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赣鄱中医文化的底蕴*

2015-01-23 19:43赵海梅隋华杰刘红宁刘端勇
中医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名医江西文化

赵海梅,隋华杰,刘红宁,刘端勇

(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4)

·学术探讨·

探究赣鄱中医文化的底蕴*

赵海梅,隋华杰,刘红宁,刘端勇

(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4)

江西文化又称为赣文化、赣鄱文化。赣鄱中医文化受着典型的地域环境的影响和浓郁人文环境的熏陶,人才辈出,并将中医理论探索、临床实践、中药炮制、中药营销、中医教育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医两帮一都”赣鄱中医文化格局。值此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整理、继承、倡导和弘扬赣鄱中医文化将意义深远。

赣鄱;中医文化;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规划中药营销

江西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称,一湖(鄱阳湖)一江(赣江)孕育了兼容并蓄的江西文化,江西文化又称赣文化,或称赣鄱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绚丽多姿的赣文化影响下,江西中医人才辈出、中药资源丰富、教育前仆后继,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四医两帮一都”江西中医文化格局,因此我们把江西中医文化称之为“赣鄱中医文化”。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项目的确立和建设,江西中医文化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引起了江西中医人对赣鄱中医文化的思考:其底蕴何在?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赣鄱中医文化?其出路何在?

1 赣鄱中医文化的人文环境

早在旧石器时代,赣江流域就是古人类活动的场所之一,故而江西的人类活动史可以追溯到四、五万年以前,江西历史几乎和中华文明史同行。赣鄱文化先后经历了上古先秦的始发期,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期,隋唐五代的勃兴期,宋明的兴盛期,清至近代的停滞期,近代中央苏区的重兴期和当代的复兴期[4]。在这些历史期间,培育赣鄱中医文化的人文环境主要存在如下几个特点。

其一、文章与节义并重。以文天祥“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为典范,到近代以井冈精神为标杆的红色革命文化,锻就了赣鄱文化“文节俱高”的品格。

其二、兼容并蓄、开拓创新[2]。赣文化起于吴越、荆楚、齐鲁文化,吸收并依附于中原文化,开放引进,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化为己有,造就了江西文化在宋明期间的繁荣。而王安石变法的改革精神,黄庭坚“脱胎换骨”之诗风,汤显祖之“临川四梦”,宋应星之《天工开物》,以及各种宗教、理学、甚至红色革命,无不体现了江西文化中开拓创新的元素。

其三、 立志进取、重教尚文[3]。晋代陶渊明“独祗修以自勤,岂三省之或废,庶进德以及时”,追求“诚信于身后”。晋代鄱阳郡内史虞溥云“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鼓励学生以颜回为榜样,锲而不舍的学习,立志进取成为儒学俊杰。随后以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白鹭洲书院、象山书院等为代表的江西书院教育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以起步早、数量多、人才辈出而久负盛名。截止清代,书院达991所,为全国之最,培育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我国文化史上独领风骚。

2 赣鄱中医文化杏林大事记[4]

赣鄱中医文化的发展脉络和赣文化发展非常契合,根据有记载的江西杏林文化大事,可追溯到东汉江苏句容人葛玄来樟树炼丹。赣鄱中医文化经历了几个阶段。首先,先秦至西晋始发期,这一时期论著较少,主要是东汉葛玄炼丹,董奉悬壶庐山。晋唐发展期,著名医药学家葛洪于西山等地炼丹制药,著有《肘后救卒方》。唐代蔺道结庐宜春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为我国第一部伤科专著。宋元明蓬勃期,这一期江西中医文化中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著作较多,如南宋崔嘉言的《脉诀》、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和《外科精要》(均经薛己校注)、严用和的《济生方》,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良方》、杜本撰的《敖氏伤寒金镜录》(为我国最早的舌诊专著)。明代则有刘文泰的《本草品汇精要》、李梃的《医学入门》、号称“医林状元”龚廷贤编撰的《万病回春》及《寿世保元》《古今医鉴》等,享誉海内。万历三十一年《本草纲目》在江西重刊,龚居中编《红炉点雪》、著名医家喻昌撰写《寓意草》《医门法律》《尚论篇》(合三为《喻嘉言医学三书》)。清代至近代是兴盛期,主要体现在著作层出不穷,中医教育事业兴起。如邓苑的《一草亭目科全书》谢玉琼的《麻科活人全书》、黄宫绣的《脉理求真》《本草求真》、张望的《古今医诗》、曹绳彦的《本草纲目万方类编》、熊笏的《中风论》、谢星焕的《得心集》(后世称《谢映庐医案》)。

自1902年,江西中医教育事业就已经萌芽,如1902年创办了中西医结合学校“江西医学堂”,1931年至1942年,先后创办了江西国医专修院、吉安光华中医院、江西中医专门学校、启轩中医学校。1947年名医许寿仁在南昌创办了江西中医学校,即江西中医学院的前身。而今的江西中医学院已是拥有6大学科,21个专业,在校学生两万余人,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15个,16个省级重点学科、先后承担“973”等国家级课题百余项的综合性大学。

