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医学的病因观

2015-01-25 02:10罗安明戎志斌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4期
关键词:因缘内因外因

罗安明,戎志斌

(1.新洲区中医医院,武汉 430400;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佛医学的病因观

罗安明1,戎志斌2

(1.新洲区中医医院,武汉 430400;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受道医学本因、内因、外因等三因学说的影响,探讨佛医学的疾病观,佛教将疾病大致分为三类即生理疾病、冤业病和宿业病,其致病原因主要是四大不调和贪瞋痴三毒,并认为后者为本因。癌症既是身病更是业病,目前放化疗、手术和药物并不能让癌症得到根治,修心尤为重要,只有祛除贪嗔痴三毒,转妄成真,业因不起业缘散,癌症不生自尽灭。

佛医学;本因;业因;肿瘤

国学名家熊春锦在《道医学》提出“三因学说”即本因、内因、外因并说:“中外医家在这个本因、内因、外因三因领域,都是单纯讨论研究内因和外因,丢失了对本因的研究,还未见任何医家深入而系统地研究本因。”笔者认为佛医学对疾病的本因研究相当透彻。本文通过对佛医学病因观的探讨,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肿瘤的病因,为肿瘤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佛医学对病因的记述颇多。如《佛说佛医经》中说,人得病有10种因缘:一者久坐不卧,二者食无贷(饮食无度),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淫佚,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呼吸),十者制下风。《摩诃止观》亦指出,造成疾病的原因有6种,即四大不调、饮食不节、坐禅不调、鬼神得便、魔神所扰、恶业所起。《大智度论》中记载,疾病的产生是由外在的因缘或内在的因缘所造成的。南传的《清净道论》也提到引起疾病的8种原因,即风、痰、饮食不调、业、外伤、非人、鬼、魔所致。总结来说,佛教将疾病大致分为三类,即生理疾病、冤业病和宿业病,其致病的原因不外乎下列2种。

1 四大不调

佛教认为一切物质都是四大所生,人的身体也是由四大组成。“四大”指地、水、火、风4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地、水、火、风都能保持各自的性状,不相紊乱。四大各有不同的性能和业用,地大以坚为性,其业用能受持万物;水大以湿为性,其业用能使物体摄聚不散;火大以热为性,其业用能使物成长。四大又分内、外两类。人和动物体的四大称为内四大,人和动物体外的物质世界称外四大。佛教医学把地、水、火、风与空合称“五大”,“空”是佛教义理中讲的真如实性的最高境界,认为缘起性空,因此佛教把“空”也视为“大”。并用“五大归纳法[1]”来系统说明人与人体各部组织及周围环境的相互联系,五大对应五脏(空→肝、风→肺、火→心、水→肾、地→脾)、五体、五官、五神、五季、五方、五味、五色、五音等。

佛教医学认为,人体健康说明人体四大调和,人体发生种种疾病则是内四大和外四大不调和造成的。《大乘悲分陀利经》云:“诸根四大,代谢增损,全身得病……四大调和,众病皆愈。”《小止观》说,人身四大各能生一百零一病,合生四百四种,即一切身病的总称。其中,地大病相为身体沉重、坚结疼痛;水大病相为饮食不消、腹痛下痢;火大则会全身发热,大小便不通;风大会引起肺闷、气急呕吐。《佛说佛医经》云:“人身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从四病,起四百四病”;“一大增损则百一病生,四大增损,则四百四病生也”。因此,人体生理功能协调与否和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四大增损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大不调导致的多为生理疾病,其起因则是食饮不节、起居无常。《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云:“凡四大之身生病,悉由多食所起,或由劳力而发。”劳力和食伤均能引起四大不调,其根本在于脾虚,按中医理论,饮食劳倦则伤脾(《难经·四十九难》)。《素问·本病论》亦曰:“人饮食劳倦即伤脾。”而癌症是以脾虚为本[2],故四大不调亦可导致癌症的产生。

2 贪嗔痴毒

四大不调固然是致病的因素,贪、瞋、痴三毒(即不空)更是引发各种疾病的业因,也就是道医学所说的本因。《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云:“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亦云:“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意思是我现在所有的病,都是由于过去的妄想所造成的。众生因为执着了我相,所以才产生烦恼和疾病。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来自我们内心攀缘外境所产生的妄念。归根究底来说,一切疾病都是由于我们过去的妄念所造成的。因为有贪爱、瞋恨和愚痴的妄念,所以在身体、语言和意念上造作了许多疾病的业因。这种业因具有很大的潜在势力,遇到了适当的助缘,就会开花结果而生出病来。由于过去曾造作了会导致疾病的“业因”,所以遇到那些“缘”才生出疾病的果报,即因缘果报。

