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后川丝产业的兴衰与发展及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

2015-01-23 13:07万家集
中国蚕业 2015年3期
关键词:生丝蚕业南充

万家集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南充 637000)

·蚕丝文化·

二战前后川丝产业的兴衰与发展及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

万家集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南充 637000)

二战时期蚕丝被称为无烟军需品,1938年世界蚕丝主产于中日两国,日本占76.4%,中国占8.6%。叙述了二战前四川省建立四川蚕丝改良场、改良与推广桑蚕新品种、创办学校培育蚕丝专业技术人员等川丝产业的兴衰与发展;大半个中国沦陷后,川丝历尽艰辛、快速发展供应前方,承担了中国人民抗日和盟国的军需,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辑录这段蚕丝救国史,缅怀前辈功绩,祭奠作古者安息,告慰健在者,后来者温故而知新。

川丝;无烟军需品;反法西斯;抗日战争;胜利;贡献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球欢庆。俄罗斯已于2015年当地时间5月9日10:00(北京时间15:00),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1]。中国也将于2015年9月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按照国际惯例欢迎各国首脑和世界有关组织以及二战老兵及家属参加,共同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2]。遥忆二战岁月,疆场英烈功勋卓著,留名青史。鲜为人知的是,在激战的后方支前中,二战时期蚕丝是重要的军需物资,被称为无烟军需品。降落伞、弹药绸、手榴弹掣线、车轮外胎、医用手术线等无丝不成。世界蚕丝主产于中日两国,日本占76.4%,中国占8.6%[3]。大半个中国沦陷后,川丝历尽艰辛地承担了抗日和同盟国军队的军需,丝丝凝聚着蚕丝大军对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奉献。辑录这段“蚕丝救国”史,缅怀前辈功绩,祭奠作古者安息,告慰健在者,后来者温故而知新。

1 二战前川丝产业的兴衰与发展

1.1 川丝产业的兴衰

四川养蚕历史悠久,起源于上古,兴起于秦汉,徘徊于晋隋,鼎盛于唐宋,停滞于元,提高于明清。历代王朝酷爱丝绸贡品,蜀锦更是“胜苏杭品质之优,享天宝物华之誉”[4]。

民国时期,川丝兴衰起落触目惊心。1913年(民国2年)世界生丝产量3.95万t,中国占47.8%(四川占全国的12.5%),日本占35.5%[3]。1927至1928年为丝业盛期,丝价高昂,每50 kg生丝值白银1 600两,有“一两生丝一两银”之称。全川年产生丝约2 000 t,总产值近1亿元。年出口生丝665.17~846.58 t,占全国出口量的11%~13%,占全川外贸总值的1/4左右[5]。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当年世界生产生丝7.06万t,日本占61.9%,中国占28.6%。日本生丝降价倾销,川丝因“成本高昂,品质低劣”销路受阻。丝厂倒闭,无人收茧,蚕农毁桑近1/3[6]。1935年生丝产量跌至低谷,四川省年产生丝275 t,每50 kg生丝价格跌至50元,总产值约30万元;出口生丝175.42 t,占全国出口量的6%,占全川外贸总值的2.3%[5]。生丝的市场比价效益变为“斗茧不如斗豌豆”,“一两生丝一两豆芽”(当年土茧销售与粮食同用升斗量,按体积计价;生丝用秤,按质量计价)。蚕丝业的衰败殃及蚕区工商业和社会安宁。南充茧市街“丝月里无茧丝上市”,川北农村“逢场之日,亦无米饭可食”,下乡“需携带干粮,用开水泡食,无士兵护送,不易通行”。依茅盾《春蚕》一书拍成的影片《春蚕》,描绘了同期江南蚕区的衰败景象。