3 赣鄱中医文化教育环境

江西自古以来,就有崇教尚学之风,在书院文化的熏陶之下,赣鄱中医文化中教育氛围十分浓厚。通过传统以师带徒的传授方式,培育了众多的世医家族。如危亦林世家五代名医,先高祖精于内科,伯祖精于妇儿骨伤,先祖精通儿科,伯父精于眼科及肺痨,而危亦林则集先辈之所长成为一个全科医家。龚廷贤父子兄弟医门三名医,陈自明三代名医,谢星焕六世名医等等,可谓家学渊源。明代李梃致力于医学知识的普及和教育,编撰《医学入门》,为后世启蒙学习和开创公共教育奠定了基础。1902年江西就成立第一所中西医结合性质的“江西医学堂”,培养了姚国美、李瀚、喻静智、王伦等名医。

在近代,尤其是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期间,在政府不批准、不拨经费的严峻形势下,我省姚国美、刘文江、江公铁、刘仲农、谢双湖、罗瓒、杨志、张海峰、姚荷生等名中医和教育家,前仆后继,先后创办了或任教于江西国医专修院(后改名为江西中医专门学校),吉安光华中医院,以及启轩中医学校。1947年著名老中医许寿仁,自筹经费,在南昌市创办了江西中医学校,为江西中医药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4 赣鄱地区十大名医成就

在赣文化和赣鄱中医文化的浇灌和培育下,江西地区涌现出了一大批中医大家,仅内科其典型代表有十位,号称“江西十大名医”,为陈自明、崔嘉彦、严用和、危亦林、龚廷贤、龚居中、李梃、喻嘉言、黄宫绣、谢星焕。南宋临安人陈自明,擅长妇科、外科,重视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提倡晚婚、注重调经胎教等理论,为后世中医妇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强调:“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表明其高度的责任感。南康崔嘉彦,通晓医术,尤精研脉学,提纲掣领,简明扼要,用四言歌诀的形式,阐述脉学的义理,便于初学者习诵,对后世《东垣十书》及《濒湖脉学》影响深远。南宋庐山严用和,师从崔嘉彦弟子刘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十七岁应诊,重视脾胃、强调命火,平脉辨证活人无数,遣方平正,继古创新,怀济世之心以著方书。元代南丰危亦林,任南丰州医学教授,家学渊源,精通内外妇儿、眼科,尤善于骨伤,首创悬吊复位法和麻醉骨科,为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骨伤科专家之一。明代金溪龚廷贤,号称“医林状元”,著作约十五种,精通内外,学验颇丰,创二圣救苦丸医治大头瘟,其著《万病回春》和《寿世保元》对后世影响最大,而《小儿推拿活婴秘旨全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儿科推拿专著。明代金溪龚居中,医学理论渊博,临床经验丰富,撰《红炉点雪》擅于治疗“痨瘵”(肺结核)。明代南丰李梃,善长医学普及兼通针灸,其著《医学入门》简明易懂,正式提出学医准则。明末清初新建喻嘉言,清初三大名医之一,自儒而禅,自禅而医,凡诊病必先议病后用药,定议病格式,并分门著论、次法、次律,专为庸医误人所作《医门法律》和《寓意草》以传世。清代宜黄黄宫绣,精研脉理,尤重脉之胃气,明细脉之鉴别,主张脉症合参,运用类比法撰《脉理求真》,融鉴别要点以著《本草求真》。清代南城谢星焕,医案写作得益于喻嘉言撰《得心集》,善于以脉求证,探求病机,找出切合治疗原则的理论根据,立方用药,甚为详细,堪为典范。(此节详细参考杨卓寅教授所作江西十大名医系列,以此鸣谢)。尚有针灸名家如开创席式针灸的席弘、明太祖十六子朱权、徐凤、刘瑾、陈会等等不胜枚举。

