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亿亩耕地红线存废之争发酵

2015-01-21 02:34
领导文萃 2015年2期
关键词:红线耕地粮食

关于18亿亩耕地红线能不能碰的争论一直存在。李克强总理曾经指出,未来几十年中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在城镇化。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人口和城镇空间范围还会扩大,也会增加建设用地。因此,城镇建设和城镇规模扩大与保护18亿亩的耕地的矛盾将日益凸显。

而与之相对应的,一些经济学家、地方官员、房地产开发商等都普遍主张放弃该红线。地产商任志强就曾高调宣称,“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中国房价高涨的罪魁祸首”。

粮食安全不必死守耕地红线,自由市场才是最佳保障

经济学家茅于轼一直反对18亿亩耕地红线的提法。茅于轼认为“一亩低产田能顶一亩高产田吗?同样是18亿亩,换了内容,怎么能保证粮食安全?这项政策的唯一功能是给了管土地的政府部门一个审批权。从中可以贪污、索贿。其后果是土地的正常转换用途受到极大阻碍。”

中国解决温饱问题,是改变了集体公社、生产队这些错误的政策,实行家庭承包制的结果,而不是保护耕地的结果,在计划经济年代,中国耕地并不少,人口也没有现在多,但还是饿死人,所以,解决吃饭问题,不是靠耕地,而要靠正确的制度。

现在,中国农业人口下降,但粮食产量上升,根本原因不是保护了耕地,而是更多的资本进入了农业,是资本的力量所致,在资本的推动下,更先进的技术得到了使用,也出现了更好的农业生产组织。仅仅依靠耕地本身并不增加粮食,耕地要和资本、劳动力结合起来,才能增加粮食。

现在,更多的是资本决定“实际投入”耕种的土地数量,因此,人为地规定耕地总量毫无意义,粮食产量与实际使用的耕地有关,与耕地总量没有关系,而实际使用的耕地又是资本(包括小农资本)说了算。按照保护耕地红线的逻辑,那么是否要保护多少的资本呢?显然,这种逻辑是荒谬的。保障粮食安全是陈旧的冷战思维的产物,现在国人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收入,改善生活,而不是解决温饱,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开放的眼光,走市场经济的道路。所以要取消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各种障碍,取消土地改变用途的强制性限制,让市场发挥作用,不但能够保证粮食安全,而且能够大大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使市场均衡发展,人们的生活有均衡的享受,不会有奇高的房价,改变大家有钱买吃的穿的,没有钱买房的扭曲生活。

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废

关于18亿亩土地红线能不能碰的争论一直存在。反对废除红线的学者在担心什么?叶檀是反对废除耕地红线的一个代表学者,她认为不能废除耕地红线原因有三:

第一,为确保粮食安全,中国必须保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耕地。我国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这不是个安全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我国耕地总数不足18.26亿亩,已接近18亿亩的红线,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发达国家的1/4。未来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耕地面积还会下降。严重的问题是,污染与化肥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农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第二,我国粮食自给率降低。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的研究,2012年的粮食进口数量创历史新高。如果把大豆算在粮食里面,进口的粮食突破了7000万吨。2011年进口大豆5838万吨,和往年相差不大,主要引起关注的是谷物和谷物粉,进口接近1400万吨。大米首次进口200多万吨。我们国家整个稻谷的产量接近2亿吨,进口大米和国产大米相比连2%都不到,比重很低,却是个重要信号。

仰仗全球来供给中国粮食,意味着中国需要掌握两大武器,一是掌握粮食金融主导权,使中国进口粮食没有价格长期上涨甚至爆仓的隐患;二是远洋运输安全,有充足的仓储设施以及便利的物流。

第三,中国城市根本不需要圈占那么多地。现在开发的土地使用效率极低。“十一五”以来,全国每年建设用地需求在1200万亩以上,每年土地利用计划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只有600万亩左右,缺口达50%以上。

在总结了这些论点之后,叶檀认为:侵占良田是愚蠢的行为,既不是市场化、也不是保护农民利益,对于未来的国家安全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我国需要改革土地制度,但确保农业与农产品的安全是基础,提高农田质量、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是重中之重。

(摘自《台港澳报刊参阅》)

猜你喜欢
红线耕地粮食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房企“三道红线”的破局探索
细细的红线
珍惜粮食
保护耕地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我的粮食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