因缘果报又称因果律、缘起论,就是说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其经典定义如《杂阿含经·卷第十》所说:“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这4句话就是表示相待依存的因果关系。按照因果律,癌症当然算是果,但中医学认为的内因、外因并不等于佛医上的因,如果属于此因必定结此果。以肝癌为例,中医认为感受邪毒、肝气抑郁、饮食损伤是肝癌的主要病因[3],实际上,感受邪毒、肝气抑郁、饮食损伤这3种病因的存在,不一定发生癌症,也可能是其他的疾病;即使发生癌症,也不一定非是肝癌不可,也可能胃癌、肠癌、乳癌、肺癌等,因此它们之间并不存在真正佛教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内因与外因确切地讲,属于因果律中的“缘”。

癌症本因是无明妄心。心有真妄之分。真心蒙蔽起来了就是妄心,就生起贪嗔痴,就不空,这好比一面光明的镜子蒙上了尘垢,盖没了镜体固有的光明,即为无明。妄心清净了、空下来,就恢复了真心,如同镜面虽蒙尘垢,而其原具的光明并没有损减,一旦揩去尘垢,光明依然可以显现,也就是明心见性。无明与本性和合起来,相续相牵,熏习不已,便成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又称为藏识,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言语造作,都会形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因此,阿赖耶识也是轮回的主体和解脱的依据。正因为有阿赖耶识,人类才有包括癌症在内的“八苦”。因妄心故,生出贪嗔痴三毒,便在阿赖耶识落下恶业的种子,一旦种子成熟,适逢增上缘,癌症便变现出来。

麦尔·格里夫斯(Mel Greaves)说癌症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涉及到非常古老的进化遗产,也牵涉到近期的进化,这个事实意味着没有简单的答案[4]。人进化与遗传过程中必须携带很多的基因信息,这些信息储藏在阿赖耶识,像云盘一样(注:云盘是互联网存储工具,具有安全稳定、海量存储的特点)不易损毁,而人去世了,大脑像移动硬盘摔坏了一样失去记忆,但储藏在云盘的东西并没有消失。难怪藏医经典《四部医典》能如此形象而准确地描述人胎儿发育过程中出现“鱼期、龟期、猪期”的顺序,恰与脊椎动物鱼纲、爬行纲、哺乳纲到人类的整个进化过程一致。

贪嗔痴三毒落在阿赖耶识,逢缘便产生业病,包括冤业病和宿业病等两类疾病。业病乃属世间医药难以治愈之病。如《灌顶经·卷十二》中说:“其世间人痿黄之病,困笃著床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拷楚万端,此病人者或其前世造作恶业罪过所招、殃咎所引,故使然也。”《大智度论·卷五九》也说:“诸病中癞病(麻风病)最重,宿命罪因缘故难治。”癌症之难治比癞病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属业病,其病因不在中医学范畴之内。

3 结语

四大不调和贪嗔痴三毒是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疾病的缘起。在一般情况下,四大不调引起的疾病都是可以治愈的,都不会酿成大灾大难,虽然有些是因一些小因果造成的,但也不会有大碍。而在严重的四大不调的情况下也可危及生命,但这种现象的背后,定会是贪嗔痴三毒牵引宿业起支配作用。

癌症是身病更是业病,修心尤为重要。《摩诃止观·卷八》曰:“诸病无非心作,心有忧愁思虑,邪气得入。”《紫柏老人集》云:“天力、地力、佛力、法力、僧力,皆外力也,惟自心之力,乃内力。外力是助,内力是正。如正力不猛,助力虽多,终不能化凶为吉。”通常的治癌手段(如手术、放化疗等)企图调和四大,有时候也奏效,但更多的时候是无济于事,因为业力无法用这些手段对抗。只有祛除贪嗔痴三毒,转妄成真,业因不起业缘散,癌症不生自尽灭。上海何裕民教授提出“癌由心生,从心治癌”之理,与此甚是契合。

[1]史旺成.佛教哲学与佛教医学[J].五台山研究,1991,2:17-21.

[2]罗安明,戎志斌.肿瘤以脾虚为本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2):164.

[3]刘亚娴.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18.

[4]麦尔·格里夫斯.癌症:进化的遗产[M].闻朝君,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12:3.

R228

A

1006-3250(2015)04-0420-02

2015-01-05

罗安明(1970-),男,湖北武汉人,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中西医结合肿瘤和恶性血液病理论与临床研究。

猜你喜欢
因缘内因外因
诗家与僧家的因缘——唐诗中佛寺上人房(院)书写
“三个女人一台戏”之《啼笑因缘》
Uneker torolkitu xani tuuji《因缘品》中的密教元素
书面表达中从内因角度分析的写作方法
浅析如何使普通高中学困生爱上英语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析
浅析影响银行业发展前景的因素
侵华日军失败内因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