1.2 建立四川蚕丝改良场

1935年冬,实业家长江民生轮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民生公司)董事长卢作孚先生,出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锐意倡导生产建设。当时四川省财源枯竭,国际市场生丝价格回升。卢先生遂作统筹改进四川省蚕桑产业计划,指出:四川省生丝一向为重要大宗出口物资,应积极恢复发展;并积极筹办四川蚕丝改良场,主持全省蚕桑产业的改进工作;改良川丝品质,扩大出口,以增加农民和省财政收入。计划颁布后,合川(卢先生家乡)、乐山、三台等县争相筹办。民主革命家张澜先生闻讯后,以“川北是川丝主要产地,南充是川北重镇,1915年顺庆丝绸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5]为由,约请南充商会会长奚致和至成都。张澜先生还提出,愿将他创办多年的南充职业学校(罗瑞卿、任白戈从此校走向革命道路)与蚕丝改良场合办,校长一职由场长兼任。此乃恢复发展川丝,建蚕丝改良场于南充的前奏曲,奏出了实业家们的志同道合。

建场方案确定,卢先生求贤如渴。经中国蚕丝改良委员会葛敬中、曾养甫等前辈推荐,留日学子尹良莹受联名电邀担此重任。尹良莹在东京帝国大学临近毕业,为导师宗正雄师教授极力推崇,遂提前毕业辞师回国。卢作孚先生在上海迎接尹良莹晤谈,嘱其乘坐民生公司“民铎”轮赴川,奚致和等去重庆迎接尹良莹到南充。随即在与南充职业学校一墙之隔的荒地征地近“百亩”,经3个月的筹备,1936年7月1日“四川蚕丝改良场”挂牌成立。1936年春季借用南充职业学校的场地开展试验,1937年建成1 810 m2的蚕室1幢,张澜先生亲题“原蚕室”楼名,奚致和、鲜英分题“富国”,“利民”两条幅,彻刻于楼门和门眉。2年内建成科研、生产、生活用房1万m2,配轿车1辆,城郊建桑园和桑苗圃共129 hm2[5]。四川蚕丝改良基地建成,发展至今成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

1.3 改良与推广桑、蚕新品种

四川蚕丝改良场的创建,开创了四川省近代蚕业科研的新纪元,是四川省蚕丝业发展的新起点,由此南充逐渐成为全川的蚕丝中心。首任场长尹良莹先生的办场宗旨是“抱定由乡间走到实验室,藉事业以发扬学术之目标”,工作计划是“先从蚕业推广及蚕种制造入手,继而推及原种培育,桑苗繁育,蚕业监管,生丝制造,蚕丝技术人员之培育,以及蚕茧、蚕丝之试验研究等”[5]。四川蚕丝改良场建场2年后,作了如下开拓性的工作:一是桑品种换代。推广嫁接良桑新品种,改变本地的土桑叶小质差的状况。二是蚕品种换代。四川省内自行繁育推广一代杂交蚕品种,改变农家自繁的土种茧小质差的状况,变黄茧土丝为白茧厂丝。三是建蚕种冷藏库,采用蚕种冷藏浸酸孵化法,改四川省1年饲养1季春蚕,为1年饲养春秋2季蚕。四是创建了四川省蚕业科研、良种繁育和技术推广体系[5]。

1.4 创办学校培育蚕丝专业技术人员

在蚕丝改良场,创办蚕丝技术人员专修班,培育蚕丝技术专业人员,以利蚕丝新技术业务的推广。1937年与南充县政府合办“农蚕职业学校”,后改名为“省立高级蚕丝职业学校”,尹良莹兼任校长,实现了张澜先生的诺言。学校分设养蚕、制丝两科,由于场校同在一地,所有学校专业课程,均由场内高级技术人员担任讲授,科教合作,极为密切;场校精神,完全一致。抗战前期大后方蚕丝技术人员非常缺乏,尤其是高级人才,于是与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签订合作培养蚕丝技术人员办法。工作初具成效,即遇日本侵华和第2次世界大战爆发。

