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海外研习基地项目运行特色及启示

2015-01-23 13:48刘伟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29期
关键词:新加坡

摘 要 2009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在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学生海外研习基地”,南洋理工学院每年派遣一定数量的师生到研习基地进行项目研习与交流。研习基地运行中,两校合作开发自带专业、企业认知、特色课程、文化体验和对接合作五类研习项目,并通过境内境外紧密结合、校内校外紧密结合、课内课外紧密结合三个“紧密结合”进行组织实施,使研习基地成为全方位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多元文化的交流平台、对外“输出”职业教育成果和特色的平台、国际合作协同育人的平台。对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具有可借鉴意义。

关键词 新加坡;海外研习基地;国际交流合作;紧密结合

中图分类号 G7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9-0088-05

一、“学生海外研习基地”设立的背景

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学生国际竞争力的培养[1]。在1993年修订的《新加坡教育法》中明确:“帮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和国家互相依存的关系”,在其面向21世纪的《理想的教育成果》纲领中,提出所有中学生及大学生“要放眼世界,扎根本国”[2]。为此,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在新加坡建立校区或基地,以及鼓励新加坡大学在全球寻找合作伙伴和设立海外研习基地成为推动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是新加坡政府为了满足其不断增长的经济和对人才的需求而建立的5所国立理工学院之一,是一所公认的、创新性的综合性学院。学院以成为享誉全球的知名职业技术学院为愿景,通过开发区域及国际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全球视野,以帮助学生应对“无国界”日益激烈竞争的未来世界的挑战。为此,南洋理工学院学生海外研习基地(广州)在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应运而生。

2009年7月,南洋理工学院在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了中国华南地区的新加坡“学生海外研习基地”,成为该学院在中国大陆设立的4个研习基地之一(其余分别设在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及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也是华南地区的唯一基地。协议约定,南洋理工学院每年派遣四批学生前来进行项目研习与交流,每批学生40人,研习时间为2~4周。2010年4月正式运行以来,研习基地已接收近千名新加坡师生前来研习,包括工程系、设计系、生命科学系、互动媒体系、信息工程系、工商管理系等6个学系的学生(该校共7个学系)。在广东省高职国际交流合作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二、研习基地运行机制

(一)运行形式与研习内容

根据双方协议,广州番职院为研习基地提供2间专用研习室,每间可容纳25人,提供必要的研习设施如电脑、网络设施及其他用品,并提供教师办公场所及小型研讨会议室等。研习以项目化方式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类项目。

1.自带专业项目

南洋理工学院以项目教学著称。为保证学生在海外研习期间不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进度,教师会给学生布置一些项目课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通过网络进行教学指导和督促。这些项目通常需要利用研习当地的资源,或者教师会结合学习内容,根据研习地的资源状况设计相关项目,交付学生完成。如生命科学系的学生需借助对广州市的清平中药批发市场的调研完成相关项目。

2.企业认知项目

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珠江三角洲,广州番职院在企业资源方面显示了独特的区位优势,提供了大量校企合作单位满足南洋理工学院研习中的企业认知要求。区域内不仅有外资企业如沃尔玛山姆会员店,大型合资企业如广汽丰田、本田等,也有本土知名企业如美的集团、广东福田电器有限公司,以及特色企业如珠江钢琴厂、珠江啤酒厂等,学校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聘请企业的兼职教师讲课、安排与同类专业的本校学生共同进行认知实践和互动讨论。

3.特色课程项目

在合作过程中,广州番职院致力于输出“特色”课程,努力将自己的教学改革成果逐步推向国际。为此,学校为研习学生整合开发了眼镜设计、珠宝首饰设计、皮具设计及皮革饰品制作等多个实操性强的课程,先期供学生体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设计、原材料选购、上色以及制作等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学校开发的《手工皮具设计与制作》《时尚配饰设计与制作》两门课程被纳入南洋理工学院的通识课程中,学时为20,根据学生作品水平计2~3个学分,并由学校颁发课程结业证书。

4.文化体验项目

海外研习最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对异国文化的体验。在该项目的设计组织上,通过学习了解、实地考察、体验展现等多种方式,分别安排了社会经济文化讲座,参观岭南历史文化名胜,进行文化交流体验,观看茶艺表演以及民族服饰乐器表演等。此外,广州番职院还充分利用省外专工作委员会的平台,联系安排参访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等知名高校,深入到相关专业、课堂、实验实训场所等进行近距离交流,帮助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学生了解大陆的高等教育及高校,体验不同国家教育制度和教学模式的差异。

