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叶莴苣菌核病发生规律及防治药剂筛选

2015-01-21 19:58严志萱
长江蔬菜·学术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菌核病发生规律

严志萱

摘 要:主要研究了不同气候条件、不同生长期、不同栽培条件及不同药剂处理对紫叶莴苣菌核病发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紫叶莴苣菌核病发生最严重时期为3~5月,由于阴雨天气多,棚内湿度大,温度较高,约在20℃,通风透光率低,易于莴苣菌核病的发生;地势低洼易积水地段,田间湿度高,发病情况也较严重。50%凯泽(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 330倍液、50%卉友(咯菌腈)可湿性粉剂5 300倍液、25%菌思奇(啶菌噁唑)乳油800倍液对莴苣菌核病均有较好的防效,连续防治3次,其防效在89.3%~91.9%。

关键词:紫叶莴苣;菌核病;发生规律;药剂筛选

紫叶莴苣因其肉质脆香味浓、不易空心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是金华市秋冬菜的主栽品种[1]。2009-2013年全市累计推广面积7 773 hm2,产量53.75万t。但随着莴苣种植面积扩大,种植茬口多,菌核病发生逐年趋重。菌核病的发生对莴苣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从而给种植户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2,3]。为有效控制病害发生,项目组调查了紫叶莴苣菌核病发生规律,并进行了不同药剂的防效试验,为生产上选择合适的防治时间和农药品种提供依据,为紫叶莴苣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保障。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害发生规律调查

①不同气候条件下莴苣菌核病发生情况调

查 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浙江金华市金东区经济特产站对紫叶莴苣菌核病进行定点系统调查。调查地点在金华市曹宅镇紫叶莴苣生产基地。随机选定莴苣植株50株,系上标签,每隔10 d调查1次。调查过程中主要记载菌核病发病株数、严重程度及气候条件等。

②不同生长期莴苣菌核病发生情况调

查 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针对莴苣的不同生长时期,从中选取2个时期即生长前期、生长后期进行调查,各随机抽取30株,系上标签,每隔10 d调查1次。调查过程中主要记载发病株数、严重程度及气候条件等。

③不同栽培条件下莴苣菌核病发生情况调查 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对不同栽培条件下莴苣菌核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将其中的不同地势情况分为低洼地势、高畦地势、平坦地势,就这3种不同地势结合每月的气候条件对莴苣菌核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

1.2 药剂防效试验

①供试药剂 50%凯泽(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德国巴斯夫公司提供); 25%菌思奇(啶菌噁唑)乳油(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提供);50%卉友(咯菌腈)可湿性粉剂(先正达公司提供);75%嘧霉胺颗粒剂(山东京博农化有限公司提供)。

②试验设计 试验设在曹宅镇前王畈,前作为黄瓜,土地平整,土壤质地为黏壤土,肥力水平一致。紫叶莴苣品种为红艳香妃,2013年9月12日播种,10月12日苗龄4~5叶时定植。

试验设4个处理,处理1,50%凯泽水分散粒剂 1 330倍液;处理2,50%卉友可湿性粉剂 5 300倍液;处理3,25%菌思奇乳油 800倍液;处理4,75%嘧霉胺颗粒剂1 800倍液,以喷清水作为对照(CK)。每处理重复2次,每小区面积60 m2,于2013年11月20日、11月29日和12月10日连续施药3次,采用16 L背包式喷雾器喷施。

药前(11月20日)调查发病基数,最后一次药后隔14 d(12月25日)调查发病率。每小区调查240株,分别记载平均发病株数,计算防治效果。

1.3 调查统计方法

发病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病情指数分级标准,0 级为无病;1 级为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1/4以下;2 级为病斑面积占叶面积1/4~1/2;3 级为病斑面积占叶面积1/2~3/4;4 级为病斑面积占叶面积3/4 以上;病情指数=∑(各级病害株数×严重度等级/(被调查总株数×发病最严重度等级)×100;相对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或发病率-防治区病情指数或发病率)/对照区病情指数或发病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田间发生规律

①不同气候条件下紫叶莴苣菌核病发生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图1),莴苣菌核病在1~5月各旬的发病率分别为1.3%、2.0%、2.0%、2.3%、0%、2.0%、4.3%、4.7%、2.3%、8.0%、9.3%、14.6%、12.0%、10.0%、8.3%,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莴苣菌核病在4、5月的发病率较其他月份高,4月下旬发病率达到高峰。据调查,2013年4月平均气温17℃,且连续阴雨天气多,并伴有虫害,莴苣菌核病发病较严重。到5月气温开始回升,温度为19~28℃,且有一定的降雨量,因此莴苣菌核病发病率较4月下降。