2 二战期间川丝产业的发展与贡献

2.1 前线需丝与后方产丝

前线需丝,前线在哪里?在抗日和反法西斯战场前线。需多少生丝?需供给不产生丝的美、英、法盟军。后方产丝,后方在哪里?后方在我国西南地区,主产地在四川省。

第2次世界大战(1939-09-01—1945-09-02)是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世界战争,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了战争。日本在1931年侵占我国东北后,又在1937年7月7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世界生丝产量为56 456.5 t,其中日本生丝产量为43 125.0 t,占76.4%,中国生丝产量为4 853.0 t,占8.6%;意大利生丝产量为2 738.0 t,占4.9%;苏联占3.4%,朝鲜占3.2%,印度占1.2%,其余欧亚13国共占2.3%。当时的军用丝非天然蚕丝莫属,日、意两国合占81.3%,垄断了世界生丝市场[3]。1938年冬,苏、浙、粤、皖、鲁等蚕区沦陷,唯靠四川省蚕区供应蚕丝。当年川丝产量不足250 t,杯水车薪。在沦陷区,日军以制止抗日游击队为名,大肆铲除桑园,摧毁中国蚕丝事业。1939年2月23日,蒋介石在陪都重庆召见四川蚕丝改良场场长尹良莹,一句话:“要丝”。

与日本侵华的同时,德意法西斯在欧洲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西班牙、波兰以及非洲的埃塞俄比亚。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年6月2日德国进攻苏联;同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随着战争的升级,军需蚕丝与日剧增。日军为扰乱我后方蚕丝生产,多次轰炸川丝主产地川北;南充蚕丝办事处、丝厂和茧库财产损失惨重,员工死伤多人。1944年8月,美国纽约州州长胡朴民率蚕丝组到南充市考察,足见前线需蚕丝之急迫。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德、意、日法西斯全被消灭,川丝的军需供给方告一段落。

2.2 二战期间川丝产业快速发展供应前方

抗战期间,为发展后方农业和蚕丝生产,1938年9月1日成立四川省农业改进所(现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统管全省农业改进和农技推广,并安置内迁农业技术人员。四川省农业改进所内设蚕丝组,蚕丝改良场,蚕业推广委员会。蚕丝组在成都创建原蚕制种场和蚕种质检室。蚕丝改良场在北碚创设川东分场,在乐山创设川南分场和川南柘蚕研究室,在重庆南岸创设柞蚕试验地。中央农业实验所蚕桑系内迁至蚕丝改良场内,四川蚕丝改良场成为抗战时的全国性蚕业机构。建场时场内技术人员仅有17人,至1940年扩充至53人。场内的推广股独立为四川省蚕业推广委员会,在川北、川东、川南设三大蚕业推广区,区下设97个蚕桑指导所,其中川北67所、川东17所、川南13所。四川省农业改进所内有从事蚕业工作的员工430人,占全所员工总数(1 270人)的34%[5]。改良场内的普种股划出,在四川省的南充、西充、阆中、三台、盐亭、合川、遂宁、北碚、乐山等地建桑苗圃10所、蚕种制造场10所、组建新式缫丝厂8家、内迁降落伞绸厂1家[5]。成立官商合营的四川省丝业股份有限公司,管理蚕种生产、蚕茧收购和丝绸生产。负责蚕桑生产发展所需人才培养的,主要有四川省立南充高级蚕丝科职业学校、内迁的江苏省立蚕丝专科学校、内迁的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女子蚕业学校,又在四川大学农学院增设蚕桑系,新办的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内设蚕丝科,各校均开办短训班。1938年到1945年的8年间共培养蚕丝技术人员1 000余人,各区蚕业指导所共培训蚕农8万余人次[5]。在“蚕丝救国,学术下乡”的目标下,川丝因军需极速发展,新栽桑树数亿株,发种量由1934年的6.5万张上升至1945年的74.1万张;蚕丝产量由1934年的年产242 t无品级之土丝,发展至1945年的年产1 209 t改良高级生丝,源源不断地供给反法西斯和抗战前线军需[6]。