5.对接合作项目

为充分发挥研习基地国际交流的作用,根据每批次学生的专业背景及自带项目的要求,组织安排了两校同类院系师生的对接交流。除学生之间专业学习与文化活动的交流外,双方教师就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校企合作、实训室建设以及专业深度合作等进行探讨。如通过交流,双方学生发挥自主精神和专业优势,合作设计开发了影视制作项目,利用广州番职院“蓝光电视台”的功能、设施及资源,对整个研习过程进行了影视制作,全部制作环节均由两校学生分工合作完成,成为研习基地创新项目的亮点。

(二)组织实施

由于研习基地接纳的师生专业背景多元、研习任务多样,研习组织实施、接待安排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如何充分高效、保质保量协调落实好研习的各个环节、各项要求,使对方师生满意是研习基地持续良性运作、双方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此,在研习基地的运行管理中,坚持了三个“紧密结合”:境内境外紧密结合,即在每一期研习项目实施前,根据专业要求与学生个性化需求的不同,双方管理人员及教师通力合作,不断沟通协调,编制详尽的研习日程,并做好应急预案;校内校外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好校内外资源,并不断开发新的资源以满足研习基地的需要;课内课外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好必修项目之外的时间,使研习师生获得更多的当地文化体验,使双方师生有更多的交流互动。

三、研习基地的特色和成效

研习基地的运行目前已进入第二个协议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5%的研习师生对研习基地持正面评价,94.3%的学生对所涉项目表示感兴趣,97.4%的学生称改进了对中国的印象。从表1可以看出,研习基地运行1年后,研习人数不断增加,每期都超出了协议所约定的40人,人数最多时高达90人。南洋理工学院的海外学生研习基地不仅仅限于中国大陆,学生对研习基地的选择,完全是自主自愿,其中,研习项目是否有吸引力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选择人数的不断增加说明广州番职院研习基地在特色与成效上具有良好的声誉。

(一)全方位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经过4年的实践,研习基地在内容设计、项目开发、资源整合、组织协调方面呈现了突出的特色,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研习“多功能”平台,为高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新的实践模式。

通过项目内容的精心设计与资源的开发整合,研习基地(广州)为南洋理工学院的6个学系提供了比其他研习基地更多的研习机会,参与的专业更广、师生参与的范围更大,为广州番职院更多的院系、更多的专业以及更多的师生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机会。其艺术设计、珠宝、信息工程、财经、玩具设计与制造、工商类专业通过这一平台,获得了宝贵的专业经验与资源,并将其应用到其他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中。研习基地设计的研修内容包含专业教学交流、通识课程选修、校外实践与实训、文化考察与体验、自主项目合作等,使双方各专业的学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参与及交流合作。某些成熟且有特色的项目,也成为其他境外交流合作项目的共享资源,如用于香港学生的“踏足神州薪火相传”珠三角交流营项目及接待荷兰学生研修等。

(二)跨文化或多元文化的交流平台

新加坡是一个国际化程度较高、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并存的国家。研习学生中,除新加坡籍学生外,也包括了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圭亚那、泰国等多个国家的学生,族裔包括华裔、马来裔、泰裔、欧亚混血等,专业多元、年龄多元、民族多元、宗教信仰多元,呈现了丰富的多元文化特点,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校园氛围,构建了一个跨文化交流的平台。使师生不出国门就能感受到异国他乡文化的特点,并随着项目的开展,从简单的跨文化接触,逐步发展为在多元文化及其语境下的跨文化学习,在多元文化的“浸润”中,通过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进而培养了学生开放与包容的心态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三)对外“输出”职业教育成果和特色的平台

宣传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成果,输出优质特色职教课程是“走出去”和提升国际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和有益尝试。广州番职院以研习基地的需求为契机,设计整合了数门包括皮具制品、时尚配饰、陶艺制作、玩具制作、珠宝(流行)饰品、商品包装等的优质特色课程,打包成“通识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不仅体现了我国示范院校教学改革的成果,而且在重新整合过程中,还因需要兼顾研习学生的多重任务而创新了课程设计思路,使之成为更灵活的模块课程,既可以在专业课程中完整进行,又可以单独拿出来供各类学生及感兴趣的人士修读,凸显出职业教育课程的特色。

(四)国际合作协同育人平台

研习基地项目的开展集合了境内、境外与校内、校外教育界与企业界的多种资源,共同搭建了基于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平台,不仅在南洋理工学院师生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也对学院人才培养国际化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以研习基地为平台,学院先后派出80多名专业教师、40多名学生赴南洋理工学院学习培训,并利用对方来校研习时段不间断地逐步深入地积极探讨交流,不仅开拓了视野,强化了国际化意识,而且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对接深入的院系的学生在国际大赛中屡屡获奖,展示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成效[3]。

