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热牙胶充填与冷牙胶侧方加压在根管充填中应用的临床效果

2015-01-23 07:03王国伟魏玉环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22期
关键词:根管有效率效果

王国伟 魏玉环

比较热牙胶充填与冷牙胶侧方加压在根管充填中应用的临床效果

王国伟 魏玉环

目的比较热牙胶充填与冷牙胶侧方加压在根管充填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根尖周病和急性牙髓炎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30例。对照组采用冷牙胶侧方加压, 治疗组采用热牙胶充填。比较术中﹑术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的填充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术后3个月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热牙胶充填进行根管填充的时候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效果, 术后根尖周病疼痛几率明显下降, 治疗时间大大缩短, 侧支根管填充效果良好,是较好的根管填充方法。

热牙胶充填;冷牙胶侧方加压;根管填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接收的根尖周病和急性牙髓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全部患者均接受X线检查, 病变牙根均表现正常且畅通, 均未发现畸形现象;病变牙齿根部阴影直径≤2 mm, 牙根和临近的骨组织均保存完好。患者年龄22~65岁, 其中病变牙齿共61颗,磨牙29颗, 前磨牙22颗, 前牙10颗。所有患者均没有其他牙科疾病。根据填充方法不同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设备与材料 碧蓝糊剂﹑非标准牙胶尖﹑标准牙胶尖﹑回填牙胶﹑SuperEndo α2/β(B&L)热牙胶根管充填系统﹑侧方和垂直加压充填器。

1.2.2 治疗组 采用热牙胶充填的方法, 采用SuperEndo α2/ β热牙胶根管充填系统结合冷牙胶侧方加压, 系统将热牙胶连续垂直的填充到牙根部, 需要注意的是选择热压工作头的时候要和主牙胶尖保持一致[1], 并结合患者症状配合根管,并选择合适的参照止挡片;调整垂直加压器, 在试尖和涂封闭剂后将消毒主尖的尖部1/3放到根部的工作取件中, 然后调整冷牙胶侧方加压系统的加热源温度(200℃左右), 然后清理根管口周围多余的牙胶, 采用跟向加压的方式缓慢的推动热压工作尖, 当接近止挡片2~3 mm时, 关闭加热源, 但同时保持跟向压力, 从而让工作尖能够持续前行并接近止挡片,并完成10 s左右的停留[2,3]。等热牙胶完全冷却后重启开关,短暂加压后将热压工作头拔出, 随后采用垂直加压器加压,并最终完成3~5 mm的根管填充。将回填热牙胶注射到根管中, 再次加压填充, 直到根管口1 mm截止。

1.2.3 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冷牙胶侧方加压方法完成根管填充。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根管填充时间﹑术后根尖周疼痛发病率以及总有效率。

1.4 疗效评价标准 成功:病变牙齿咬合功能完全恢复且没有感觉不适﹑窦道及叩疼感消失, X线检查结果显示根尖区周围病变得到控制, 临床症状明显的减少或者消失;进步:病变牙齿咬合功能完全恢复且无自觉不适, X线复查结果显示根尖部病变缩小;失败:患者病变牙齿咬合功能恢复较差,且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和叩疼, 原有根尖瘘管没有消失, 且X线复查结果显示根尖区病变没有改善或者增加。总有效率=(成功+进步)/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填充时间和术后疼痛例数 治疗组平均根管充填时间为(17.4±5.4)min, 对照组为(26.5±3.2)min, 治疗组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41, P<0.05)。两组术后根尖周疼痛例数为:治疗组3例, 对照组5例,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7, P>0.05)。

2.2 总有效率 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调查, 治疗组30颗患牙, 成功21颗, 进步8颗, 失败1颗, 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31颗患牙, 成功16颗, 进步9颗, 失败6颗,总有效率80.6%;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根管填充的质量是根管治疗的决定因素, 而填充的方法和材料直接影响着根管填充的效果。而本次研究中使用的热牙胶充填技术是在加热牙胶尖的同时, 通过施加一个侧向或者垂直向的压力, 将流动性较好的热牙胶填充到牙根管系统中。热牙胶充填技术是在冷牙胶侧方加压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充分的利用了携热器以及热牙胶的优势完成根管填充。该技术有几个重要的优点:①通过合理的加压让热牙胶尖和根管完美结合, 一方面减少了根管封闭剂的用量, 另一方面塑性更加的良好。②改善了冷牙胶侧方加压技术中填充效果差的弊端。③侧向或者垂直向的压力较小, 利用合适的止挡片能够有效的避免力气过大导致牙根断裂, 操作性更加简便。缺点是使得主牙胶尖移位的可能性增加, 另外两者在根尖渗漏方面差异性不大。

但总体来说热牙胶充填相比于冷牙胶侧方加压来说在封闭性﹑精确度﹑稳定性等方面大大提升, 本次调查也显示了热牙胶充填技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总有效率提升显著。

总之, 应用热牙胶充填进行根管填充的时候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效果, 术后根尖周病疼痛几率明显下降, 治疗时间大大缩短, 侧支根管填充效果良好, 是较好的根管填充方法。

[1]吴大宏, 杨少芝, 王海峰. 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与冷牙胶侧方加压充填根管治疗的疗效评价.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33):115-116.

[2]赵锦辉, 裴红梅, 于玲. 热牙胶充填与冷牙胶侧方加压在根管充填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比较.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13(23):1947-1949.

[3]黄玉球. 热牙胶充填与冷牙胶侧方加压的根管充填效果比较.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9):965-967.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s between warm gutta-percha obturation and cold gutta-percha lateral condensation applied in root canal filling

WANG Guo-wei, WEI Yu-huan. Department of Endodontics, Zhengzhou City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Zhengzhou 450000, China

ObjectiveTo compare clinical effects between warm gutta-percha obturation and cold gutta-percha lateral condensation applied in root canal filling.Methods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periapical disease and acute pulpit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ld gutta-percha lateral condensation,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warm gutta-percha obturation.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clinical effects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treatment group had much shorter obturation tim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nd it had obviously better clinical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Application of warm gutta-percha obtur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clinical effect in root canal filling. It is a good method which can remarkably reduc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periapical pain and treatment time.

Warm gutta-percha obturation; cold gutta-percha lateral condensation; Root canal filling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2.008

2015-08-06]

450000 郑州市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

猜你喜欢
根管有效率效果
一次性根管治疗慢性根尖周炎感染的效果探讨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分析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采取根管填充氢氧化钙糊剂+根管治疗术治疗牙髓病及根尖周炎的疗效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很有效率
抓住“瞬间性”效果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Design Method of Equipment Optimization Development Based on Standardization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