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兴趣的初中语文资源开发策略

2015-01-21 08:51马乐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资源学生

马乐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涵盖面广,尝试者众多,取得的成绩显著。如叶圣陶先生编写、丰子恺先生绘就的《开明国语课本》就是其中成功的范例,其他先行者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国家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验)》中,第一次把“课程资源”作为一个重要概念提出来。大批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选用了各种课外的语文资源。但是,这些开发的资源大都是教师自己感兴趣的,一经确定装订成册便少有或没有改动,甚至部分阅读资源仅作为教师某项教学需求的辅助材料,带有很强的功利性。

那么,如何借助学生兴趣进行阅读资源的开发?又通过什么途径将基于学生兴趣的阅读资源引向学生,以帮助学生培养阅读兴趣,形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 从情节入手到多元观照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初中生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资源的情节是引发学生兴趣的要素之一。针对学生兴趣的这一特点,如何从情节入手引导学生走向多元观照呢?

1. 提供时间,整体把握情节。学生阅读首先应该通过了解情节整体感知文本,而情节又是学生感兴趣的点,所以从情节入手就必须根据学生兴趣,为学生提供了解阅读资源情节的充裕的阅读时间。学生在校学习除了需要教师讲授的课外,还有早读、自习、阅览课等可供利用的阅读时间,甚至语文课本身也可以每周提供一节阅览课。学生通过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资源,整体感知文本了解情节就有了时间的保证。

2. 提供平台,由情节走向多元。从阅读到表达是一个能力提升的过程,学生选择了感兴趣的资源,这一环节并不难;但为什么会对这篇文章感兴趣,文章到底哪里值得推荐,这是一个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过程。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过程,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展示平台,如利用阅览课,把讲台让给学生。从实际操作来看,学生在语言组织、表达上远远超过教师的预想。最关键的是,学生在介绍的过程中,情节不再是唯一的兴趣点,人物、情感、语言、环境、主题等也是学生较多提及的点。这表明从情节入手到多元观照进行阅读资源的开发是符合学生实际的,是具有可行性的。

3. 提供问题,引导有针对性的思考。实践中,在学生介绍前后,引导学生从中提取关键词。实践中,一部分学生在介绍的过程中会临时修改自己介绍的内容,如一位学生在介绍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时,抓住的关键词是情感,主要针对的内容是动物具备了不逊于人类甚至高于人类的情感,但在介绍时,他非常激动,从动物情感高于人类情感说去,然后结合当时刚刚学习过的课文《敬畏自然》。临时发挥,谈到人类应该对动物有敬畏之心,谈到动物不仅拥有同人类一样的生存权利,属于自然的一份子,并且拥有让人类仰视的智慧等。让在场的学生很受震动。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循序渐进,学生对基于自己兴趣整合起来的阅读资源进行了更为深入地思考与研习,阅读不仅停留在情节这一表层上,阅读思维也开始有意识地走向纵深。

二、 从任务驱动走向兴趣引发

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初仅仅为进行阅读提供了一种内在的力量,并非所表现的成就,而且,现实往往与意识认同和行动坚持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也是很多教育教学设想最终在实践中破灭的主要原因,需要一个训练过程把阅读培养为一种习惯。这个训练过程最初甚至是带有强制性的,尤其对阅读兴趣严重缺失的学生,更需要最初布置恰当适量的阅读任务,积少成多,养成习惯,从而实现从任务驱动走向兴趣引发。

1. 结合教材,制定阅读资源开发主题。基于学生兴趣的阅读资源的开发利用并非摒弃教材,而是更好地利用教材,让教材学习指导课外阅读资源的开发,让课外阅读

资源的开发更好地补充佐证课内的阅读学习。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前四个单元均为现代文,分别以写人、状物、关注自然、介绍民俗为主,可以单元为单位布置任务,如第一单元:开发阅读人物主题的文章等。

2. 结合传统节日,制定阅读资源开发主题。学生对传统节日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对传统节日了解不够,而阅读资源恰是认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最佳方式,因而,可结合传统节日,制定阅读资源开发主题。以第二学期下学期为例,正逢清明节、端午节,而清明、端午的文化内涵极为悠远深广,可引导学生开发关于清明文化、端午文化的阅读资源。这些阅读资源的开发,提供给学生丰富的阅读资源,帮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意义非凡。