2.3 川丝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

首先,满足了抗日和盟军的军需供给,并以军需丝换取抗日军需弹药。据《蚕丝文集》[6]记载,“盟军弹药须经印度、缅甸航空运川,飞机回程,多满载蚕丝而去,山高路遥,空难时闻,迄今喜马拉雅山谷飞机残骸中,尚不知仍存在有多少之蚕丝?!”第二,川丝凝聚了蚕丝行业大军的抗日救国热忱,稳定和富裕了后方农工商,增加了战时国库收入。第三,川丝基地带动了大后方的蚕丝业发展,提供桑苗、蚕种,技术人员支援云南、贵州省以及新疆等地的蚕业开发。第四,川丝基地援助东南亚国家蚕丝业发展,向印度提供家蚕原种和一代杂交种,派技术人员去印度降落伞厂,向印度、泰国、缅甸供应生丝。第五,川丝保存了全国蚕丝科教资源,为内迁人才提供了用武之地,培养和贮备了一支蚕丝技术队伍。

3 无烟军需品与无名英雄谱

丝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之一,为衣着精品。二战时期被称为无烟军需品,川丝支撑了盟国军需,丝丝凝聚着数百万蚕农、数十万丝绸工人、数千名科教和管理人员的群体奉献。他们虽无硝烟战场上可歌可泣的事迹,默默无闻、鲜为人知,但在蚕丝行业里,这段“蚕丝救国”史流传至今,人们怀念和敬佩前辈们的不朽功绩,引以为荣。

抗战期间,在国共第2次合作、团结抗日的推动下,中共川北工委、南充中心县委,在蚕丝行业里发展党员,成立地下组织,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保护蚕农和工人的利益,为前线军需蚕丝生产提供无声的支持。当时地下组织的负责同志有张文轩、冯全善、王丕钦、姜国宾、陈震、黎春延等。

四川省近代蚕业的开拓和川丝基地建设的奠基,归功于卢作孚、张澜、奚致和等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制定了以发展科研为前提的四川省蚕业发展计划,并求贤若渴地招揽人才;张澜先生辞去南充职业学校校长一职,并提出将南充职业学校与蚕丝改良场合并,科教紧密结合;加上社会名流奚致和等爱国实业家的积极配合,促成了四川省蚕业基地的建设和长远规划的实现。留日学子尹良莹被召回国后身兼教学科研和生产的职务于一身,忠于职守。1988年尹良莹先生为四川省蚕丝学校75周年校庆题词“学无止境日新又新”。1990年开始,每逢春节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都会向首任场长尹良莹先生发去慰问电,并邀请他故地重游,得到他馈赠的大作《蚕丝文集》[6],在其中的“蚕丝生涯八十年”序联中写道,“一生辛苦皆为茧,满腹经纶尽是丝”,横批“作茧自缚”或“乐在其中”。这种专业化的调侃,如实地道出了他的一生。熊季光、张文明、陶代华、蒋同庆、周晦若、李科进、梁嗣统等先生,均是在七七事变前后回国,组织川丝生产,足显其爱国之心。

抗战期间,在川工作的全国知名蚕丝专家学者众多:葛敬中教授率领江浙大批技术人员到川,发展四川省蚕丝生产,他们又去云南省主持开发蒙自县草坝镇533 hm2的荒地,创建成“桑蚕种茧丝”系列生产的蚕业新村(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并协助云南大学开办蚕桑系;孙本忠教授率领中央农业实验所蚕桑系员工到南充;郑辟疆教授率领江苏省立蚕丝专科学校员工到乐山;王士强厂长率领上海美亚绸厂员工,陈厚坤厂长率上海新兴印染厂员工,到四川省乐山市组建降落伞厂;费达生教授任四川丝业公司制丝总技师、乐山蚕丝实验区主任等职;张复昇教授和席德衡技师到川后,1943年2位应聘去印度万伦降落伞厂任副厂长和总技师,更有奋战在军需蚕丝生产第一线,以身殉职、因公致残、积劳成疾的[7]。蚕丝大军的“将士”们用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历经8年艰辛谱写出锦绣“蚕丝救国”的奉献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委员长号召并题词:“大力发展蚕桑、茶叶、水果生产,满足国内人民生活和出口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蚕丝生产已成为农村脱贫致富之路和乡镇企业的骨干产业之一。各路专家学者继续为祖国的蚕丝事业作出贡献。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蚕业卷》[8]中,抗战期间曾在川工作的孙本忠、郑辟疆、葛敬中、陆星垣、陆辉俭、吴载德、蒋同庆、熊季光等诸位先生,被列为我国当代蚕业科学家。中国丝绸协会、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合编的《奉献在丝绸》[7]一书中,广为记述了众多蚕丝专家学者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奉献业绩。

