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制概念称谓的历史沿革

2015-01-23 18:19胡林锋杨敏
中药与临床 2015年6期
关键词:专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本草

胡林锋,杨敏

炮制概念称谓的历史沿革

胡林锋,杨敏

在本草专著中,秦汉至隋唐时期,有关炮制的称谓,多用“造”、“治”与“制”;隋唐之后,改用“炮制”、“炮炙”、“修制”与“修合”等。在炮制专著中,使用的称谓有:“炮炙”、“修事”、“修治”、“修合”、“修”与“炮制”。现代《中国药典》,同样没有加以规范,其相同的含义也有“炮制”、“炮炙”等不同表述。因此通过对历代本草专著和炮制专著关于炮制称谓的整理,旨在对其历史发展演变的情况进行清缕,以便更好了解炮制发展。

目标:找出炮制称谓的历史发展演变情况,并归纳其演变特点。方法:对历代本草专著和炮制专著进行整理,找出其中关于炮制的称谓。结果:在本草专著中,秦汉至隋唐时期,有关炮制的称谓,多用“造”、“治”与“制”;隋唐之后,改用“炮制”、“炮炙”、“修制”与“修合”等。在炮制专著中,使用的称谓有:“炮炙”、“修事”、“修治”、“修合”、“修”与“炮制”。现代《中国药典》,同样没有加以规范,其相同的含义也有“炮制”、“炮炙”等不同表述。结论:起初,由于炮制种类较少,单独列出记载不便。故而人们或将炮制与采集合为一门记载,称为“采造”,“采治”。或者将炮制与合药合为一门记载。称为“修合”。随着炮制种类的增多,炮制理论的完善,炮制逐渐受到医家和本草学家的重视,被分离出来,作为药物信息的一个单独门类列出,称为“炮制”,“炮炙”,“修事”等。

炮制;本草;称谓

炮制的产生历史悠久,随着朝代更替,文化变迁,人们使用的中药炮制概念称谓也逐渐变化。本研究通过对文献中关于炮制概念称谓的整理,厘清其发展变化的情况,以为炮制研究提供参考。

1 本草专著中有关炮制概念称谓的沿革

《神农本草经》[1]在其序例部分提到药物的“造”与“制”即为中药炮制最初意思,即“采造时月生熟”。其后在《本草经集注》[2]、《新修本草》[3]中,也提到有关炮制的“治”、“造”。《本草经集注》记载为“今诸药采治之法”。新修本草记载为 “今诸药采造之法”。隋唐之后本草专著逐渐增多,其中涉及到炮制术语的列之如下:《药鉴》[4]中“制”,记载为“制药资水火”。《证类本草》[5]中“采”,记载为“今按诸药采造之法”。《汤液本草》[6]中“修合”也是与炮制相关的称谓,记载为“气味之精专也,修合之际,宜加谨焉”。《本草纲目》[7],用“修治、炮炙”。记载为“次以修治,谨炮炙也”。《本草通玄》[8],用“制”指炮制。记载为“制药贵得中”。《药品化义》[9],用到“炮制,修治”两个称谓。记载为“其性味,炮炙,熬煮,修治之法多古奥”。《本草集要》[10],用到“修合,制造”两个炮制术语。记载为“论汤药丸散不同,及分两修合制造等法”。《雷公炮制药性解》[11]用到“制,炮制,修制,炮炙,修事”五个炮制称谓。记载为“次辨真伪美恶,次制法,次佐使,次畏恶”。《本草便读》[12],用到“制炒”一个称谓。记载为“凡用药须知制炒之法”。《本草问答》[13]用到“制,炮制”两个炮制称谓。记载为“下降之药制以酒,则能上升;故炮制太过,药力太薄”。《本草备要》[14]用“修治”。记载为“修治,畏恶附于后,以十剂宣通补泻冠于前;或制治不精,则功力大减”。《本草从新》[15],用到“修治,制焙,制治,修合”四个炮制称谓。记载为“药品修治,必须如法;凡药须俟制焙毕,然后称用,不得生用;制治乖方,断不可用,俱为正之;修合丸子,宜将药切绝薄片”。《本草求真》[16]用到“制治,和制”两个炮制术语。记载为“此制治各有所宜也;且制之不过欲去其毒性尔”。《神农本草经读》[17]用到“制,炮制”两个炮制术语。记载为“制药始于雷公,炮制荒谬,难以悉举”。《得配本草》[18]用到“制,炮制”两个炮制术语。记载为“药有制法,制得其宜,性味功用为之变化,今备采雷公炮制法,详载于后”。

从上可以看出,历史各代使用的炮制称谓术语各不相同。有“治”、“造”、“修合”、“制造”等的不同,用语较多,较为混乱。

2 炮制专著中有关炮制概念称谓的沿革

宋代雷斅所著的《雷公炮炙论》[19],明朝缪希雍所撰的《炮炙大法》[20]以及清代张仲岩的《修事指南》[21]是有关炮制的三大专著。其中有关炮制概念这一名词的使用没有统一,由表3统计:炮炙,2次;修事,3次;修治、修合、修、炮制各1次。《雷公炮炙论》以“炮炙”作为书名,但是在书中多用“修事”作为称谓。《炮炙大法》以“炮炙”作为书名,但是在书中多用“修事、修治”作为称谓。《修事指南》以“修事”作为书名,但书中多用“炮制”作为称谓。可见炮制概念称谓的使用是较混乱的。

