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题材的电影都没人看了,更何况你还文艺范十足

2015-01-19 09:40KRE
南都娱乐周刊 2014年47期
关键词:团圆饭兄弟姐妹大哥

KRE

虐心拖沓引发的不适

《四十九日·祭》讲的是南京城被日军侵占前后49日里发生的故事。在题材上,《四十九日·祭》依旧是导演张黎熟悉的近现代题材。描写日军侵占南京这段往事,在电影作品里有诸多涉及,但在电视上的呈现尚不算多。虽然大量的血腥味已被刻意冲淡,但日军火烧村民、大批尸体和杀人放火等镜头仍然触目惊心。没有了手撕鬼子的奇情和狗血,反之大量的日军泯灭人性的暴行,和中国人不断被屠杀的场景,让习惯了热闹的人间喜剧的电视观众引发心里不适。

电视剧的长篇幅虽然弥补了电影中大量欠缺的细节,也将人物的前后变化进行了交代,但原本旨在展现破城前后南京城的各阶层人物的全貌却因为拖沓的节奏和缺乏必要的关联的多线叙事而显得无逻辑和流于表面。比如镜头在教堂、日军司令部、国际安全区、战场上肆意切换,完全不顾观众观看的逻辑,让人觉得莫名奇妙。直到第九集,南京城破,妓女们进入了教堂,故事和人物关系才开始变得完整紧凑。

散落违和的人物

电视剧版为了塑造战争时期的人物群像,对假神父、妓女们、女学生、国军、日军相比原著做了不少的改动。除了大大加重的戏份,对人物的塑造也更加的立体,但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大多数人物被草草带过语焉不详,后期突然又重新回归,让人记不住谁是谁。张黎身上的文艺气质同样不自主地倾泻到剧中人物身上,如玉墨的几场舞蹈、台词念白都很有意境;在人物感情处理上过于矫情,在大难来临之际,有了船票玉墨为什么不走?玉墨和书娟父亲的感情完全就是矫情的相互折腾?书娟记恨玉墨也相当的中二任性。当然这些都可以理解为是为了后续剧情发展而不得不为之的安排。

但让人违和的是,张嘉译饰演的假神父法比变成了中国人,在插科打诨方面驾驭自如,但是只要是英文方面,配音一秒钟就让人出戏。而小宋佳扮演的玉墨过于英气,动不动就是道义是非,更像是个战场上的女战士。加之造型凸显她的年龄感,缺乏秦淮女子的烟火和风情万种的气质,青楼头牌的设定也相当的违和。书娟过于的阴暗和偏执,让不少观众对于这个人物产生观感不适。

滞重、文艺的镜头

在张黎的作品中,比起讨普罗大众的喜爱,更注重的是自我风格的表达。在《四十九日·祭》中,为了展现战争和命运的残酷,常见的是青黑色的滞重色调,相当的压抑和沉郁。而安排书娟手捧照相机,流连街头,随处记录,虽然有些文艺刻意,但是作为对时代的剪影的寓意,以及将每个人物用画面定格记录来展现人物群像的魅力,也是颇费心思。而另一个体现导演巧思之处在于,对于某些节点上打出字幕来划分时间点和交代时间背景,也颇有大电影的感觉。剧中不是穿时黑白画面的闪回,以及对日本人屠杀平民桥段大段的慢动作,都是导演在表达上的风格,但对于习惯快速流畅的视听语言的电视观众来说,这种文艺的风格做派,显然让他们有些不懂导演意欲何为,而无法对剧情保持时刻关注。

不仅是催泪哦,还有一无所长男主的青春成长史

导演徐纪周执导的《团圆饭》改编自1993年日剧收视冠军的《同一屋檐下》,讲述的是一家六个兄弟姐妹在父母车祸意外过世后,在不同的环境中各自生活成长,八年后被大哥一一找回,重新磨合组成了一个大家庭的故事。虽然《团圆饭》脱胎于日剧,内里却又不尽然相同。描写一个家庭重组的同时又将重心放到了人物的成长上,又兼具了对所处时代的关怀,这注定了它不仅仅是一部催泪的家庭剧而已。 文_蒋梦瑶

家庭轻喜剧

关于亲人团聚的故事,大多走的是苦情路线,凄凄惨惨地讲述各自人生的悲苦以及亲情的感召,如当年催泪不少人的《我的兄弟姐妹》,但《团圆饭》在如此悲情的故事基础上却难得做出了一丝轻松家庭喜剧的味道。

