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宜居南通旅游开发策略探索

2015-01-23 02:52杨海红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24期
关键词:宜居城市宜居南通

□杨海红 高 鹏

宜居是一个相对概念,其核心是适宜居住和工作的场所,这个概念应包括城乡经济繁荣、生态环境整洁、社会稳定有序、文化丰富厚重、景观优美怡人、生活舒适便捷,适宜人们生活、居住、就业;能将经济、人文、自然、环境及社会有机统一的系统工程[1]。

一、生态宜居的研究综述

2005年7月,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中提出“把创建宜居城市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从此宜居城市的建设与研究成为实践与理论领域的热点问题,这从中国期刊网中的论文数量可以看出。2004年以前,我国关于“宜居”文献每年为1 ~3篇,从2004年开始,文献研究大量涌现,见表1。而将宜居城市与旅游相结合,源自于2005年童大焕提出“旅游步行街”是打造宜居城市一种体现的论述。宜居城市应有仁爱、文明等人文环境和遵守规则、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的市民素质和城市行为共识;宜居城市应是居民的精神家园;应是市民和谐相处、彼此尊重、平等相待、文明礼让的地方及有安全感和市民生活工作放心的家园,体现的是舒适性、健康性、方便性与安全性。宜居必须宜闲,应着重处理好高雅与通俗、多元与同一、现代与传统、精英与大众这四对关系[2]。《中国城市旅游发展共识2012》,提出宜居、宜游、休闲化是城市功能演化的新方向。骆高远(2009)认为宜居城市是指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提出“宜居”是“宜游”的前提,“宜游”是“宜居”的提升[3]。蔡萌(2010)提出低碳旅游城市是城市宜居生态发展的高级阶段[4]。宜居视角的旅游理念随着宜居内涵的探究逐步成为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

表1 2004年来关于“宜居”文献研究表

二、江风海韵的宜居南通

南通位于我国黄海西岸和长江北岸的交汇处,江苏省的东南部,南与苏州、上海隔江相望,北依江苏里下河平原,陆域面积8,001 平方千米,人口766.5 万。21世纪以来,南通经济走上快车道,社会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以建设“一流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坚持综合政策、城乡统筹、市县联动,使南通呈现出的是一条经济、环境、文化协调发展的生态宜居状态。

(一)生态经济:绿色的产业升级。生态经济的发展就是把环保、绿色及节约放在首位的经济发展模式,南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把生态全面融入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之中,具体而言,就是发展生态工业、绿色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生态工业方面,建立节能环保产业的“空间、总量、规模、行业、民意”环境准入机制,培育诸如海工、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基地,形成家纺产业的示范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绿色农业方面,优化农业结构,建成规模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等;推广各类休闲观光农业景点,构建现代生态农业体系。现代服务业方面,南通一是大力推进,二是不断优化结构,形成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务服务和文化创意等产业,建立“中国呼叫产业建设示范基地”,提升旅游景区品质,增强产业集聚效应。

(二)生态环境:完善的支撑体系。新世纪以来,南通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面临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发展瓶颈,要迈上“生态文明理念显著增强,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污染排放总量显著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的“新台阶”,建成“强富美高”新南通,关键在于建立起由政府主导,企业与公众积极参与的环境管理新体制、新机制。因此,南通大力推进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收处、饮用水源地保护等环境基础建设。在污水处理方面,过去的五年,南通累计投入100 多亿元用于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污水处理能力每天可达140.8 万吨,实现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各社区进行垃圾分类收集、过旧物品有效回收等举措;南通下属的如皋、启东等4 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并投产,渗透液生化处理每日200 吨装置建成,完成深度膜处理改造,实现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对于居民的饮水问题,南通市将其列为“生命线工程”。

(三)生态文化:全面的宣传普及。在践行绿色产业升级和环境完善同时,南通也持续进行“生态文明与我同行”宣传,通过各类媒体进行环保宣传、普及环保知识、提升环保意识和加强环保教育。建成的南通市环保公园和南通环保博物馆,成为生态文化宣传的阵地。

三、宜居的评价指标阐述

(一)宜居宏观评价指标。是否宜居主要看人的感受,而人的感受来自于与人的活动和人居环境有关的自然背景、区域交通、社会文明及经济发展。因此,从宏观角度,宜居乡村的评价指标表现为区域社会和谐开放、经济增长速度、人均GDP、生态环境良好度、自然资源的富集度、健康安全度、生活休闲舒适度及基层公务人员为老百姓服务热情度等[5],见表2。

