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2015-01-22 09:17朱蕾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厄运陶冶亚里士多德

摘要:古希腊悲剧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西方、也是人类文化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的文艺学、美学著作。书中完备地阐述了悲剧理论,并对后世悲剧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悲剧理论悲剧创作悲剧功效

0引言

古希腊作为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后,成就了一个文学艺术的黄金时代,不仅出现了一批流传后世的文学艺术经典之作,而且在文艺理论方面也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除开他的哲学思想,其在文艺理论方面也勇开先河,在其著作《诗学》中提出的一系列与文艺理论有关的真知灼见,对后世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人类文化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的文艺学、美学著作。在这本书中,亚里士多德对悲剧创作的各个方面,做出了详细而又严谨深刻的分析探讨。

1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创作的一些论述分析

情节结构是构成悲剧的最重要的因素。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应该具备整一性,悲剧所摹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即指有内在联系的完整紧凑的一组行动,这种内在统一性对文艺作品的创作也是大有裨益的。他认为“悲剧所摹仿的行动,不但要完整,而且要能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即要能引发人们心底潜存的共同的悲剧情结。悲剧情节应当是“有普遍性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他认为:“一桩不可能发生而可能成为可信的事,比一桩可能发生而不可能成为可信的事更为可取。”因此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比生活更高的艺术审美效果和审美价值。他认为悲剧摹仿的事件须有一定的长度,最好是不长不短,以便于观众把握,易于记忆为限度。他指出,最完美的悲剧的结构“不应表现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既不能引发恐惧,亦不能引发怜悯,倒是会使人产生反感。其次,不应表现坏人由逆境转入顺境,因为这与悲剧精神背道而驰。再者,不应表现极恶之人由顺境转入逆境。”他还强调了悲剧结构的自然和情节安排的合理性,认为悲剧中经常使用的布局手法———“突转”和“发现”应当从情节本身产生,而不是由剧作者刻意安排的偶然奇遇。他既强调情节是悲剧创作的根基,又能认识到艺术技巧对悲剧的渲染功效,体现了艺术创作中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性。

在悲剧的内容对象上,他认为,悲剧主人公的性格要能引发观众恐惧和怜悯之情,而“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由这个这样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悲剧就是要描写“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的那类人,而不是“好人”、“坏人”或是什么“极恶的人”,这样的人因自身的某些过失或弱点而遭受厄运。因为普通人也会犯同样的错误,从而对主人公的遭遇产生共鸣。但如何界定这类人与好人、坏人的区别,是十分困难的。他还写到“人物可能有勇敢的,但勇敢或能言善辩与妇女的身份不适应”。这暴露了其对妇女的歧视。因此他对悲剧人物的界定是存在偏颇和狭隘的。

对于悲剧的结局,亚里士多德主张“单一”而纯粹的悲剧效应。他反对悲剧有大团圆式的结尾,认为悲中有喜远离了其心目中的理想完美的悲剧本质要求。纯粹的悲剧确实比喜剧或悲喜剧更能感染人心,但一味强调悲剧效果,也是有失偏颇的。

在悲剧的语言形式上,他主张要把握雅俗的适度,做到雅俗和谐,“明晰而不流于平淡”。在创作的趣味倾向上,他强调作者创作的独立性,不能一味迎合观众,但“应竭力用各种语言方式把它传达出来。

2亚里士多德有关悲剧功效的论述

亚里士多德从观众的接受心理来分析悲剧的功效作用,认为悲剧接受是使悲剧内在价值发挥和实现的必经阶段。作为一种社会精神活动,悲剧创作和演出必然需要一个明确的目的,即要使观众“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katharsis,没有明确释义,可译为宣泄、陶冶与净化,本文译为陶冶)。他从三个方面对“陶冶”进行了概括:一是认识功能,通过对主人公“犯了大错误”“而不是为非作恶”厄运的认识,来达到欣赏和审美,也就是他所说的“我们一面在看,一面在求知”。二是教育功能,读者会通过体会“与我们相似”的人所遭受到的厄运来获取经验和教训,从而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三是净化和精神享受功能,这属于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即置身其中,全身心皆接受了一次宗教洗礼和精神沐浴。总之,悲剧的艺术价值就在于使人获得美感和道德教育,而怜悯与恐惧正是使观众的情感“得到陶冶”的两大途径。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功效应该有客观的标准。他既肯定艺术创造的自由性和非功利性,又十分重视艺术的功效性,在谈到“悲剧快感”时认为:这种快感并不只是快乐的感觉,还是一种与剧中人物的心灵交流和悲欢体验,这种悲剧快感不会因艺术欣赏的终结而结束,而是要持续一段时间,化为深刻而形象的记忆,对人心产生启示,对生活产生影响,最后产生和谐与深入思考和道德净化的效果。这种寓教于乐的观点对后世的艺术评价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3结束语

虽然,由于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仍有完善和改进的空间,但是,瑕不掩瑜,其悲剧理论仍是我们学习和研究西方的文艺思想和文化的坚定基石。

参考文献:

[1]亚里斯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亚里斯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朱蕾(1983-),女,甘肃兰州人,安康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厄运陶冶亚里士多德
Possibility to break through limitation of measurement range in dual-wavelength digital holography∗
Fortune Cookies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从“涵养美感,陶冶德行”到“立德树人”——听王安国教授谈“音乐教育的‘原点’问题”有感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陶冶教育初探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
漫画长廊
厄运
重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