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丑闻”变成“亮点”

2015-01-22 00:44傅莉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思品时政丑闻

傅莉

[案例]思品课堂上,学生正在进行“时政快递”专栏播报。今天是学生李某进行展示,他向学生出示了薄熙来的案例。他做得很认真,将这个新闻热点的有关照片、文字和视频做成了一个PPT,相当地吸引人。学生出神地看着,播放结束后,学生小声讨论起来。“这是一个大官!”“大官有几个好人?!”“越是官位大,越是不干净!”“现在在任的说不定还有贪污腐败分子!”学生兴致勃勃,显然,他们对这个时政热点很有兴趣,更显然,他们的兴趣点是在薄熙来的丑陋之处,更准确地说,学生的反应也是社会面对这个案例的初步反应。

站在讲台上的笔者,并不意外学生的反应,顺势向学生抛出几个问题:(1)薄熙来一案,你解读出了哪些相关信息?(2)你是如何看待高官变囚犯这一现象的?(3)请从个人和国家两个角度,为防止薄熙来案的再次发生提建议。原先略带戏谑的讨论声戛然而止,学生迅速思考并组织语言,其发言让笔者惊喜。显然,一个看似“丑闻”的案例,在仔细斟酌、科学利用的基础上,也能演绎出中学思品课特有的精彩。

[分析]在思品教学中,通过引入时政热点,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并从中思考相关问题,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通过师生共同的分析归纳,既能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习惯、学以致用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相对沉闷的思品课堂焕发出新的激情和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来,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所收集的新闻资讯基本上呈现“一边倒”的现象,即只关注“正面新闻”,对“负面新闻”或“丑闻”视而不见,这使得学生视野狭隘,觉得思品课有明显的歌功颂德倾向,从而产生倦怠甚至反感情绪。那么,“丑闻”究竟能否走进课堂?能否为中学思品课堂教学服务?能否成为教育教学中的有利资源呢?

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果不回避“丑闻”,甚至是主动迎合中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科学解读“丑闻”,将有助于学生增加对社会复杂现象的了解广度与分析深度,有效传达正面教育能量,进一步提高思品课的德育功能和效果。那么具体到中学思品课教学中,该如何选择与操作呢?

一、 注意“丑闻”选择的聚焦性、贴近性

每天国内外发生的事情纷繁复杂,我们要求学生搜集的一定是民众关注度极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对贴近的事例,换句话说,“丑闻”是“绕不过去”的。比如前面的薄熙来一案,举国上下同关注,如果我们的思品课堂避而不谈,学生会感觉学科特色不凸显,思品课堂没有“时政”味;如果我们不避开甚至主动提及,学生的兴趣点能瞬间聚焦,并在教师的预设范围内有序展开,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探讨与分析。在这样的分析过程中,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探究,他们既能从制度层面对高官和国家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也会从人性的角度进行探寻。经历这样的思维激荡过程之后,这个“丑闻”案例的教育性才能得到更淋漓尽致的发挥。

二、注意“丑闻”解读的多元性、导向性

负面新闻事件也许只有一个,但是事件本身反映的问题是包罗万象的。如薄熙来案中所反映出来的法制问题、道德问题、民生问题、党风问题、心理问题等等。在中学思品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运用类似的“丑闻”时,要让学生学会“多元解读”,不要将目光仅仅局限在事件本身,要通过这个事件去窥探背后的“社会万花筒”。同时,在分析事件的时候,还要注意把握正确方向,比如此案中,要让学生意识到像薄熙来这样的官员党员在众多的官员党员中是少数个案,不能以偏概全,以一当十。在这里,巧妙设问是重中之重,只有“问”的角度多元、方向明确,才能避免学生在情感认识上产生误解,才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注意“丑闻”链接的知识性、逻辑性

“丑闻”的选择与解读都离不开教材知识,因此,在进行相关时政教学时,首先要找准热点问题与书本知识的连接点,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思路对材料进行加工和整合。这样不仅能使材料分析层次分明,逻辑清晰,还有利于学生分角度链接知识,训练思维。其次,在引导学生将材料与知识进行对接时,要注意按角度进行知识沟通,使学生准确把握具体的对应点,这样在链接时就不会模糊与迟疑。如果忽视了负面新闻与教材内容的联系,那么,表面是增加了思品课堂的容量,但实际上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所以,如何抓准“丑闻”与思品教材知识点与逻辑性的结合,是激活思品课堂教学、激发教育正能量的关键所在。

总之,中学思品课堂要让学生感知社会,就不能离开时政热点,而如何合理运用各类时政热点特别是“丑闻”类的热点,更能考验思品课教师的教学智慧与艺术,更能提升学科价值。

(责任编辑袁妮)

猜你喜欢
思品时政丑闻
My Hometown
时政要闻
初中思品课堂有效性的构建方略探析
时政
班里那点事儿
时政
丑闻也是文明生长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