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内涵领悟寓意

2015-01-20 09:00林风华罗有岩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4年11期
关键词:铁罐短处陶罐

林风华+罗有岩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选自作家黄瑞云先生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当它们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两个罐子的强弱发生了质的变化。童话一是告诉人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二是赞扬谦虚谨慎的品质,批判骄傲自满、倚强凌弱的错误。文章语言“造型”力很强,在描写陶罐和铁罐的争论时,铁罐是步步逼近,盛气凌人;陶罐却是有理有据,临辱不惊。故事随着场景的变化,铁罐当年的不可一世与现在的荡然无存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令人不胜感叹!这对应了原作品结尾点题的话:“用自己的强点去比人家的弱点是不应该的,人家也会有比你强的地方。”(文章收录到教材中后这句话被省略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一是理解新词和文本寓意;二是学习和运用提示语。

教学片段与评析

一、朗读点拨,整体把握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和你们共同认识两位新朋友,一个是铁罐,一个是陶罐。(课件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卡通形象。)“陶”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请大家仔细看,我是怎么写的。(板书课题,在写到“陶”字时进行重点讲解与范写)。请大家伸出手指,在桌子上把这个字工工整整地写两遍。(学生在桌子上认认真真地书写“陶”字。)

师:陶罐和铁罐都是用来盛东西的罐子,不同的是陶罐是用黏土烧制的,铁罐是用金属炼制的。面对这两位新朋友,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陶罐与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师:我们可以从哪里了解?

生:课文。

师:对,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了解发生在它们之间的有趣故事吧。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生字词,通过查字典解决,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下来。同桌之间可以相互对读、检查。(学生朗读,老师巡视。)

……

师: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生:课文中讲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但是陶罐……铁罐后来锈化成土了。

师:“奚落”(板书)是什么意思?

生:用尖刻的话讽刺别人,使别人难堪。

师:铁罐用哪些尖刻的语言讽刺陶罐,请把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画出来,并读一读。

师:读了课文,请交流一下,你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

生1:我喜欢陶罐,因为它谦虚;不喜欢铁罐,因为它骄傲。根据是课文写“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还常常奚落它。陶罐则不是这样,它不但说话很谦虚,而且为了避免矛盾激化,不和铁罐争吵。

生2:陶罐不但谦虚,也很善良、真诚。你看,当人们刚把陶罐从土里掘出来,它立刻就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陶罐不计前嫌,豁达大度,我喜欢它。

生3:陶罐敢说真话,我喜欢它这一点。它说:“我们生来就是给人们盛东西的,并不是用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从这可以看出陶罐并不是“懦弱”的东西。(师指导学生掌握“懦弱”音、形、义,纠正学生把“懦”读为“儒”的错误。)

生4:我不喜欢铁罐,它不仅傲慢,还很武断。它对陶罐说:“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事实上,后来粉身碎骨的不是陶罐,而是铁罐,它被完全氧化了。铁罐看问题绝对了。

……

评析:“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学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不管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还是对具体的语段进行深入细致的品读,都是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实实在在的对话,这就是这一环节的亮点。教学中,教师没有赘言,而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学,促使他们掌握自己能够学懂的内容。这正是新语文追寻的新境界。

二、借助课文,学习运用提示语

(出示一组带提示语的短语:“傲慢地问”“谦虚地回答”“惊讶地说”“高兴地叫起来”“兴奋地说”。)

师:请大家读读这一组词语,看看能不能发现这些词语的特点。

生1:我发现“地”字后面跟着的都是表示说的词语。

生2:我发现“地”字前面的都是表示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心情的词语。

师:说得非常好,这样的语言就叫作“提示语”。请大家再读一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看看还能发现什么,把自己的发现和想法批注在课文旁边。(学生读课文,用笔批注。)

生1:我发现提示语位置变化,标点符号也跟着变化。提示语在前,用冒号;提示语在中,用逗号;提示语在后,用句号。

生2:我发现提示语能让我们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帮助我们更好地朗读课文。

师:(出示陶罐与铁罐的对话。)现在,你们也摇身一变,变成了这两只罐子,同桌相互分角色读读它们的对话。看看能不能分别读出它们傲慢或谦虚的语气与神态。

师:(学生对读后,指读)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我觉得铁罐很骄傲,所以在读铁罐的话时提高了语调;陶罐比较谦虚,说话时声音就比较温柔。(大家笑了。)

师:大家注意到铁罐第二次说话时脸上的神情吗?谁能带着轻蔑的神态再读一读铁罐的话?(学生朗读,活灵活现表现出铁罐说话时的语气。)

师:读到这里,请你再说说“奚落”的含义。

生:用别人的缺点来嘲笑别人。

师:你能给“奚落”找个同义词吗?

生:嘲笑、讥讽。

师: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朗读和体会,在下面练习中填上形容它们说话时的语气或心情的词语。

陶罐_____地说 铁罐_____地说(陶罐:学生分别填:心平气和、不紧不慢、和平友好;铁罐:学生分别填:怒气冲冲、火冒三丈、恼羞成怒、暴跳如雷等。)

师:现在你们就是陶罐和铁罐,同桌合作,再一次有感情地读读它们的对话。(学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第2~8自然段。)

评析:本环节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教学重点直指语言技能训练这一重难点,即提示语的运用和评价,以及对人物心理的挖掘和体会。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多维对话,使学生利用提示语来读懂文章中塑造的角色情感内涵,掌握提示语的运用,并巧妙地将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融为一体,凸显了语文学科“学习母语”这一独担之任。这样的导读有利于学生快速地把握陶罐与铁罐的品性,为学生进一步感受陶罐与铁罐的内在品质开掘了最短的“阅读路径”。

三、品读课文,领悟童话寓意

师:铁罐自认为自己永远坚固,事实是这样吗?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第10~17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许多年后铁罐和陶罐的结果分别是怎么样的?