3 历版《中国药典》中有关炮制概念称谓

对1963年版~2010年版八部《中国药典》[22~29]中的炮制概念称谓进行整理发现,在历版《中国药典》中中药炮制概念称谓主要归结为两个名称“炮炙”与“炮制”,首先在1963年版《中国药典》以“炮炙”为概念称谓,“炮制”则为具体方法包括水火制和其他制法。其后自1977年版~2010年版《药典》“炮制”作为概念称谓,而把“炮炙”作为具体的炮制方法,包括炒法、炙法、制炭、煅、蒸、煮、炖、煨等多种方法。

4 本草、炮制专著及历版《中国药典》有关炮制概念称谓的统计

由以上表可见,历代使用炮制概念称谓丰富,使用情况复杂,很不规范,具不完全统计其称谓多达14种,有炮制、制、炮炙、修治、修合、修制、制治、造、修事、治、制焙、制造、修、制炒。其中使用最多的称谓是炮制,具不完全统计约12次,其次是制,约9次,炮炙使用7次。修治使用6次。修合使用5次。修制使用4次,制治造修事使3次。治制焙使用2次;制造修制炒使用1次。

《说文解字》[30]中:炮,毛炙肉也,从火;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凡炙之属皆从炙;制,制裁,也从衣从制。最终《中国药典》中的炮制概念称谓定为“炮制”,该词更能体现中药炮制概念的内涵,故“炮制”为总称。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药炮制的概念是指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总结和分析,古今炮制概念称谓表达不同,术语较多,因此在对本草专著中炮制资料进行整理、挖掘时要注意此种现象,避免遗漏。

[1]吴普等述.孙星衍等辑.神农本草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2]陶弘景著.尚志均等校注.本草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3]李绩,苏敬等著.胡方林整理.新修本草[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4]杜文燮编.焦耿芳校.药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5]唐慎微撰.陆拯等校注.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M].北

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6]王好古撰.竹剑平主校.汤液本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3.

[7]李时珍著.王育杰整理.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

[8]李中梓.本草通玄[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3.

[9]贾所学撰.张瑞贤等校注.药品化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9.

[10]王纶辑.张瑞贤等校注.本草集要[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9.

[11]李中梓著.赵文慧等校注.雷公炮制药性解[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3.

[12]张秉成.本草便读[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1.

[13]唐宗海.本草问答[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1.

[14]汪昂,陈婷等校注.本草备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

[15] 吴仪洛撰.本草从新[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

[16]黄宫绣著,赵贵铭校注.本草求真[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

[17]陈念祖.神农本草经读[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

[18]严洁,施雯著.洪炜撰.郑金生整理.得配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

[19]雷斅著.张骥补辑.雷公炮炙论[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8.

[20]缪希雍著.成莉校注.炮炙大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

[21]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M].北京: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1973.

[2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63年版(一部)[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

[2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2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2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26]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S].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

[27]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28]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9]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30] 许慎.说文解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蒋淼)

The history development of processing terms

HU Lin-feng, YANG Min
(School of Pharmacy,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Laboratory of Standardization for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Ministry of Education;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Breeding Base of Systematic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Chengdu 611137,Sichuan)

[Abstract]Objective:To discus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erm “processing”,and summarize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Method:Herbal monographs and monographs on processing were reviewed to find out the term of processing recorded in them. Result:In herbal monographs from Qin and Han dynasty to Sui and Tang dynasty,the processing was called "zao (造)","zhi(治)" and “zhi(制)". After Sui and Tang dynasty,the term switched to "Paozhi(炮制)",“Paozhi(炮炙)","Xiuzhi(修制)" and "Xiuhe(修合)" and etc. In monograph on processing," Paozhi(炮炙)","Xiushi(修事)"," Xiuzhi (修治)",“Xiuhe(修合)",“Xiu(修)"and "Paozhi (炮制)"were used. In the Modern Chinese pharmacopoeia,the term was also not be unifi ed. "Paozhi(炮制)" and “ Paozhi(炮炙)" were both used for the sam meaning.Conclusion:At fi rst,processing is inconvenient to be recorded separately according to the less type.Therefore,processing and collection are recorded together as"cai zao (采造)","cai zhi (采治)",or processing and combine medicine are combined as “Xiuhe (修合)".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in processing category,the improvement of the processing theory,processing gradually attracts more attention of doctor and herbalism,and is separated as a category of drug information as "Paozhi(炮制)",“Paozhi(炮炙)",and “Xiushi(修事)”etc.

Processing; herbal monographs; term

R 281

A

1674-926X(2015)06-017-02

科技部973项目(编号:2013CB532005)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 成都 611137

胡林锋(1990-),男,在读硕士,从事中药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

Tel:18384256675Email:1253531217@qq.com

杨敏,副教授,主要从事中药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Tel:028-61800231Email:mmy028@163.com

2015-05-07

猜你喜欢
专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本草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专著《众神狂欢》节选(评论)
专著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