期刊在普及科学教育方法方面:对“科学演讲及科学电影最好流动举行,始可普遍深入民众心中”,还要培育科学期刊通俗写作的作者,并根据自己参加电机及物理名词审查工作的实践,建议改变科学名词术语“各持己见,以致不能统一”的现状,特别注意两个学科交叉地带“有关之名词”的统一,以使科学更便于深入民众。

这些讨论,发言者包括了科学家、期刊编辑、读者、印刷者、发行者等相关阶层,讨论内容则涉及科学期刊面临的问题、科学期刊的使命、任务和发展现状、科学期刊的用纸、印刷和发行、科学与期刊、科学教育与期刊、期刊与科学普及、期刊与工业化、期刊与广播和科学电影、期刊与报纸的科学新闻和科学副刊、农村读者的扩展等广泛议题,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有可资借鉴之处。

四、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在中国科学期刊协会成立之前,我国尚无此类社团。1945年1月17日,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曾在重庆举行过一次“陪都刊物主编座谈会”(或称“刊物编辑人座谈会”),《新闻天地》李荆荪、《东方杂志》苏继庼等26名主编出席。因此,中国科学期刊协会是我国最早的科学期刊工作者的社团组织。它虽仅存在不足3年,但它是中国科学期刊经历传教士越俎代庖、国人自办、社会组织参与大规模主办、创造了科学期刊第一个辉煌发展时期的一个必然产物。它发起科学期刊联合广告、联合社会各界定期举办年会、每月举行理事会、吸收印刷公司、与科技相关的工业经济体为会员单位、集体参加南京十团体之科学展览会、上海中等教育科学展览会、青岛工程展览会和台湾博览会,以及每期收缴50份会员单位期刊免费向相关团体赠送等举措,向外界展示了“中国科学期刊”这一集体品牌形象,也是科学期刊尝试编辑出版、印刷发行一体化、集团化发展的一种最早尝试和积极探索。它的辉煌一瞬,是我国科学期刊在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两个世代更替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带有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印痕,也带有步入新时代的印痕,总结和回顾其发展历史,显然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并非一个消极的、沉重的历史包袱,相反却是我们面向未来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这里,尤其是中国科学期刊协会第二届年会的这次大讨论,广泛涉及科学家、工程师、社团工作者、报纸工作者、期刊工作者、编者、作者、读者、印刷者、发行者等广大人群,讨论议题涉及科学期刊的使命、科学期刊编辑出版与印刷、发行现状、科学期刊的今后任务、科学期刊的通俗性、大众化、加强读者与作者间的联系、关注儿童科学读物等诸多方面。其中,特别是吸收印刷者、发行者、编者、作者、读者一起来参加期刊协会的会议,并一起讨论科学期刊的使命、任务和发展问题,给今天的期刊业者和期刊社团工作以很多有益的启示。期刊毕竟是办给读者看的,因此必须听取一切可能的、潜在的阅读者的意见,而且要积极地发掘读者、拓展受众,比如其中提出向工人、农民、儿童扩展的意见,以及通过科学图书馆、科学展览、科学演讲、科学电影、工业品审查、工业标准制定等拓展期刊的社会职能,改变单一经营模式等思考,都对今天科学期刊的改革与发展有积极的意义。今天的科技期刊社团经营,也大多限于内循环思维或“单相思”式的经营模式,如果像科学期刊协会那样,吸收一切与科学期刊相关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吸收期刊生产线上的各个元素,参与科学期刊使命与任务及发展改革的讨论,想必我们的期刊社团和期刊业者会听到更多积极有益的声音,让我们的方向不至常常偏离读者这一终极的目标。

中国科学期刊协会成立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标志着科学期刊业者与普通期刊业者的职业分化,以及科学工作者与科学期刊业者的职业分化,特别标志着科学期刊编辑社会分工的细化。这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进步,表明中国科学期刊自晚清发轫以来,科学期刊业者队伍正在逐渐壮大,也表明科学期刊对于科学事业的社会化支撑作用正在逐渐强大。而在这一进化过程中的一个最重要的事件就是部分科学工作者投身于科学期刊编辑事业,逐渐成为专事科学期刊或以此为业的专职编辑或专职的科学期刊主编,还形成了集科学家、教授、期刊编辑三种角色于一身的一批期刊业者,这对保障科学期刊的特性和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此才有茅以升关于“每一期刊至少有一负责人为终身其事者”的呼吁。这使我们认识到:没有科学,就没有科学期刊,而没有科学期刊,科学就不会成为如同现在一样的庞大职业群;科学期刊是依存于科学的进步而产生的,科学的进步又离不开科学期刊的社会支撑和社会培育;科学期刊业既源自普通期刊业,也源自科学事业,逐渐成为有别于普通期刊业和一般科学事业的一种独立职业。中国科学期刊协会对科学期刊历史、发展、现状和经验教训的研讨还有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科学家促生和创办了最早的科学期刊,从科学家队伍中分化出来的专职科学期刊编辑逐渐生成了一个独立的社会职业,因此科学期刊的发展和壮大必须借助于科学家和专职业者的无缝对接,科学化和职业化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历史告知我们的一个有效的机制。

[1] 编者.中国科学期刊协会成立宣言[J].化学世界,1947,2(8):封2

[2] 茅祖本.中国科学期刊协会第二届年会记[J].科学,31(4):147-148

[3] 编者.科学期刊协会召开年会征求读者参加讨论[J].电世界,1949,3(7):328)

[4] 编者.科学期刊协会结束.科学,1950,32(6):191-192

[5] 茅以升.在中国科学期刊协会第二届年会上的讲话[J].中国科学期刊协会第二届年会特刊,上海:中国科学期刊协会,1949-03-06

[6] 编者.科学期刊协会召开年会征求读者参加讨论.电世界,1949,3(7):328

[7] 赵君远.在中国科学期刊协会第二届年会上的讲话,见:茅祖本.中国科学期刊协会第二届年会记[J].科学,1949,31(4):147-148

[8] 赵祖康. 在中国科学期刊协会第二届年会上的讲话,见:茅祖本.中国科学期刊协会第二届年会记[J].科学,1949,31(4):147-148

[9] 裘维裕. 在中国科学期刊协会第二届年会上的讲话,见:茅祖本.中国科学期刊协会第二届年会记[J].科学,1949,31(4):147-148

[10] 编者.参加刊物编辑人座谈会感言[J].文化先锋,1945,4(18)

(作者系西北大学编辑出版与传播科学研究所所长、编审,西北大学数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教授)

猜你喜欢
刊物协会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娄底市翻译协会简介
刊物贺词
期刊问答
系列刊物介绍
从这期刊物开始,《家庭影院技术》已经迈入第二十一年!
协会 通联站
协会 通联站
协会 通联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