成长于不同背景,性格完全迥异的六个人物重新生活在一个屋檐的故事,本身就充满着各种摩擦和碰撞,而这些碰撞都被以一种轻松的喜剧方式呈现。大哥和三弟首次相见,就让身为小偷的三弟偷了大哥的钱。一无所长的大哥为了解兄弟姐妹的问题插科打诨出尽了损招,笑果连连。剧中的不少配角,无论是老年退休干部、电视机厂的主任、三八的邻居大姐、蠢萌的市场小霸王、被偷的异装癖,都是些令人莞尔一笑的亮点。一无长处的屌丝男主人公,也经历的一些啼笑皆非的创业和生活故事。虽然并没有大咖演员,但这帮演员更加接地气,更贴合故事中人物的定位,无论是李光洁饰演的顽强韧性的大哥,还是本分压抑的老二,或者是习惯小偷小摸的老三、世故的小妹、还是阴郁残疾的小弟,还是马苏饰演的精明大嫂,都被演绎得惟妙惟肖,充满了喜感。

虐心催泪弹

但作为家庭亲情题材,尤其是这种久别重逢的戏码,泪点同样也很频繁。几个主人公本都是小人物,命运对这些小人物、对这个家庭不停地折损,也让人备感唏嘘。无论是兄弟姐妹们对大哥的不理解,还是主人公不停的失败和重试,都引发了不少观众的泪点,不少观众表示每集都会被虐哭。当然该剧同样某些部分也有争议。剧中大段大段的感情抒发虽然是直接的泪点,但有时候过于密集和书面化,有些刻意和煽情。尽管虐心催泪,很克制地减少一些国产狗血剧中的桥段,但包括争夺家产、兄弟反目这些桥段用得还是比较官方。

改编TIPS

主角的名字基本沿袭:日剧中的大哥叫“达也”,二哥在日剧中叫“雅也”、三弟“和也”、老幺“文也”。在《团圆饭》中的几个兄弟分别叫“一达”、“一亚”、“一和”、“一文”。而两个姐妹的名字干脆直接沿袭了日版中的“小雪”和“小梅”。

故事起因相似:两个版本中六兄妹都是父母遭遇车祸意外双亡,分别寄养在不同的家庭中,最后被大哥找回来。endprint

青春热血剧

抛开家庭生活的外壳和家长里短的琐碎事,《团圆饭》的故事更像是男主的青春成长史,而这也是为什么男主角的设定是个20多岁的年轻人,而不是上了年纪的中年男子,这样的话就真变成了凄凄惨惨的苦情剧了。宋一达为了把一群兄弟姐妹找回来,经历的千辛万苦像极了热血青春游戏的主人公。不管是教导身为小偷的三弟改邪归正、帮妹妹解决无赖的追求和骚扰,接着又是面对残疾的小弟屡次的自杀,还有自私的二弟、累累的负债、屡战屡败的创业,甚至是女朋友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尖锐矛盾,这些都是主人公在通往成功道路上要过的每一关。这其实也是剧中的主线剧情,这个通关的过程将会不停地吸引观众跟随主角的脚步去经历,感受到主角们为了最终目的不断失败的青春和热血,并陪伴完成主角们的成长。

时代怀旧剧

拍摄时导演和编剧把整个故事的背景架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在国产剧中,以现代的眼光回溯那个时代的剧作并不多。在制作细节上,《团圆饭》也尽量做到还原时代。无论是放着叶子楣新片的录像厅、一票难求的舞厅、小虎队的歌曲、《血疑》的三浦友和、小马哥的扮相、下海潮等物件或事件,都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对于不少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观众来说,这些情节和桥段就是一次奇妙的时光回溯,将他们带到重新回到那个时代,并对主人公们的经历更加感同身受:六个孩子的大家庭、退役转业、国企下岗、下海创业……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时代共鸣。

导演手记

徐纪周:我有展现那个时代的愿望

我觉得这个剧在中国电视剧里头是比较少见的,它不是纯的那种线性叙事,而是一个靠青春荷尔蒙推动的东西,充满了少见的那种浪漫和激情,而且很理想主义的。原来故事可能稍微偏传统一点,我可能就让它的荷尔蒙分泌强一点。包括让光洁演,他长得那样,他的年龄,就像一个准心钉钉在那儿,其他人就按这个钉走,整个戏的气质就会不太一样。我有展现那个时代的愿望。全剧主旨我是这么想的,其实我拍了一个独生子女的理想,是一个独生子女心里的乌托邦:一大家庭一块过。这个戏设置成一个长辈缺失的家庭,没有爸爸,没有妈妈,没有爷爷奶奶,全是孩子。一帮孩子凑在一个院里,有点像过家家似的,懵懵懂懂,跌跌撞撞地成长。他们家有点像小乌托邦,虽然经常有各种各样的社会现实力量想来把他们打破,但是他们最后每次都扛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团圆饭兄弟姐妹大哥
团圆饭
The special graduation photos
Cloze完形填空
团圆饭
亲爱的兄弟姐妹
我的兄弟姐妹
健康饮食,从鱼虾蟹“称霸”团圆饭餐桌开始!
吃小团圆饭
济公传
愁眉苦脸的狗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