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产业链模式重构农产品流通体系

2015-01-22 11:23彭永芳副教授蒙玉玲教授张惠敏石家庄经济学院商学院石家庄0500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天津00222河北行政学院学员工作部石家庄0500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流通产业链农产品

■彭永芳 副教授 蒙玉玲 教授 张惠敏(、石家庄经济学院商学院 石家庄 0500 2、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 天津 00222 、河北行政学院学员工作部 石家庄 050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冲突。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犹如“过山车”一般,“菜贱伤农、菜贵伤民”问题突出;多地出现水果蔬菜滞销,“农民卖不掉、市民买不起”怪象频繁发生;农产品产量大丰收,但销售遇阻、价格暴跌,农民丰产不丰收;食品价格经过多道流通环节形成的巨大差价,令消费者叫苦不迭,而农民获利甚微,形成“贱卖、贵买”“两头叫苦、中间喊冤”的怪圈;食品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而又难以追溯责任。这一系列流通困局已成为多年未解的顽疾,反映出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薄弱性和落后性(孟雷,2013)。

在此背景下,有学者指出,要想破解当前的流通困局,关键在于对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进行变革与创新,重构农产品流通产业链。对此,本文从全产业链视角探讨对传统农产品流通体系进行重构的具体对策(张云中,2011)。

从流通困局看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流通主体规模偏小且组织化程度较低,缺乏核心企业

改革开放后,我国各类农产品流通主体虽然得到了较大发展,但企业规模仍然偏小,实力较弱,组织化程度较低,比如农产品的生产种植模式仍然是小规模、分散化,小农户和小商贩在很多情况下仍是初始流通和终端流通的主要承担者,农产品流通仍然倚重于传统的收购经纪商、贩销大户、批发商或加工企业等,而能够发挥龙头作用的大型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流通主体仍发展不足,同时还存在着许多无组织的自产自销、分散流通以及非契约流通等情况(薛建强,2014)。由于流通主体发育不足,就很难通过核心组织的整合力量来协同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运行,使农产品流通处于无序和低效状态。

(二)农产品流通链条太长且环节过多,衔接不紧密

目前,农超对接、直供直销、网络交易等农产品流通模式虽有所发展,但从整体上看,农产品流通从生产到消费一般要经过收购、产地批发、中间转运、销地批发直至终端零售等过程,包含了多级批发和零售,所以存在流通环节过多、链条太长的问题。每个流通环节都要发生流通成本,然后层层加价,最终大大提升了终端价格,形成“贱卖与贵买”并存的局面。同时流通环节多、链条长,也造成了产消脱节、供需衔接不畅,农民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缺乏反应能力,一方面导致了“卖难”,另一方面由于流通中“铁路、警察”各管一段,造成质量安全事故频发而又难以追溯责任的现象(雷百战等,2014)。

(三)流通网络布局不合理,制度性原因推高了流通成本

现在我国各种农贸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等流通节点的设置和布局仍然是按照行政区划来规划的,不能与农产品生产布局进行匹配,无法形成符合流通规律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另外,受城市功能规划和交通管制的影响,城市农产品流通网点布局也不够合理,使许多农产品竟被堵在“最后一公里”,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消费者“买难”。在流通管理体制方面,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现象还比较严重,产生了不合理的制度性成本,比如农产品批发和零售环节的各种进场费、摊位费、管理费、税费等中间费层层加码,推高了终端零售价格。这种不合理的流通网络布局和流通制度障碍,也是造成农民贱卖而市民未受益,市民贵买而农民未增收、中间商加价无利而喊冤的主因之一。

(四)农产品流通中的信息化建设仍然不足,产销信息流通不畅

总体而言,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化程度较低,市场信息难以有效、快速、准确地流通,经常导致农产品产销失衡。虽然我国政府和企业对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非常积极,但仍缺少统一的农产品交易网络平台,而现有的农村信息网络未能把农户、市场、中介组织、消费者以及政府有效整合起来,使流通中的上下游之间不能顺畅传递供求信息和价格信息,再加上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成本较高、信息分析能力有限,造成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盲目性。农民面对市场波动往往比较被动,信息不对称使农民没有话语权,不得不承受“增产不增收”和“滞销”的风险。

(五)农产品流通体系运行机制不完善,未形成战略联盟

一是流通主体之间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由于传统流通体系缺乏规模大、影响力高、开拓能力强和商业信誉好的核心流通企业,所以农产品流通运行比较松散,企业间关系缺乏合同约束和激励,难以使各主体间的利益分配制度化、规范化,这样农民利益很难维护。二是缺乏流通风险预警机制。由于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建设滞后,市场信息传递不畅,农户信息分析能力有限,政府“反周期”和“应急”调控能力不强,造成农产品种植和消费者需求之间很难准确对接,这样出现卖难买难、滞销和价格波动在所难免。三是由于质量监管机制、责任追溯机制和第三方检测机构缺失,导致农产品质量事故频发,无法保障消费者利益。四是合作机制缺失,流通主体之间未形成战略合作或联盟关系,不利于农业大流通、大市场的形成。