赣鄱中医文化中人才济济,其辨证论治思路明晰,用药技艺各有特色,为人行医道德高尚,医(易)理儒学造诣深厚,著作云集泽被后世,实为赣鄱文化之精神所在、道德所系。

5 赣鄱地区近代名医

近代以来,由于饱受战争创伤,政局动荡,民不聊生,废除中医之声不断,国民政府的冷漠等多种因素,造成江西中医的落寞和清冷。但即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江西中医志士披荆斩棘,创办中医学校宣传中医、加强中医教育,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名老中医。如谢双湖、江公铁、姚国美、许寿仁、姚荷生、张海峰、傅再希、万友生、陈瑞春[ldy1]等,都在近现代赣鄱中医文化中誉满杏林。南昌有句民谣说,“请了姚国美,死了也不悔”,说明姚国美先生临床疗效颇验。姚国美先生受知于经方大家文霞甫先生,操内、妇、儿科,精于诊察,取法和缓,医名著于省内外,著《病理学讲义》《诊断治疗学讲义》[5]。其侄姚荷生师从名医谢双湖,提出了“三焦腑病辨证”的系统框架,其主要理论涉及“论中医生理病理力倡气化学说、论伤寒温病深究脏腑经络统一基础、论诊断主张疾病分类与证候鉴别,论治疗善于活用经方、合方化裁,并能以六经理论指导温病方药的运用”等方面。中医教育家、名老中医许寿仁其主要的学术思想在于辨病精审,别出机杼;精通五行,巧立治法;处方平允,用药精当。著有《许寿仁验方》《时病论歌括》《长寿新编》,并自筹经费创江西中医学校。名医张海峰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善用经方”,提出“补脾必先开胃,以通为补”以调善脾胃,撰《脾胃学说临证心得》[6]。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家、理论家和教育家万友生创立了“寒温统一热病理论”和“阴火理论”,发展了厥阴病理论,临证思路主要有:统寒温,兼收内外;重体质,着别阴阳;抓主症,单刀直入;着斡旋,全面关顾,治疗首重脾胃,以阳气为本,有方有守。著有《伤寒知要》《寒温统一论》《热病学》《松庐医案》《万友生医论选》《万友生医案选》等[7]。伤寒大家陈瑞春读伤寒论伤寒写伤寒,具有以经方为本,明辨病机,紧扣主证,脏腑定位,知达常变,剖析方规,加减化裁等特色。著有《陈瑞春论伤寒》《伤寒实践论》[8]。而今还有一大批杰出的中医大夫如魏稼、伍炳彩、许鸿照、皮持衡、杨扶国等,或活跃于临床实践,或撰书立著,而这将必定济世于患者,浇灌于后秀,必定促进赣鄱中医文化事业的繁荣。

6 展 望

赣鄱中医文化在汲取传统中医文化的精华的同时,浸润着千年赣文化的滋润与哺育,受着典型的地域环境的影响,和浓郁人文环境的熏陶,人才辈出,并将中医理论探索、临床实践、中药炮制、中药营销、中医教育融为一体,形成了“四医两帮一都”独具特色的赣鄱中医文化格局,可谓“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也好”。然而,和全国其它各地一样,传统中医文化,在不断追求创新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面临中医文化到底应该如何继承与发展的巨大难题。但作为赣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的赣鄱中医文化同样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何去何从,我们相信乘江西圆梦之东风,扬赣鄱中医文化之远帆的历史时期已经到了,若借此之机,收古今赣鄱名医之作以编撰赣鄱中医文化之汇编,访名医之后、习古今验案以承后继有人,收地方药志,普查地方药材以重订江西本草,寻炮制殊法,开名医论坛以强“四医两帮一都”之格局,汇中药种植栽培开发,养生保健旅游为一体,以建设综合性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等等,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付诸实施,相信赣鄱中医文化必将大放异彩,此赣鄱中医文化幸甚,江西幸甚。

[1]黄南南.区域主体意识的觉醒,地域特色文化的复兴[J].江西社会科学,1997(12):58-63.

[2]莫明浩,叶滢.江西区域文化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28(6):554-557.

[3]陈晓强,陈小芒.江西书院文化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5(11):356-359.

[4]杨卓寅.江西杏林大事集要[J].江西中医药,1992, 23(4):14-16.

[5]姚芷龄,唐海杰.姚国美医学讲义合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11-26.

[6]张小萍.学植深厚 融古达今——谈张海峰教授治学经验[J].中医教育,2008,27(4):75-77.

[7]万兰清.万友生学术思想简介[J].江西中医药,2007,38(1):6-17.

[8]陈琼.陈瑞春临床应用经方的经验[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10(2):74-75.

(编辑 张大明)

《中医研究》杂志2016年征订启事

《中医研究》杂志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国家级中医药学术刊物。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2010年起扩版至80页。

本刊设有学术探讨、临床研究、临床报道、临床经验、名师高徒、针灸经络、实验研究、药学研究、文献研究、综述等栏目。《中医研究》杂志为月刊,每月10日出版,热忱欢迎赐稿、订阅。本刊发行量大,影响广泛,开办有中西药物、医院特色介绍等广告业务,热情欢迎垂询。每期定价6.00元,全年共72.00元。可到当地邮局订阅,漏订者可直接与本杂志社联系。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41-1124/R。国外代号:BM1111。邮发代号:36-130。广告许可证号:4100004001176。

地址:郑州市城北路7号 中医研究杂志社,450004。

电话:0371-66322705

电子信箱:zgzyyj@126.com

文章编号:1001-6910(2015)05-0004-03

1001-6910(2015)05-0001-03

R2-05

A

10.3969/j.issn.1001-6910.2015.05.01

刘端勇,副教授 liuduanyong@163.com

2012年度江西中医学院校级课题盱江医学专项(2012ZX2007)

2015-02-20

猜你喜欢
名医江西文化
江西银行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江西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67个
我爱江西奶奶
谁远谁近?
让名医们上线
古代凤毛麟角的女名医
江西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