3. 结合地域、类别,制定资源阅读主题月。文学作品分类广泛:历史、科普、传记、小说、散文……虽然学生的阅读资源越来越丰富,但历史、人文、传记等方面资源在学生的阅读中严重缺位,如何弥补这一缺位呢?不妨结合文学作品地域特点和文学作品丰富的类别,指定资源阅读主题月。如台湾散文作家俊采星驰,散文风格别具一格。可专门指定一个月为“台湾散文阅读月”;再如为短期弥补学生历史阅读的不足,可倡导学生阅读“百家讲坛”的部分作品,定为“百家讲坛阅读月”,弥补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单淡薄,倡导学生阅读传记文学,定为“风云人物阅读月”等。

三、 从感官刺激走向内在兴趣

学生的阅读现实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大量漫画类的书籍成为学生的主要阅读资源,对为数不少的学生甚至成人而言成为几乎唯一的阅读资源。交流访谈过程中学生回答为什么喜爱阅读漫画类图书,原因是:比较轻松,有意思,不像看文字书籍那么累。从学生的回答可知,寻求感官刺激的轻松阅读是学生专注这一类阅读资源的主要原因。这是学生的阅读现实,也是一个不可取的阅读陋习,基于学生兴趣的阅读资源的开发利用如何引导学生从感官刺激走向内在兴趣呢?

1. 正确认识,切忌围追堵截。每个人的阅读都是从图到文的过程,大量少儿读物都是图文并茂,因而,处于少年向青年转型期的中学生喜爱图画类阅读资源无可厚非,而沉迷漫画类阅读资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业压力过重,学生需要寻找宣泄渠道;心理尚未成熟,依赖性强;长期被动接收,缺少主动意识导致的思维怠惰;漫画书籍本身情节跌宕,画面炫目等因素都会导致这种迷恋,因而单纯的围追堵截,难以标本兼治。

2. 图文并茂,引导健康阅读。教学中可以图文比较,引导学生健康阅读。《名侦探柯南》有文字版的作品,也有漫画版的作品。让学生讨论交流两者不同,经过阅读比较,学生得出如下结论:漫画版省力,文字版更助于想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漫画版限定想象,而文字版可以让想象没有束缚。思考更为深入的几个学生得出结论:漫画类阅读资源降低学生的年龄特点,无法满足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的需求。从比较的结果来看,学生对漫画资源的认识以及比较文字版和漫画版作品的结论是可取的。

3. 影视文字同期阅读,深化作品理解。影视的视觉冲击更为激烈,理解接受也更为省力,学生显然乐于接受,初中生对经典名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基于学生兴趣的阅读资源的开发中,有个别学生推荐的文章便选自四大名著,如《水浒》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片段、《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片段等。如何更好地开发阅读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名著的文字版呢?不妨影视文字同期阅读,深化作品理解。

以电视剧《红楼梦》为例,新版和旧版各有侧重,新版绝对忠实原著,选取经典章节指导学生边看电视剧边对照原著,或者电视观看在先,或者文字阅读在先,交流文字与电视的区别,学生多指出电视无法满足文字给予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再对照老版《红楼梦》,尤其是后部分的改编,对照原著思考,为什么老版《红楼梦》没有像新版一样忠实原著,而进行改编?到底哪一个对作品诠释得更好?从而引出《红楼梦》著作后四十回的续写对原著是狗尾续貂还是锦上添花的探讨。而阅读胡适、鲁迅乃至周汝昌等红学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便成为学生的兴趣所在了。这些结论在引导学生影视、文学作品同期阅读,边看边读边思考边探讨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在兴趣得到极大的调动,主动参阅其他评论文章支撑自己的观点,对作品的理解自然不断深入。

当然在具体教学中,如何了解学生语文阅读资源的兴趣,什么样的阅读资源满足学生兴趣,如何利用基于学生兴趣的阅读资源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的关注。endprint

猜你喜欢
资源学生
让有限的“资源”更有效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快把我哥带走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