四、借鉴与启示

高职教育为顺应全球化趋势和国家发展战略及自身发展需求,在近十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已深刻认识到人才培养国际化是必然选择,也在积极探索通过国际交流合作推动院校的国际化进程[4]。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生海外研习基地(广州)运行的成功与取得的良好成效,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以及教育教学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益借鉴与启示。

(一)策略清晰,目标明确是前提

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必然性已使众多高职院校将国际化纳入院校发展的战略规划中。但多数院校只有宏观的战略,缺乏微观的策略[5]。著名教育国际化研究专家简·奈特教授认为,如果没有清晰的理念、一系列目标和政策,及一套策略和监督评价系统,国际化过程在面对国际机会时将会是突然的、被动的、支离破碎的反应[6]。依据约翰·戴维斯的国际化策略方法矩阵进行分析,学校已从中心—特定的策略逐步过渡到中心—系统的策略[7],即从示范院校建设时期零散的国际交流活动转向系统规划,提出了“整体化思考、系统化设计、项目化实施、有序化推进”的国际化推进原则,并提出力图在特色专业合作办学、境外办学(输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产品开发科技合作、学生交流、国际化多元文化的校园文化等6个方面取得突破。

(二)定位准确,利益融合是基础

由于职业教育发展阶段和国情文化背景的不同,合作双方的利益点和兴趣点常常出现巨大差异。如广州番职院希望通过该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因而,更希望促进教师的交流及专业课程科研等方面的合作,但新方更多看中的是学校所处的区域经济文化优势及其强大的校企合作资源,希望以此为学生提供海外经历,培养其全球视野,因语言及水平的差距,对专业课程科研等核心方面的合作意愿不强。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经验看,实现双方的观照点是交流与合作深入发展的关键[8]。因此,通过分析双方各自的利益兴趣观照点,找准自身定位,明晰各自优势,在最大限度满足新方提出的要求的前提下,遵循“增进了解—尝试体验—逐步融合—合作共赢”的方针,分阶段推进,最终融合了双方的目标,取得了双方的最大效益。

(三)资源整合,组织得力是关键

研习基地项目内容丰富多样,参与的两校师生专业各异,要求各不相同,涉及的部门多。校内包括学校办公室(国际交流合作办公室)、教务处、后勤处、学工处、计财处及各专业学系,校外包括其他高校、校企合作企业及非合作企业。要在2~4周的研习时段,调动整合如此众多的资源,并保证有条不紊地实施各个项目,需要项目负责部门及人员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对学校发展目标、专业布局以及现有教育资源的全面了解,对涉外政策及办事程序的熟悉,甚至包括需要极好的人脉关系。同时,还需要获得学校政策及经费上的大力支持。

(四)注重跨文化交流培训是助推器

以南洋理工学院研习师生为主的境外来访师生为广州番职院带来多元文化体验的同时,也引发了学校师生的“文化休克”和“民族中心主义”。面对马来裔及文莱籍的学生,参与交流的学校师生起初很少主动意识到他们穆斯林信仰的要求,后勤服务人员也抱怨“为什么要求我们尊重他们,就不能要求他们入乡随俗,按照中国的习惯行事”等,磨合中常常出现问题和“冲突”,项目负责部门的工作人员不得不经常或随时“救火”。针对这一情况,合作双方决定在双方人员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培训,使参与交流的人员在跨文化体验之前,获得一些跨文化的基本知识。经过培训,学校每期参与交流的学生已经能自觉地根据新方学生族裔的构成,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和禁忌,具备跨文化交流的基本意识。在国际交流中,对对方文化的包容和尊重,有力地促进了项目的持续深入开展。然而,正如跨文化交流领域资深学者米尔顿·贝内特博士所指出的,简单的跨文化接触并不一定会产生特别的价值,能产生教育价值的跨文化接触,必须以特殊方式准备其辅导和报告[8]。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与学习,并进行专门培训,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不适,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与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伟.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践[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4.

[2]李霆鸣.新加坡高职教育国际化特征[J].职教论坛,2008(2):51-53.

[3]刘伟.高职院校国际化实践的校本探索与思考[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4):56-60.

[4]邢晖,李玉珠.百所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4(7):34-36.

[5]黄华.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6]Knight,J.Internationali-zation:Concepts,Complexities and Challenges[M]//In Philip Altbach & James Forest(eds).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Higher Education.Springer,2006:208-226.

[7]袁琳,袁利平.西方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模型述评[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3):44-46.

[8]米尔顿·J·贝内特.跨文化交流的建构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新加坡
“重新探索新加坡”消费券期限延长
新加坡
新加坡
新加坡
新加坡财长或成接班人
缅甸希望20年内赶上新加坡
球赛来了——原载新加坡《联合早报》
在新加坡的兰兰姐姐(下)
在新加坡的兰兰姐姐(中)
在新加坡的兰兰姐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