表2 宜居要素宏观评价体系表

(二)宜居微观评价指标。对于城市而言,宜居要着眼于宜居社区的构建,宜居社区构建的核心是社区的文化品质。“宜居社区”应该具备安全、方便、舒适和亲情四个要素,而社区安全体现在物业服务及时、外来人员进入登记制度、公共服务提供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业主购物便捷、公共交通方便;社区人员之间相互尊重,有亲情性,互谅互惠,有公共健身休闲设施。总之,社区的基础设施完备、景观环境协调、人文氛围浓郁、公共空间绿化及物业服务及时等是保证以上四要素的关键。对于乡村来说,乡村建筑、道路、公共场所、绿化等应该宜人,村民收入稳定而持续。乡村建筑总体来说能代表该区域文化特色;乡村道路要运用道路、绿化带、建筑、河流、农田等使乡村呈现闭合状态,村内的道路以步行道为主,石板路或者青石路为主调,应减少土路,也不要都出现水泥沥青路;公共场所是指应有休闲游憩中心,有议事中心。节能减排、清水、蓝天、宁静、农村环境整治及绿化成为宜居南通生态环境建设的六大工程。如绿化方面,以“两沿三园”即“沿路、沿水,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和农村家园”建设为主体,全面实行绿化工程。望眼绿、满眼翠成为宜居南通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目标。

四、宜居南通的旅游开发策略

南通的历史街区与古镇、近代工业文明、平原长寿现象、“最美乡村”的建设及佛教研修等可作为南通旅游资源拓展的突破口。

(一)以街区古镇为载体,开展小巷旅游。南通寺街-西南营历史街区,余西、余东、白蒲、栟茶、吕四等历史古镇是南通古老历史的见证。古镇、街区建筑房舍精巧,布局合理,风格各异,体现着苏中平原的民俗风味,成为南通的民居建筑博物馆。街区古镇开发注重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当地名人故居文化等要素。从视觉、味觉、听觉三个渠道进行古镇街区小巷开发,视觉上要外观符合历史旧貌;味觉上要汇聚南通乃至江苏的众多老字号特色小吃;听觉上动静结合、古今展现。要开发精品酒店、青年旅舍等住所,打造融文化、休闲、商业和旅游于一体的宜居旅游目的地。

(二)以工业遗产为契机,突出近代元素。南通唐闸是近代工业文明的腾飞之地,也是张謇以唐闸大生纱厂为基地,创造近代南通辉煌的肇始之地。唐闸古镇在利用近代工业厂房发展文化创意同时,应充分挖掘近代产业工人在工作之余的生活态势,挖掘诸如评话、花鼓戏、口技、皮影戏、小戏及露天电影等内容,将近代工业生活文明充分予以体现。唐闸开发要强化创意体验,将近代产业元素有机呈现在旅游者面前。

(三)以佛寺文化为主调,营发禅修旅游。南通传统旅游资源不突出,创新佛教寺庙旅游资源成为南通旅游资源拓展的“主攻”方向。参与体验式的禅修是南通佛教文化深度开发体现。狼山、军山和剑山与长江,有着以山水相间的优良环境,在这一区域开展禅修旅游,将会为佛教旅游开创新的局面。晨起听涛、上午习礼、午后观禅既能拓展人们休闲度假的模式,也有利于对其精神品质的熏陶。

(四)以长寿资源为依据,拓展异地养老。南通长寿人群的比例远远大于国际标准,可从地域环境、娴雅的生活方式、清淡的饮食模式等方面拓展长寿休闲的新模式。开发以“农家乐”式长寿生活体验为情境的宜居度假旅游区;提供设施先进、技能一流的养老旅游服务,打造国内外知名的康健修养旅游目的地。

(五)以江海元素为依托,升级乡村旅游。将江海文化注入乡村旅游开发之中,赋予乡村灵魂,给宜居乡村增添生命力。乡村宜居要素,就是打造便捷乡村、安全乡村、网络信息全覆盖乡村等;塑造一村一品,开发美食乡村、采摘乡村等。打造具有江海要素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提高农民参与度和一三产业的融入度。

[1]杨海红.宜居乡村与乡村旅游开发策略[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2]吴树波.宜居城市与休闲文化建设[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骆高远. 宜居城市与城市旅游的互动研究[J]. 经济地理,2009,4

[4]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城市:旅游城市转型发展的新标杆[J].旅游论坛,2010,3

[5]杨海红.乡村旅游宜居性的开发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8:882 ~885

猜你喜欢
宜居城市宜居南通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宜春吟
宜居大化
北上广上榜全球宜居城市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Три самых благоустроенных города Китая
--Циндао,Куньмин и Сань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