4 乘建设“一带一路”东风再创中国蚕业辉煌

栽桑养蚕起源于中国,已有5 000多年的历史。中国丝绸和丝绸文化经古丝绸之路输往世界各地,先后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栽桑养蚕。历经欧洲近代蚕业和日本现代蚕业的兴衰,满载中西文化智慧的丝绸文化海归故里,丰富了丝绸文化的内涵。进入21世纪,中国在家蚕基础理论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2003年11月15日,西南大学向仲怀院士向世界宣布:中国科学家绘出世界上第1幅家蚕基因框架图,2004年10月,家蚕基因组框架图论文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9]。在生产上,蚕丝产业蓬勃发展,中国成为世界茧丝原料基地。1977年起我国蚕丝产量超过日本,产丝量稳定增长,持续保持世界第1位[3]。2006年,世界生丝产量11.7万t,其中中国占79.5%、印度占14.3%、巴西占1.2%、日本占0.1%[10]。2011年,世界生丝产量132 604 t,中国生丝产量为108 032 t,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为81.47%,继续保持世界第1茧丝大国的地位,并且在世界上占有绝对的数量优势;印度的生丝产量为18 272 t,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上升为13.78%,牢牢保持世界第2茧丝大国的地位,并成为中国蚕丝业发展最有力的竞争对手;巴西的生丝产量为558 t,占世界总产量的0.42%;日本的生丝产量为44 t,所占比例不到0.1%[11]。现代丝绸之路,从古丝绸之路的中国重新开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金秋时节提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一系列早期成果受到高度评价,得到沿线60多个国家积极的支持回应。各国视“一带一路”为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契机。世界对中国发展、合作、共赢理念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一带一路”已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国内各省(市、区)把握发展机遇,找准定位,尽快融入“一带一路”的建设中。真诚期待与沿线各国共同谱写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篇章,共享“一带一路”的共建成果,再创中国蚕业辉煌。

致谢本文经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教授修改审定,特此致谢。

[1] 佚名.俄罗斯红场阅兵中国军威震撼全场[EB/OL].重庆商报网,2015⁃05⁃10.http://e.chinacqsb.com/html/2015⁃05/10/con⁃tent_482962.htm.

[2] 佚名.中国今年将举行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EB/OL].兰州晨报网,2015⁃01⁃28.http://news.163.com/15/0128/02/AH0TMJN900014Q4P.html.

[3] 全国蚕业区划研究协作组.中国蚕业区划[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449-452.

[4] 李伟.关于将四川茧丝绸产业纳入“四川特色产业”的思考[EB/OL].中国纺织网,2012⁃06⁃29.http://info.texnet.com.cn/content/2012-06-29/403791.html.

[5] 尹良莹.四川蚕业改进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205-417.

[6] 尹良莹.蚕丝文集[M].台北:台湾正中书局,1989:278-467.

[7] 中国丝绸协会,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奉献在丝绸[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4:446-450.

[8]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蚕业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7.

[9] Xia Qingyou,Zhou Zeyang,Lu Cheng,etal.A draft sequence for the genome of the domesticated silkworm(bombyx mori)[J].Science,2004,306:1 937-1 940.

[10]顾国达.世界蚕丝业经济与丝绸贸易[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271-283.

[11]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新中国60年蚕桑生产情况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4:307-308.

[S88-9]

C

1007-0982(2015)03-0086-05

2015-05-20;接受日期:2015-06-26

万家集(1938—),男,重庆丰都,本科,研究员。Tel:13890408534,E⁃mail:sccys158@263.net

猜你喜欢
生丝蚕业南充
南充综合试验站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
基于机器视觉的生丝抱合电子检测系统设计
近代日荷生丝贸易盛衰分析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四川省南充蚕具研究有限公司
日本蚕丝业的发展历程对中国茶业的启示
《四川蚕业》稿约
适应性驯化选育高产吡咯喹啉醌的生丝微菌突变株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