生:埋在地下多年以后,陶罐仍然光洁如新,而铁罐却氧化不存在了。

师:写陶罐下落的句子中,我们去掉“还是”行吗?

生:不行,加上“还是”,是告诉我们陶罐以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和过去是一模一样的。

师:写铁罐下落的句子,你从“连……也……”联想到了什么?

生:联想到原先的铁罐是自以为无比坚固,那么骄横,那么不可一世,今天却落得这么个下场。

师:是呀,前后对比,让人感慨万千。读到这里,你领悟到什么道理?

生1:人不要只看自己的长处,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因为每个人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

生2:人应该谦虚谨慎,不应该骄傲自满。

师:是呀,陶罐有陶罐的长处,铁罐有铁罐的长处,铁罐拿自己的长处去和陶罐的短处相比,大家都不喜欢它。由此,我们知道谦虚使人——(生:谦虚使人喜欢;)骄傲令人——(生:骄傲令人讨厌。)你们体会出的道理,就是这篇寓言的寓意。寓是寄托的意思。下面请大家带着这种心情,读读人们说的话。(学生齐读。)

评析:《陶罐与铁罐》的文本价值并不在于对铁罐本身的否定,而是对铁罐不能辩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进行的批评。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品读、分析,让学生在多读中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催生自我感悟,凸现了语文的可感性和整体性,使学生得到“智”的开发和“理”的升华,这是这节课的又一亮点。这其中学生的价值思维逐步地被老师引导到铁罐不受人欢迎的真正原因,让学生从中懂得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巧妙地突破了课文教学的难点。

四、改写童话,提升教学效益

师:现在,我们来改写这个童话故事,把故事内容改成陶罐用自己的长处去奚落铁罐的短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一想、议一议。

生1:国王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罐,一个是铁罐。骄傲的陶罐看不起铁罐,常常奚落他。

生2:“你敢和我比美吗?铁罐子!”陶罐傲慢地问。

生3:“不敢,陶罐兄弟。”铁罐谦虚地回答。

生4:“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陶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生5:“我确实不敢和你比美,但并不是我懦弱。”铁罐争辩地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用来比美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生6:“住嘴!”陶罐大发雷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多久,我就会被请到国王的书房里作为宝物,而你就不行了,只能在这里盛东西了。”

生7:“何必这样说呢?”铁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好吵的呢!”

生8:“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陶罐火冒三丈地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你会被氧化得无影无踪。”

生9:铁罐听了不再理会陶罐。

生10:一天,忽然刮起一阵大风,铁罐和陶罐同时被摔到地上。“啪”的一声,铁罐摔在水泥地上,只破了一点皮,再看看陶罐呢,已经粉身碎骨了。(以上节录的是回答比较完整的学生语言。)

……

师:故事改编很合理,题目要不要改呢?改与不改都要说明理由。

生:我认为不要改,故事还是发生在这两个罐之间。

生:我认为要改。课文原来是赞扬陶罐批评铁罐,所以把陶罐放在前面,题目叫《陶罐和铁罐》,现在故事被我们改成赞扬铁罐批评陶罐,当然题目也应该改为《铁罐和陶罐》。

……

师:这样一改,大家是不是又变得喜欢铁罐而讨厌陶罐了?(生:是。)可见,人和事物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更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与别人的短处作比较。课后请同学们用《铁罐和陶罐》作题目,把改写后的故事写在作文本上。

评析:阅读教学要千方百计地把“写”挤进课堂,但如何才能挤得巧、挤得妙,让学生乐以接受、易于表达呢?本课结尾,教师让学生改写课文,让陶罐和铁罐具有相反的品格——铁罐谦虚、陶罐骄傲得以显现,这是个精妙手笔。这一改写,不仅把“写”巧妙地挤进了课堂,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加深了他们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这就是“用教材教”的很好范例。

总评:这节课,教师紧紧地围绕文本的核心价值进行教学,即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要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道理。课堂上,在听与说的双向互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则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思维激活思维,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的。因此,学生体会文本隐含的人人平等的思想是水到渠成的。正如教师为了增强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让学生改写童话,旨在让学生反观文本,突破自己原有的思维定式,激活自我想象力和生命意识。这凸显了语文教学始终是针对人的,是人的教育,是人的言语生活化教育的新的教学理念。这样,学生在发展言语、滋养心灵、感受文化中,升华了思想认识,提高了文化素养。在字词教学中,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认识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深刻含义,让他们在词语表达方式上揣摩体会,并有所发现。比如教师以“奚落”为切入口,刻意于让学生品味其在句子中的含义,使之品赏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进而,教师让他们揣摩、想象人物心理,诱导他们对人物语言前面的提示语,以及标点符号进行反复品评,再通过感情朗读,去表现不同角色的语气、态度、品性,感情朗读这样指导,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而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又推动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鲜明地体现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的智慧在课堂中悄然生长,很好地折射出语文课返璞归真的韵味。

◇责任编辑:王天杰◇

猜你喜欢
铁罐短处陶罐
陶罐(外一首)
黑豆和黄豆
写好人物神态,彰显人物性格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装在陶罐里的春天
对话显“品格”
高个子的骆驼矮个子的猪
值钱
自制陶罐
《陶罐和铁罐》告诉了我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