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理用药谈中药服药护理

2015-01-24 14:52李洛丽
中国民间疗法 2015年3期
关键词:温服方药服药

李洛丽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医院,471000)

中药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说明其作用机制,并指导临床应用的传统药物[1],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应用方面最为常见的即中药汤剂内服,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多数患者服用中药时只注重药物自身的作用而忽视了服药护理,往往收不到预期效果。这就需要护理人员正确运用中医知识为患者进行合理服药指导,以充分发挥药物疗效。

服药时间

1.历史文献: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特性,选择适当的服药时间,是合理用药的要求。古代医家对此也很有讲究。《汤液本草》中提到:“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内经》记载:“以春分之日,日未出时吐之。”《神农本草经》指出:“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服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金元时期刘河间以独圣散涌吐风痰,强调“吐时辰巳午前,宜早不宜夜”。清代叶天士据五脏主时节律确定治疗法则,如早温肾阳,晚补肺气;晨滋肾阴,午健脾阳;晨补肾气,晚滋胃阴。以上强调不同的药物、不同的病证、不同的病位应选择不同的时间服药,而不是百病皆早晚分服[2]。

2.辨时给药:辨时给药是在昼夜周期中,在人体生命节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方药性能、病位所在脏腑的节律特性,选择符合生理节律的服药时间。其意义在于根据生理节律的变化时间服用相应的治疗用药,激发人体生命活动中不同生理机能的高潮与药物的效能协调。同时,利用人体的生理高潮,使药物产生最大作用,从而激发机体抗病能力,提高药物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服药时间的选择宜与日周期中阴阳消长、气机升降节律相应,视人体气血盛衰而调之。如补阳、升散方药,常用的补中益气汤、桂枝汤、催吐药、行气利湿药等,一般应于阳旺气升时服用;如补阴、沉降类方药,常用的当归六黄汤、酸枣仁汤、泻下药等应于阴旺气降时服用。根据这一规律,传统的辨时给药按日周期划分为两个时区,即清晨至午前,阳旺气升时区;午后至子前,阴旺气降时区[3]。另外,根据中药的特性,以滋补肾阳为主的方药,宣清晨和黄昏前服用,清晨乃是阳分正当向上之时,而黄昏时则为少阴肾经气血旺盛之时,故可进一步发挥补肾作用。若更有阴邪盛、阳气虚的证候,还可以在临睡前再服用一次,以协助人体抵挡阴邪[4]。定时发作性的疾病宜发病前服药,如止咳平喘药宜在发病前2h服用;调经药如治疗痛经的药物宜在经前3~7d服用;对于急性病、病情严重者,不必拘泥于规定时间,应随病情斟酌定之;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或健胃消食药宜饭后服用;补益、制酸药及部分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可在饭前服;安神、涩精止遗药、缓下药宜在睡前服用。应注意的是,无论饭前或饭后服药,均应有间隔[3]。另外,有中西药合用的患者,也应告知服药间隔时间,以免影响药效。一般间隔30~60min。

服药温度

1.温服:《伤寒论》方多采用温服。汤剂如桂枝汤,“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麻黄汤“温服八合”;大青龙汤“温服一升”;大承气汤“分温再服”等。即使丸、散亦主张温服,如理中丸“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瓜蒂散“取汁合散,温,顿服之”等[5]。中医认为凉(冷)属阴,阴盛损阳,脾胃之气属阳,患者脾胃之气虚弱时进冷汤,势必更伤阳气,有悖于合理用药原则,对病情转归不利。

2.热服:将煎好的中药趁热服下。解表药必须热服以助药力发汗。寒证用热药应热服,属“寒者热之”。真热假寒用寒药,应热服,属“寒药热服”、“治热以寒,温而行之”之法,以减少患者服药格拒。理气、活血、化瘀、补益药均应热服[3]。

3.凉服:将煎好的中药放凉后服用。热证用寒药应凉服,属“热者寒之”。真寒假热用热药,应凉服,属“热药凉服”、“治寒以热药,凉而行之”之法。一般止血、收敛、清热、解毒、祛暑药均应凉服。服药呕吐者,应先口服少许姜汁或嚼少许陈皮后再凉服,以减轻症状[3]。

服药后护理

1.药后起居:嘱患者稍许休息,以利药物吸收。解表药服药后宜卧床加盖衣被,勿当风。服散寒药注意保暖。

2.病情观察及护理:服药后观察用药反应,必要时做好记录。如服用解表药患者应观察汗出情况,以遍身微微汗出,邪随汗解为宜,及时用干毛巾擦干汗液,汗止后及时更换衣被,避风寒。若汗出不彻,病邪不解,宜继续服药。若汗出过多,易致津伤气耗,引发变证,应立即处理;服涌吐药后要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量和呕吐次数;凡服用泻下、利水渗湿之类方药,应密切观察二便次数、色、质、量及伴随症状,如腹痛的性质、程度等;服排石汤还要注意有无结石排出;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要向患者或家属告知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适,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脉象是观察疾病变化的重要体征,药后脉转平和,表示病邪已祛,正气渐复,疾病向愈。

3.饮食护理: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主张热证患者用寒药治疗的同时,食物应选用寒凉之品。同样,寒证患者使用热药治疗时也应给予温热性食物。因药物和食物都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若食药性味相投则食物能协助或增强药效,反之食物便会降低药效。《伤寒论》注重用食物辅助药物,以增强疗效。如服桂枝汤后啜热粥,取其助药力以外散;服理中汤后饮热粥,取其助药力以内温。四逆散、五苓散、半夏散皆以“白饮和服”,白饮即米汤,功能养胃和中,可以减轻药物对胃肠的刺激[5]。另外,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辛辣生冷之品。催吐药服药期间应暂禁食,待胃肠功能恢复后再给少量流食或易消化食物以养胃气;寒下药适用于里热证,忌同时服用辛辣、滋补药,待燥屎泻下后再给予米汤等养胃之品;服用含人参类方药时应忌食萝卜,避免破坏人参药效;服清热药可鼓励患者食蔬菜水果等生津解渴之品;服消食导滞剂期间饮食勿过饱,如有山楂味酸,忌与碳酸氢钠等碱性药食同服,以免降低疗效;补益类药在饮食调护方面应对证进食,期间忌食萝卜、浓茶、咖啡及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以减缓排泄,促进吸收。

综上分析,合理的中药服药指导具有与组方同等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和治疗效果。正如清代徐灵胎曾指出:“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前提下,正确实施中药服药护理是合理用药的具体体现,能够使药物发挥最大疗效,关乎疾病的转归,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刘革新.中医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0.

[2]李晨光,贾波,沈涛.从十枣汤的服药时间谈择时服药的客观性及重要性[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7):70-71.

[3]刘虹.中医护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70-80.

[4]傅菊初.论中药的合理用药[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7(11):721-722.

[5]华红英.略论伤寒论中的服药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6,21(15):33-34.

猜你喜欢
温服方药服药
中老年人服药切记4不要
饭前服药和空腹服药不是一回事儿
痛风试试薏苡仁桑枝核桃饮
汤药温服不刺激肠胃
喝中药不是越烫越好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服药坏习惯,您能占几条?
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治支气管炎
高血压中医证候特点及方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