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2015-01-23 13:41季跃东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29期
关键词:学习质量工学结合高等职业教育

季跃东

摘 要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实施主体、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考核方式等均体现出鲜明的特征。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其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也必须体现工学结合特色。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应遵循科学性、激励性、可操作性、多元化的原则,以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可持续发展能力考核为核心内容,以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突出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关键词 工学结合;学习质量;评价体系;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9-0070-03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也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与企业合作,深化专业、教材、课程、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构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是指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针对社会经济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师资、设施、技术、场地等办学条件上加强合作,在教学形式、教学时间、教学空间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交替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的培养模式[1]。

目前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利用各自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优势,根据不同专业群的培养特点和校企合作条件,探索出具有不同特点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工学交替,阶段式模块化的工学结合模式[2]。如学生在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分阶段实习模式、“2+1”或“2.5+0.5”的顶岗实习模式等,校企双方在共享师资、技术、设备等条件的合作机制下,分阶段进行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这类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的紧密度、工学结合的深度和广度上弹性较大,操作难易程度各异,培养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另一类是工学并进型,为全程式渗透型工学结合模式[3]。校企双方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向嵌入的原则,共建产学平台、专业教学团队、核心课程群和校企合作规章制度,实现“生产经营”与“教育教学”双重功能的有机融合,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如企业工作室学习模式、校内产学工厂学习模式、订单培养模式等。这类模式中校企合作的紧密度高,工学结合的深度和广度强,操作难度大,培养质量高。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从培养目标来看,贴近社会和企业需求,旨在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利用校企两种优质教学资源与环境,推进校内、校外学习的有序交替,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技术和理论方法转化、运用到生产实践之中。同时,通过工学结合课程学习,接受企业文化、企业精神,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敬业精神。

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主体来看,有三个实施主体。一是学校是承担教育教学责任的重要主体,需要主动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按照行业发展规律和企业需求来安排培养方案与课程。二是政府和行业、企业是工学结合不可缺少的支撑主体,政府在法律和政策顶层设计层面提供保障和支持,是主导者。行业和企业是协办者,主要参与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编写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考核指标,并承担专业技能培养和相关实践教学任务。企业要履行安排工作岗位、按照企业制度管理学生、支付相应报酬、接受学生就业等管理责任。三是学生是工学结合的学习行为主体,既是受益者,又是学校和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对象。学生的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职业技能训练与行业职业准入资格或技能证书考试相结合,学生身份与员工身份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4]。

从教学模式来看,是一种将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教学管理柔性化,学制弹性化,教学内容、教学场所、教学时间、教学方法呈现多样性。

从学习方式来看,这是一种真实工作环境下承担企业生产性劳动的责任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是在生产岗位上接受现场教学,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指导下动手操作,边做边学,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

从考核方式来看,教师评学、师傅评学、学生评学相结合。学校和企业均派人员参与管理,共同指导学生,共同参与学习质量的评价。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发了传统的以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考试方式的变革。这些特点要求教师在重新构建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时,须立足专业特点,根据企业发展实际需要及对人才质量与规格的要求,更加科学地综合考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条件及学习评价等内容。

二、高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科学性原则。评价体系应反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课程的特点,准确体现各学习领域及能力培养要求,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的原则,使评价内容环环相套,有序地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进行评价,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激励性原则。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发展,增进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学习形式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

可操作性原则。由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形式多样化,使得高职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较复杂,因此评价指标应尽可能量化,对于难以一次量化的指标可采用先定性、再定量的处理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评学方案应体现出可操作性、简便易行性、便于反馈和推广等特点。

多元化原则。高职院校培养的应用性人才不但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还应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关键能力,因此必须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且注重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反映真实的学习质量和能力。

三、高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一)评价主体

由教师单一评价改为教师、企业实践指导教师和学生三主体综合评价。由于学生主要是在企业、工作室、教学工厂等场所进行学习,且均有企业实践教师参与指导,因此,企业指导教师也是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主体。学生是工学结合课程的学习主体,也应参与到评价中来。

(二)评价内容

学校和企业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点,构建以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可持续发展能力考核为核心内容,以职业岗位(群)能力和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学生质量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创新能力三个一级指标构成,包含专业认知水平、实践操作技能、分析判断能力、工作态度表现、遵守工作纪律、职业习惯养成、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专业技能创新、专业技术革新等11项二级指标。评价等级分为A、B、C、D四个等级,根据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分别赋予1.0、0.8、0.6、0.4共四个等级系数,具体见表1。

表1 评价标准

一级指标

(分值) 二级指标(分值)

职业技能

(50分) 专业认知水平: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10分)

实践操作技能: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要求,能熟练操作,完成目标 (20分)

分析判断能力:根据不同岗位的不同工作任务,针对问题分析正确,并提出合理解决方案(20分)

职业素质

(30分) 工作态度表现:工作积极认真、态度端正、敬业肯干(5分)

遵守工作纪律:遵章守纪,熟悉规范,安全生产(5分)

职业习惯养成:工作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有提高(5分)

组织管理能力:具有组织协调能力,管理方法合理(5分)

团结协作精神:团结组员,协作能力强 (5分)

自主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针对新问题、新情况,通过学习解决问题 (5分)

创新能力

(20分) 专业技能创新:应用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参加省市级及以上大赛,并取得奖项;参与工艺设计、产品设计、作品设计等具有市场前景并为企业所采用 (10分)

专业技术革新:优化生产工艺、进行技术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等;将设计成果申报外观专利等并获得授权(10分)

(三)评价方式

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教师和学生评分表有相同的二级指标内涵,但因评价主体、客体间的差异及其侧重,赋予不同的权重值,按项目进行评价。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和学生评价根据评分表得出各次项目或任务百分制分数,每个项目或任务评一次,待课程结束后,由任课教师进行汇总,任课教师根据相应权重(企业指导教师40%、学校教师40%、学生20%)比例系数折算被评最后得分。

参考文献:

[1]孟利前,胡清晨,张京生.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6):221-223.

[2][3]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2-54.

[4]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58-63.

猜你喜欢
学习质量工学结合高等职业教育
提升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教学探究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质量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