全产业链模式下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结构框架

(一)农产品流通全产业链模式的内涵

本文认为,农产品流通全产业链模式是指通过核心组织对流通中的上下游企业进行协同管理和资源整合,形成一个链条完整、关系紧密、合作共赢、分工明确、运作一体的产业链体系,核心组织凭借其在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对从生产资料获取、农产品种植、收购、加工、批发、零售到终端消费等各个环节的企业进行业务协调和系统控制,使产业链中的每个成员依据其在流通的地位和价值链分工,充分发挥流通职能和价值创造作用,以确保农产品生产供给的稳定均衡和质量在整个流通中的安全,并通过“合作共赢”分配模式维护各个流通主体的利益,通过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避免价格大起大落,通过信息传导和风险预警机制克服“卖难买难”问题等,实现农民利益、消费者利益和流通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方式。

(二)全产业链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基本架构

根据上述对农产品流通全产业链模式内涵的界定,本文构造了全产业链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基本运行结构,如图1所示。该模型大体表现了农产品流通的渠道体系(流通环节)和组织体系(流通主体)的逻辑关系。

全产业链模式下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必须达到以下目标:一是流通成员之间建立联盟式和利益共同化的渠道合作关系,二是整个农产品流通体系运作的信息化,三是构建基于终端需求的产销体系。由此,以全产业链模式对传统农产品流通体系进行重构,除了要打通农产品流通产业链所涉及到的所有环节和健全参与流通的各类市场主体之外,要特别重视核心流通组织的培育,通过核心组织的主导作用对农产品流通产业链进行整合与协调,借助信息化平台和合作机制在所有成员之间建立利益联系,围绕消费者需求协调各成员之间的功能定位和分工协作关系(刘天军等,2013)。

全产业链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培育核心流通组织,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

基于传统松散型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所造成的一系列流通难题,所以必须提高流通的组织化程度,这就要求针对不同的流通模式打造形式各异的核心组织,以实现对流通全产业链的协调整合。核心流通组织一般具有资本实力强、流通规模大、掌控能力高的特点,主要包括农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大型物流中心和连锁超市等。第一,通过涉农部门和龙头企业的宣传引导,把从事农产品种植及相关产业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其在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供需价格协调和产需矛盾调解等方面的功能,以降低交易风险。第二,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并发挥市场自组织机制,在大型农产品批发企业或加工企业中培育龙头企业,同时利用优惠政策鼓励分散的农户与龙头企业通过资本纽带或契约方式形成利益与风险共同体,为农产品供给均衡、质量安全和价格稳定提供保障。第三,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一批流通能力强、具有超强储运能力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为农产品从供给向零售的过渡提供批发、转运、分拨等职能。第四,发展多业态零售组织,优化零售网点布局,尤其是促进连锁超市的发展,发挥其市场嗅觉器和信息传导的作用,及时向产业链上游反馈最新市场动态,引导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规模与结构。

(二)加强农产品流通“四链”对接,有机组成完整链条

农产品流通产业链是由供需链、企业链、价值链和空间链等有机组成的完整链条。在产业链运行中,供需链、价值链和空间链都是通过企业链这一载体进行对接的,而供需链实际上代表了企业之间的联系。这里分三步实现“四链”对接(如图2示)。第一,进行企业链对接。以消费者需求为源动力,利用信息传导机制把参与流通的所有企业按照需求变化和加工、物流、质量等技术变化与供应变化之间的“供需链”关系连接起来,形成有机的企业链,其中要特别注意核心组织所处的位置及其与农户或合作社、批发商、超市等其他流通主体的对接。第二,进行空间链对接。根据企业链对接的关系结构,使处于不同地区的企业之间发生了联系,形成了反映地域分布关系的空间链,产业链的空间分布与交通条件、农产品种植区域、需求点的数量及分布、物流中心的数量及选址以及流通环节、运输距离、服务水平等因素有关,所以要根据这些因素对产业链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规划。第三,进行价值链对接。基于价值链分工,并考虑农民增收、消费者利益保护和适当控制中间商利润等因素,对整个产业链进行价值分配,其中核心组织要利用其掌控能力协调各成员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核心组织也可通过向产业链两端延伸进行价值对接(孙玉变等,2012)。

