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对勒塞(结核性脑膜炎)的认识与治疗

2015-01-23 16:55白玛郎甲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藏医结核性脑膜炎

阿 佳 白玛郎甲

(四川省甘孜州藏医院,四川 甘孜 626000)

近年来,由于结核杆菌的基因突变,抗结核药研制相对滞后和AIDS 病患者的增多,国内外结核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渐增高,而肺外结核中大约5% ~15%的患者累及神经系统,其中又以结核性脑膜炎最为常见,约占神经系统结核的70%左右,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笔者从藏医学理论对此病的认识以及在实践中所得的体会进行简要分析和初步的探讨。

1 藏医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认识

从结核性脑膜炎(TBM)简称结脑的症状及性质来看,它属于藏医学的“勒塞”病,汉语一般译作“脑急痛”或“脑刺痛”。所谓“勒”意为脑,“塞”指疼痛或刺痛的意思。而“勒塞”病属藏医“粘奈”范畴,成书于8 世纪的《四部医典·秘诀部》中将瘟病、痘疹、麻疹、流行感冒、白喉、炭疽等“粘奈”归到第三品热病疫病诊治中,并提到因疫病引发病虫和发病部位的不同,可以演变出18 种疫病,即好发于头部称脑急痛(结核性脑膜炎),发于喉部为白喉等。《蓝琉璃》中按病因类又可分隆疫、赤巴疫、培根疫、合病疫、瘟疫等5 种,其中颤抖疫和梦惊疫为隆疫,抽搐和脑急痛为赤巴疫,痴呆疫和喑哑疫为培根疫。对“勒塞”的病因、发病机理等分析,可以看出藏医所指的勒塞病类同于结核性脑膜炎。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所有疾病的产生都有内因和外因,外因是外界的病菌“亚玛”和“巴日巴达”在空气中像尘埃一样的毒气漂浮着经人的口腔、鼻、毛孔等途径侵入人体的各个部位(包括脑部),内因是身体中固有的病虫相遇。当结核性脑膜炎发病时,人体外部的有毒“亚玛”虫与体内的病虫相遇于脑部而迅速生长泛滥,从而致病。而这种说法和现代医学中TBM 是由于病原体、结核杆菌经血播散后在软脑膜下种植,形成结核节,结核节破溃后大量结核菌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说法是一致。

3 临床症状

好发于冬、春季节,其临床症状轻重不一,有发热、头痛、呕吐,特别是脑部刺痛,衄血,颞颥及颈后刺痛,脉搏高突而闪动,巩膜发红,脑膜刺激征,由于颅底炎性渗出物的刺激、粘连、压迫可致脑神经损害,又以动眼、外展、面和视神经最易受累,出现相应症状和体征。若病情未得到及时恰当治疗,病情进入晚期,并有脑实质损害症状,在精神症状方面,萎靡、淡漠、谵语或妄想,有时出现高热,部分性或全身性癫痫或癫痫持续状态,有些则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神经系统局部体征如偏瘫、交叉瘫、四肢瘫等症状。

4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项目较多,但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为主。①CSF: 黄色及磨砂玻璃样浑浊。颅内压增高,静止数小时(12—24)常有白色纤维薄膜形成。②CSF 抗酸杆菌染色阳性,CSF 结核菌培养阳性。③CSF 中白细胞轻度到中度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④CSF 中蛋白轻至中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明显降低,一般氯化物低于109.2mmoI/L ,葡萄糖低于2.2mmoI/L。

5 影像学检查

CT 和MRI 均能显示结核病变的性质、部位与范围、判断病型、病期,程度及合并症。脑池狭窄、闭塞、脑膜强化是结脑的直接征像,一是可显示渗出物位于脑基底池,外侧裂,使之失去脑脊液密度及解剖轮廓,密度相应增高,伴明显强化,以血管周围强化更明显。二是MRI 较CT 能更清楚地显示发于结核性脑膜炎早期的蛛网膜下腔扩张。三是脑结核球,基底核、皮质、小脑半球、蚓部CT 显示低密度病灶,周围水肿,中期干酪样物质可显示略高密度,晚期可显示钙化灶。

结脑的间接征象: ①脑水肿: CT 显示在结核灶周围大量低密度,MRI 则显示张T1 长T2 异常信号。②脑梗死及血管炎: 脑梗死是由于脑基底与脑沟裂内血管狭窄或梗死所致,以大脑中动脉最常见。脑梗死以基底核最多见,其次丘脑、中脑及脑室周围深部白质,呈长T1、长T2 信号,还可以发现梗死后出血。

6 治 疗

按藏医的饮食、起居、药物、外治4 种治疗原则来治疗,该病与其他疾病有些不同,最终侵害于脑部,为此,以清除脑内有害物,加强免疫力,保护神经系统为主。饮食方面以清淡,又以含营养为主。起居方面合理休息,不易激烈活动,保持积极的心态与乐观的情绪。药物方面,笔者跟随藏医专家唐卡.昂旺降措和忠登郎加多年,在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方面传承了较为独特的经验,并制定较为完整的治疗方案,首先用“菓汤桑巴”卡嚓来控制结核杆菌进一步扩散,从而保护脑膜以及神经系统。然后用抗结核的藏药如二十五颂塔丸、郎波各觉等。若出现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就加用七十味珍珠丸、如意珍宝丸等保护神经系统的藏药。具体服用方法如下: “菓汤桑巴”卡嚓煎服,每日2 次(早、晚),期间加减用二十五味颂塔丸、二十五味珍珠丸、阿嘎列西、如意珍宝丸等药物。用此方案治疗了100 多名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除了个别患者外,大部分患者治愈,且有效率100%,跟踪半年后,未发现反弹或复发。

7 典型病例

患者洛某某某,男,42 岁,藏族,时间2009 年7 月6 日。症状为患者神志不清,嗜睡状态,颈强直,高热,呕吐,由家属抬入病房,四肢无知觉,无反应,大小便不能自理。临床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服用“菓汤桑巴”卡嚓3 日后,患者有所知觉,基本不发烧,服用15 天后,患者基本恢复知觉,颈软,可以行走,期间加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藏药,再服用10 天后治愈而出院。

总之,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本治疗方案疗效显著,疗效巩固,不易反弹,且经济实用,若能在临床上推广使用,将是笔者之幸,更是患者之幸,但本实践尚有不足之处,望同行和专家指正。

[1]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蓝琉璃[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聂志余,王少石,黄东雅.神经科临床备忘录[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

[4]新编藏医学[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藏医结核性脑膜炎
基于藏医经典古籍《四部医典》的文献传承发展研究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16SrRNA基因检测在儿童细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Vaccination
藏医临床课教师面临的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
尼日尔脑膜炎流行已致76人死亡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
误诊为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淋巴瘤2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