②不同生长期紫叶莴苣菌核病发生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表1),生长前期、生长后期的发病率分别为3.3%、16.7%,病情指数为0.83、10.0,可见紫叶莴苣生长后期的发病情况较生长前期严重。

③不同栽培条件下紫叶莴苣菌核病发生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表2),低洼地势、高畦地势与平坦地势的发病率分别为18%、8%、12.7%,病情指数分别为11.7、4.5、6.5,可见,相对于平坦地势及高畦地势,低洼地势莴苣菌核病的发病情况明显严重。由于低洼地势易积水,再加上2013年气温上升慢,在4月形成低温高湿环境条件,易于莴苣菌核病的发生。 2.2 不同药剂防治效果

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表3),50%凯泽水分散粒剂1 330倍液、50%卉友可湿性粉剂5 300倍液、25%菌思奇乳油800倍液对紫叶莴苣菌核病均有较好的防效,连续防治3次,其防效在89.3%~91.9%。75%嘧霉胺颗粒剂1 800倍液的防效不甚理想,仅为65.7%。参试药剂及所用剂量对紫叶莴苣无不良影响,安全无药害。

3 结论与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紫叶莴苣菌核病发病高峰期为3~5月,由于此期阴雨天气较多,棚内湿度过大,温度较高,在20℃左右,而通风透光率也低,易于紫叶莴苣菌核病的发生;地势低洼易积水地段,田间湿度高的,发病率也较高。莴苣生长前期,通常病情发展迅速,短时间即可造成幼苗成片腐烂倒伏。而生长后期,植株近地面茎基部或接触土壤中衰老叶片边缘、叶柄先受害,病斑初为褐色水渍状,发展后成软腐状,并在被害部位密生棉絮状白色菌丝体。到了后期,莴苣便产生了菌核,呈现鼠粪状。前期之所以比后期要少,是因为生长前期的一些外界因素没有达到菌核病发生的要求,而且菌核病最适发病期在根茎的膨大期到采收期,是属于生长后期,所以到了生长后期,菌核病发生较多。莴苣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温度20℃,湿度85%,种植过密,前茬作物有病菌,通风透光率差,氮肥过多,均发病重[4,5]。

试验结果表明,50%凯泽水分散粒剂1 330倍液、50%卉友可湿性粉剂5 300倍液、25%菌思奇乳油800倍液对莴苣菌核病均有较好的防效,连防3次,防效在89.3%~91.9%。75%嘧霉胺颗粒剂1 800倍液不甚理想,防效仅65.7%。参试药剂及所用剂量对莴苣无不良影响,安全无药害。

莴苣菌核病通过气流、雨水或农具传播,在莴苣生长中后期发生较多,最好的防治措施是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重发病田块与非菊科蔬菜、禾本科作物实行2~3 a轮作,以减少田间病菌来源。及时拔除病株,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减少田间病原体,防止病株混入肥料堆,随肥料再次带入田中。应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开好排水沟,增强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促使植株健壮,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避免长时使用单一药剂,以减少抗药性产生,注意药剂交替使用[6],上市紫叶莴苣要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

参考文献

[1] 胡繁荣,王建茂,陈菊芳,等.葡萄田套种紫叶莴苣高效栽培技术[J].北方园艺,2010(5):80-81.

[2] 郑德剑,唐新海,韦小华,等.2012年冬季防城区莴苣菌核病发生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长江蔬菜,2013(17):54-55.

[3] 刘春艳,王勇,郝永娟,等.保护地蔬菜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08(3):976-977.

[4] 高锦凤.海门市春季大棚莴苣菌核病发生原因及综防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9):181-182.

[5] 郭文生.飞桥莴苣秋季高产栽培技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11):156-158.

[6] 张娜.莴苣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天津农业科学,2009,

15(z1):107-108.

3 结论与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紫叶莴苣菌核病发病高峰期为3~5月,由于此期阴雨天气较多,棚内湿度过大,温度较高,在20℃左右,而通风透光率也低,易于紫叶莴苣菌核病的发生;地势低洼易积水地段,田间湿度高的,发病率也较高。莴苣生长前期,通常病情发展迅速,短时间即可造成幼苗成片腐烂倒伏。而生长后期,植株近地面茎基部或接触土壤中衰老叶片边缘、叶柄先受害,病斑初为褐色水渍状,发展后成软腐状,并在被害部位密生棉絮状白色菌丝体。到了后期,莴苣便产生了菌核,呈现鼠粪状。前期之所以比后期要少,是因为生长前期的一些外界因素没有达到菌核病发生的要求,而且菌核病最适发病期在根茎的膨大期到采收期,是属于生长后期,所以到了生长后期,菌核病发生较多。莴苣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温度20℃,湿度85%,种植过密,前茬作物有病菌,通风透光率差,氮肥过多,均发病重[4,5]。

