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胰岛素强化治疗初诊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2015-01-23 18:36李旖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4期
关键词:胰岛素泵高血糖胰岛

李旖旎

两种胰岛素强化治疗初诊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李旖旎

目的 观察采用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CSII)和4次/d皮下胰岛素注射(MDI)治疗初发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初发的8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CSII组(42例)和MDI组(40例), CSII组采用持续皮下门冬胰岛素(诺和锐)注射治疗;MDI组患者采用三餐饭前门冬胰岛素(诺和锐)规律皮下注射, 在睡前按时使用甘精胰岛素注射液皮下注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每日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所需时间和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CSII组和MDI组FPG、2 h PG、HbA1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 但两组间各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MDI组血糖达标时间比CSII组长, 胰岛素用量多, 低血糖发生率要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II和MDI对初诊糖尿病强化治疗均有效, 同样都达到了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的目的, 但CSII使用胰岛素量更少, 血糖达标时间更短, 低血糖发生率更低。

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初发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进展性慢性疾病, 一旦确诊, 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随着时间呈进行性加重, 如果不及时治疗, 高血糖对机体的各个器官都有着损害, 这种损害是通过急性期血糖波动和慢性持续高血糖来体现的。近年来的研究证明急性血糖波动时, 氧化应激反应产生的炎症因子导致内皮细胞损伤, 进一步加重了糖尿病大、小血管并发症的发生[1]。初发的2 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主要是因为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的缺陷造成的, 作者通过采用胰岛素的强化治疗, 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良好的血糖控制, 解除葡萄糖高糖毒性, 改善β细胞功能, 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在本院内分泌科住院的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82例, 均符合1999年我国卫生组织关于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9.0 mmol/L, 餐后2 h血糖≥16.0 mmol/L, 同时糖化血红蛋白>9%, 排除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及应激状态、恶性肿瘤或服用甲状腺激素、类固醇类药物患者。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CSII组(42例)和MDI组(40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发病时间、血糖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常规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控制饮食、适当锻炼, 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后采用2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CSII组采用韩国丹纳胰岛素泵, 门冬胰岛素(诺和锐)作为泵用胰岛素, 起始剂量为0.5 U/(kg·d), 50%为基础量, 分24 h的持续皮下输注, 剩余的50%为餐前的负荷量, 在三餐前皮下输注。MDI组分别于三餐前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 睡前注射甘精胰岛素。治疗期间, 所有患者采用糖尿病饮食和运动治疗, 每日至少监测血糖7次(三餐前+三餐后2 h+睡前), 如果有低血糖症状加测3:00或6:00血糖, 根据血糖高低, 随时调整胰岛素的剂量。

1.3 观察指标 将空腹血糖(FPG)<6.5 mmol/L, 餐后2 h血糖(2 h PG)<8.0 mmol/L为控制目标。同时设定当血糖<3.9 mmol/L,心悸、大汗、手抖, 进食后病情能迅速缓解诊断为低血糖症。观察两组患者空腹及餐后2 h血糖, 比较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胰岛素的总用量、所需时间、低血糖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经过胰岛素强化治疗2周后, 血糖均能有效控制达标。两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下降(P<0.05), 但两组间各指标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SII组:治疗前FPG(12.5±0.4)mmol/L;2 h PG(18.2± 1.2)mmol/L;HbA1c(9.3±1.2)%, 治疗后FPG(5.6±0.5)mmol/L;2 h PG(6.8±0.6)mmol/L;HbA1c(8.4±0.3)%。

MDI组:治疗前FPG(12.6±0.5)mmol/L;2 h PG(18.4± 1.4)mmol/L;HbA1c(9.5±1.3)%, 治疗后FPG(5.7±0.4)mmol/L;2 h PG(7.0±0.8)mmol/L;HbA1c(8.5±0.4)%。

2.2 MDI组血糖达标时间比CSII组长, 胰岛素日用量多,低血糖发生率要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SII组:血糖达标时间(7.0±2.5)d;胰岛素用量(30.4± 5.0)U;低血糖发生2例(4.8%)。

MDI组:血糖达标时间(13.0±3.5)d;胰岛素用量(42.6± 7.0)U;低血糖发生7例(17.5%)。

3 讨论

2型糖尿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及胰岛素相对抵抗, 长时间持续性高血糖可以诱发并加重β细胞功能的衰竭, 同时进一步增加胰岛素抵抗。当患者的血糖明显升高后, 胰岛β细胞功能呈急速进行性下降, 其减退速度决定了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速度[1]。本次治疗中及时给予初诊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 其目的是尽快控制高血糖, 保护残留的胰岛β细胞功能, 使残存的胰岛β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避免高血糖毒性作用的持续影响, 避免β细胞功能继续衰竭, 为创造今后长期的良好血糖控制奠定基础。同时大量循证医学表明高血糖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密切有关, 如果高血糖在早期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可明显降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的风险。目前, 临床上常用的两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及常规的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初发的2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 能在短时间内解除高血糖对β细胞的毒性作用从而迅速降低血糖, 一部分患者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甚至可恢复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AIR)[2]。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具有血糖控制平稳, 24 h不间断性和随时可调控性, 是能够模拟人体生理胰岛素分泌的一种输注系统, 胰岛素泵可根据血糖高低调整胰岛素用量, 使血糖快速平稳下降, 提高机体自身胰岛素分泌的敏感性, 达到保护胰岛β细胞的目的。常规4次/d皮下注射胰岛素注射液为两种不同制剂的胰岛素联合, 具有多次注射、操作不精确等特点。胰岛素强化治疗最主要的并发症和最大障碍是低血糖, 饮食运动不规律、肝肾功能不全、胰岛素使用错误等多种原因导致低血糖的发生。本次试验中, CSII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MDI组。通过本次观察, 两组在强化治疗后血糖均明显下降,两组内血糖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I组患者胰岛素日用量相对比CSII组要多, 血糖达标所需时间长,低血糖发生率要高一些,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 袁俊华, 操秋莲.胰岛素泵输注诺和锐与诺和灵R治疗老年糖尿病高血糖状态的疗效比较.实用临床医学, 2012, 13(11):5.

[2] 李延兵, 翁建平, 许雯, 等.短期持续胰岛素输注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3, 34(1):14-1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4.109

2015-03-20]

845350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猜你喜欢
胰岛素泵高血糖胰岛
临床胰岛制备研究进展
应激性高血糖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应激性高血糖及急慢性血糖比值对老年STEMI患者PCI术后短期预后质量的影响
有效固定胰岛素泵的管理对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影响
胰岛素泵用于腹腔给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血糖超标这些都不能吃了吗
人工胰岛成功用于小鼠
如何治疗ICU患者应激性高血糖
胰岛素泵床边交接表的设计与应用
胰岛移植的分子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