(三)构建全产业链流通模式,形成产销一体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全产业链农产品流通主要有四种模式(张晓林等,2012):第一,专业合作社驱动模式。这一模式下,农业专业合作社或生产基地凭借资金实力强和生产规模大的优势成为产业链中的核心组织,它可以通过向下游延伸和整合产业链来构建一体化产销体系,比如自建配送中心向各个零售网点供货或自建零售终端向消费者提供农产品。第二,龙头企业主导模式,即“生产基地 + 龙头企业 + 零售”模式。这种模式往往以大型批发商或加工企业为龙头企业,向流通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和整合,打造纵向一体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如龙头企业与上游的农业合作社对接,组建农产品生产基地,引导农户进行科学种植和养殖,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龙头企业若与下游的批发市场或大型超市对接,可形成一条龙式的产销服务体系。第三,物流中心主导模式,即“生产基地 + 物流中心 + 零售”模式。这种模式以综合性大型物流中心为核心组织,对农产品进行统一收购、仓储、分拣、包装、转运、配送等。它向上游整合延伸可与农户合作组建生产基地,向下游延伸则可进入零售终端,从而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供、销全过程服务。第四,连锁超市拉动模式,即“生产基地 + 连锁零售”模式。在此模式下,大型连锁超市发挥着核心流通组织职能,向上游整合延伸可建立属于自己的生产基地,由基地根据超市的需求和标准安排生产种植规模和结构,并直接向超市供应;若连锁超市与农业合作社对接,则形成“农超对接”产销体系,双方可通过合资形式建立冷链仓储及运输、质量安全检测系统等基础设施,提高产销合作水平。而核心组织对农产品流通产业链的整合方式,既可通过资本纽带投资于生产或者流通的所有环节来建立一体化的流通产业链,又可通过战略联盟或契约合同的形式来构建产销一体的流通体系。全产业链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逻辑框架,如图3所示。

(四)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全产业链农产品流通运行机制

首先,建设农产品交易公共信息平台。主要包括三个平台建设:第一,加快建立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发展第三方信息服务中介机构,鼓励其参与农产品流通市场信息的采集、发布和分析、预测工作,畅通市场信息传输渠道,解决农产品的生产盲目性、产销脱节、供求失衡以及价格波动等问题。第二,加快建设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广泛采用条形码、无线射频标签、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使农产品种植者、加工企业、物流企业、批发零售企业以及消费者相互之间能够及时共享农产品物流的状态信息。第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入物联网等现代技术,建立以安全预警和质量监控为目标、以责任追溯体系为重心的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其次,流通主体之间建立利益联结协调机制。全产业链流通模式要根据价值链分工原则和合作共赢原则完善利益分配制度,要同时兼顾两头(农民和市民)和中间(流通企业)等各个主体的合理利益。主要是选取核心组织发挥其“领导者”和“协调者”角色,通过制度化和契约化的方式实现各流通主体间的利益分配规范化、合理化,比如实施合作共赢型和返利型的利益分配方式。最后,建立流通市场风险预警机制。一是针对农产品市场的变化规律建立“反周期”逆向调控机制,解决增产不增收、量丰价跌以及过剩滞销等问题,以缓冲市场波动风险;二是针对农产品产销不一致问题,建立市场风险预警机制,要加强对农产品市场变化趋势的分析和预测,引导流通规模和结构,并对农产品种植提供科学指导,解决由于产需不对接、供求失衡等造成的卖难买难、价格暴跌等风险;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制,要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敦促各主体在供应链运行中围绕质量安全目标进行战略协同或契约协调,同时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完善其在各区域中心城市和主要物流节点的网络布局,形成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用全产业链模式重构农产品流通体系,有助于克服传统农产品流通体系所导致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本文基于全产业链理论,对农产品流通全产业链模式的涵义进行了界定,从流通主体和流通渠道体系角度构造了全产业链模式下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基本框架,然后从市场主体培育、四链对接、全产业链流通模式构建以及信息平台和全产业链运行机制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全产业链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具体路径,以此构造出全产业链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基本构架。基于本文分析期望对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有所借鉴。

1.孟雷.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3(1)

2.张云中.农产品流通模式亟待变革[N].国际商报,2011-7-20,第4版

3.薛建强.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深化改革的方向选择与政策调整思路[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2)

4.雷百战,刘亚琼.广东农产品流通与销售困局及其破解思路[J].南方农村,2014(2)

5.刘天军,胡华平.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机制创新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8)

6.孙玉变,胡昊.基于产业链理论的农产品流通骨干企业促农增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3)

7.张晓林,罗永泰.基于全产业链的农产品流通困局与流通体系建设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12)

猜你喜欢
流通产业链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产业链春之奏鸣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
商贸流通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