试验结果表明,50%凯泽水分散粒剂1 330倍液、50%卉友可湿性粉剂5 300倍液、25%菌思奇乳油800倍液对莴苣菌核病均有较好的防效,连防3次,防效在89.3%~91.9%。75%嘧霉胺颗粒剂1 800倍液不甚理想,防效仅65.7%。参试药剂及所用剂量对莴苣无不良影响,安全无药害。

莴苣菌核病通过气流、雨水或农具传播,在莴苣生长中后期发生较多,最好的防治措施是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重发病田块与非菊科蔬菜、禾本科作物实行2~3 a轮作,以减少田间病菌来源。及时拔除病株,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减少田间病原体,防止病株混入肥料堆,随肥料再次带入田中。应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开好排水沟,增强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促使植株健壮,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避免长时使用单一药剂,以减少抗药性产生,注意药剂交替使用[6],上市紫叶莴苣要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

参考文献

[1] 胡繁荣,王建茂,陈菊芳,等.葡萄田套种紫叶莴苣高效栽培技术[J].北方园艺,2010(5):80-81.

[2] 郑德剑,唐新海,韦小华,等.2012年冬季防城区莴苣菌核病发生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长江蔬菜,2013(17):54-55.

[3] 刘春艳,王勇,郝永娟,等.保护地蔬菜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08(3):976-977.

[4] 高锦凤.海门市春季大棚莴苣菌核病发生原因及综防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9):181-182.

[5] 郭文生.飞桥莴苣秋季高产栽培技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11):156-158.

[6] 张娜.莴苣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天津农业科学,2009,

15(z1):107-108.

3 结论与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紫叶莴苣菌核病发病高峰期为3~5月,由于此期阴雨天气较多,棚内湿度过大,温度较高,在20℃左右,而通风透光率也低,易于紫叶莴苣菌核病的发生;地势低洼易积水地段,田间湿度高的,发病率也较高。莴苣生长前期,通常病情发展迅速,短时间即可造成幼苗成片腐烂倒伏。而生长后期,植株近地面茎基部或接触土壤中衰老叶片边缘、叶柄先受害,病斑初为褐色水渍状,发展后成软腐状,并在被害部位密生棉絮状白色菌丝体。到了后期,莴苣便产生了菌核,呈现鼠粪状。前期之所以比后期要少,是因为生长前期的一些外界因素没有达到菌核病发生的要求,而且菌核病最适发病期在根茎的膨大期到采收期,是属于生长后期,所以到了生长后期,菌核病发生较多。莴苣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温度20℃,湿度85%,种植过密,前茬作物有病菌,通风透光率差,氮肥过多,均发病重[4,5]。

试验结果表明,50%凯泽水分散粒剂1 330倍液、50%卉友可湿性粉剂5 300倍液、25%菌思奇乳油800倍液对莴苣菌核病均有较好的防效,连防3次,防效在89.3%~91.9%。75%嘧霉胺颗粒剂1 800倍液不甚理想,防效仅65.7%。参试药剂及所用剂量对莴苣无不良影响,安全无药害。

莴苣菌核病通过气流、雨水或农具传播,在莴苣生长中后期发生较多,最好的防治措施是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重发病田块与非菊科蔬菜、禾本科作物实行2~3 a轮作,以减少田间病菌来源。及时拔除病株,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减少田间病原体,防止病株混入肥料堆,随肥料再次带入田中。应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开好排水沟,增强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促使植株健壮,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避免长时使用单一药剂,以减少抗药性产生,注意药剂交替使用[6],上市紫叶莴苣要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

参考文献

[1] 胡繁荣,王建茂,陈菊芳,等.葡萄田套种紫叶莴苣高效栽培技术[J].北方园艺,2010(5):80-81.

[2] 郑德剑,唐新海,韦小华,等.2012年冬季防城区莴苣菌核病发生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长江蔬菜,2013(17):54-55.

[3] 刘春艳,王勇,郝永娟,等.保护地蔬菜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08(3):976-977.

[4] 高锦凤.海门市春季大棚莴苣菌核病发生原因及综防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9):181-182.

[5] 郭文生.飞桥莴苣秋季高产栽培技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11):156-158.

[6] 张娜.莴苣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天津农业科学,2009,

15(z1):107-108.

猜你喜欢
菌核病发生规律
油菜病虫害防治措施及对策
茄果类蔬菜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
气象因素对油菜品种苏油211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气象因素对油菜品种苏油211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黑绒金龟子在玉米上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双叉犀金龟在豫南的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
陕西汉中地区抗菌核病油菜材料检测
南部县油菜菌核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