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4’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2015-01-21 08:41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课题师生交流

自2006年至今我们已完成了课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都有了长足进步,在此基础上,从2012年9月起我们将开展课题“‘1·3·3·4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所谓“1”就是教学立足高端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以新课程改革和实践为基奠。使课题研究成为课题改革的风向标;科学实验的精品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高产田。

所谓第一个“3”就是教学过程的三步程序:

程序一,开篇检测。即讲授新知前,6~10分钟的检测旧知,即上一节及上一节之前学过的教学内容,以检测题的形式进行检测反馈,主要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旧知识是否掌握,为新知的教学摸清学情的底数,使教学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程序二,师生互动。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步骤,一般设计20分钟左右。教者在吃透重点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精讲知识点,巧设置疑点,强化训练点,激活思维点,同时调动学生,进行师生双边活动,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动手书写,去讲解、去表述、去评价、去探究、去交流,师生活动的时间比为1:1。

程序三:新知验收。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巩固验收,对学过的内容包括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图形、实验、字词、单词、语法、阅读等诸学科、诸方面,进行验收,验收当堂教学效果,并能及时批阅和反馈。

检测题以填空题、选择题等易批易改的题型为主,使用多媒体信息手段,做到省时、省力、直观、大容量、形象化。

所谓第二个“3”,就是教学内容和训练内容的“三个层次”,就是要分层次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有提高、有发展。这三个层次要分别体现课堂教学、阶段复习、课堂验收、平时月考及期末考试等。

第一个层次是面向全体的基础题,即学生应知应会的最基本的知识,普及率要达到98%;第二个层次是面向中等学习水平学生的题,普及率要达到80%;第三个层次是精品题。是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选择一些知识含量大、思维难度强、解题技能高、发展空间广的知识或题目,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知识的王国漫游和翱翔。

课堂教学模式要体现:1.民主性的教学环境;2.对话性的教学原则;3.生成性的教学机制;4.自主性的教学方式;5.多元性的思维训练;6.情感性的经历体验;7.实践性的应用活动;8.即时性的信息反馈;9.有效性的教学效果;10.深刻性的教学反思。

所谓“4”就是要强化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的四项保证措施:

措施之一:提高教师专业化的水平能力,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驾驭教材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科学设计教学活动能力、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能力、总结教学经验及课题研究成果的能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等。

措施之二:课题研究的过程的可操作性和可调控性。课堂教学的“三步程序”,训练内容的“三个层次”都力求做到有个案范例、有样板示范、有学科引领。课题实施者对课题目标明确、步骤清楚、指导具体、有章可行,形成习惯,变成教师的自觉行为。

措施之三:强化阶段性验收、确保课题研究落在实处。课题研究贵在坚持,重在实施。整个课题研究过程,可以通过检查教案书写,跟踪课堂教学,评价验收题目,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听取教师研讨交流等多个环节,真正做到不图虚名,不走过场,不搞名堂,保障课题长期、稳定、持续、高效地进行。

措施之四:典例示范、阶段推进,确保课题研究的高水平和高层次。要注意发现不同阶段、不同学科在课题研究中的先进典型,总结正确可行的经验和做法,及时实施和推广。课题研究既要有整体布局,又要有阶段性成果的推进,既要总结经验,又要吸纳缺失的反思。

本课题研究预计三年完成,第一年基本构成模式框架阶段,有50%实验者适应教学模式;第二年是教学模式完成形成阶段,使其成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习惯;第三年是深化总结教学模式阶段。使教学模式成为教师的自觉教学行为,并取得丰硕成果。使课题研究的过程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共同体,科学实验的研究体,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共同体,涌动生命活力的生长体。

“‘1·3·3·4教学模式”以高效教学为基石,以提高全体教师素质,全体学生的学习质量为支柱,以探究适用、规范、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要目标,以教学过程的各个步骤和环节为背景,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完美结合;实现各层次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的完美结合;实现教师的积极设问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完美结合。实现上述目标,该课题的研究的具体操作程序应该是这样的:

(一)关于授课前授课后的训练题目的设计。

(1)原则上应该保持在10道题左右,可以有是非题,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证明题,客观性试题约占80%。

(2)试题的层次应该体现容易题、中等题、较难题的比例为5:3:2的指数,容易题应该是全体学生都能会做的;中等题应该是85%的学生应该会的;较难题应该是30%的学生应该会做的。

(3)试题的内容范围应体现7:2:1的原则。70%的题应是前一节课所讲的内容;20%是本学期前节课以前的知识内容;10%是前一个学期以前所讲过的内容。

(4)训练题结果的处理,原则上应该当堂批改完毕,并进行统计分析,最迟也要在次日完成。

(二)关于师生互动的问题设计。

(1)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预设出师生互动的内容和环节。包括教师要求学生思考、探究、回答的问题及预设学生参与、交流、评价的内容。要让学生想、说、做、讲、评。

(2)在预设的基础和前提下进行教学,尽量体现教学的真实和原始状态。

(3)通过预设和生成的情况,师生进行反思。

(三)课题研究的范围及检测办法。

(1)本课题应涉及各个学科、各个学年的所有教师。

(2)此阶段为初始实验,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达到语、数、外每个学科至少2人,其他学科每科至少1人取得一定成果的目的。为此从三个方面评估课题进展情况:一是备课反映在教案上要体现“1·3·3”内容;二是课堂上反映出“1·3·3”的教学过程;三是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

①对于全体教师而言执行“1·3·3”评估体系,即:一个月有一份“1·3·3”的完整教案;两个月有一次精彩的师生互动“1·3·3”教学模式的课堂实录;四个月有一堂标准化的“1·3·3”教学模式的公开课。对于本学期课题实验骨干教师的“1·3·3”课题研究的评估内容应是全体教师的两倍。

②本学期开展三项大型活动:一次“1·3·3”教学模式的全校教学优质课评选;一次“1·3·3”教学模式交流研讨活动(其中包括材料交流和语言交流);一次“1·3·3”教学模式展示活动(期末,包括实验活动的过程、实验数据的整理、实验效果的追踪)。

③期末形成一套完整的第一阶段实验成果,装订成册,参与哈尔滨市优秀课题评选,力争获奖。

④如果成果质量较佳,希望通过权威刊物进行展示与交流。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题师生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麻辣师生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