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象思维”谈药说方

2015-01-25 02:10史业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4期
关键词:方剂学人参功效

史业骞,初 杰

(1.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032;2.沈阳市中医院,沈阳 110004)

从“象思维”谈药说方

史业骞1,2,初 杰1△

(1.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032;2.沈阳市中医院,沈阳 110004)

象思维是中医药学最主要的思维方法之一,对中药功效及方剂学治法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论述象思维对中药功效及方剂学治法方面的影响,为后世医家在诊治疾病时选方用药提供指导,开拓思路。

象思维;中药学;方剂学;功效;治法

“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贯穿于中医学中,也决定了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离不开象思维。可以说象思维不仅构建着中医基础理论,而且对中医临床实践亦有重要作用。象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对中药功效及方剂学治法方面亦有着深远影响。

1 象思维在认识中药功效方面的应用

中药学对象思维的应用较为广泛,“物从其类、同形相趋、同气相求”的用药方法,被古人称之为“药类法象理论模式”。张志聪称其为“用药法象”,这里的“象”即某药之所以有某种功能的根据[1]。通过运用象思维更易理解药物的功效与临床应用,更易直观了解及掌握每味药物的药性、功效、应用等。现从药物的外在形态、颜色、生长环境、自身生理特性等几个方面论述象思维对中药功效方面的影响。

1.1 药物外在形态与其功效的联系

在临床治疗中运用象思维能发现很多药物的外在形态与其功效的相关性。

《本草备要》有云:“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之品,如菊花、苏叶等,种子、果实、贝壳、矿物等质重的药物大多为沉降之品,如苏子、枳实、珍珠母等。百合形似肺脏,故可用之治疗肺系疾病,具有滋阴养肺的作用。莲子因其形似人体的心脏,《本草纲目》中记载莲子可以“交心肾,厚肠胃,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因其有益肾养心之功,对失眠、心悸等心系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藤本类植物多具有喜攀爬的生长特点,同时此类植物具有超强的生长和抗阻能力,如青风藤、忍冬藤、海风藤等因其形似人体的经络关节,故均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临证中发现,这类药物也确有祛风湿、通关节、止痹痛的功效,对风湿类及关节疼痛类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1.2 药物颜色与其功效的联系

《黄帝内经》记载五行与五色的关系:“东方木,在色为苍;南方火,在色为赤;中央土,在色为黄;西方金,在色为白,北方水,在色黑。”可见,象思维亦影响着五行归类,即木属青色,因其为木叶萌芽之色;火属赤色,为篝火燃烧之色;土属黄色,为地气勃发之色;金属白色,为金属光泽之色;水属黑色,为深渊无垠之色。色青者,酸味入肝;色赤者,苦味入心;色黄者,甘味入脾;色白者,辛味入肺;色黑者,咸味入肾。

根据《黄帝内经》记载的五行与五色、五味、五脏的关系,丹参味苦色赤入心经以安神宁心;白术色黄味甘入脾经以健脾益气;石膏色白味辛入肺经以清肺实热;生地色黑入肾经以滋养肾阴;干姜色偏白、偏于入肺有温肺化饮之功;生姜色偏黄、偏于入胃、有温中止呕之功;檀香根据颜色的不同所治疗疾病的偏重部位亦不同。《本草纲目》记载:“白檀辛温,气分之药也,故能理卫气而调脾肺,利胸膈;紫檀(又名赤檀)咸寒,血分之药也,故能和营气而消肿毒,治金疮。”

1.3 药物生长环境与其功效的联系

药物的生长环境与其功效有很大的相关性,可以说药物的生长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药物的药性。《本草纲目》记载:“天地赋形,不离阴阳,形色自然,皆有法象。”《本草思辨录》记载:“石膏体质最重,光明润泽,乃随击即解,纷纷星散,而丝丝纵列,无一缕横陈。至其气味辛甘,亦兼具解肌之长;质重而大寒,则不足于发汗。”根据其质地像人体的肌肉且性寒,故有解肌透热之功。附子移苗的时间是冬至,采挖的时间是6月下旬至8月上旬,故在整个附子的生长过程中都是阳气积累的过程,夏至的时候阳气最旺,故附子性辛、甘、大热,可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荷叶、泽泻是生于水湿沼泽地的药物,具有利水化湿的作用。同一种药物,由于季节不同其功效也是不同的,徐大椿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记载夏枯草:“凡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惟此草自夏而枯。盖其性秉纯阴,得少阳之气勃然兴发,一交盛阳,阴气将尽,即成熟枯槁。故凡盛阳留结之病,用此为治,亦即枯灭。”故夏枯草性辛、苦、寒,有清热泻火、散结消肿等功效。半夏得至阳之气而生,半夏时节才开始生长,夏秋两季茎叶茂盛时采挖,性辛、温。施金墨药对中有夏枯草与半夏的经典配伍,用以治疗阴阳失调的失眠,意在调摄阴阳,引阳入阴。

1.4 药物本身生理特性与其功效的联系

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无论是动物药还是植物药都有其本身的生理特性,将它们运用在相似症状的疾病中,往往收效显著。天麻之苗又名“定风草”,不随风摆动,推演为平肝息风之品,具有息风止痉、祛风通络之功。《本草汇言》记载天麻“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癫痫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鸡内金是家鸡的沙囊内壁,观察发现鸡在啄食时会夹杂啄一些沙食以助消化,故联想到鸡内金可治疗食积亦或结石,临床实践证明其消食化积作用较强并可健胃,同时又有化坚消石之功。《滇南本草》记载鸡内金可“宽中健脾,消食磨胃”。半夏厚朴汤中以苏梗代替苏叶,亦因苏梗管状,其形似食管,取通顺之意。在临床实践中,要善于运用象思维开拓思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2 象思维对方剂学治法的影响

治法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通过累积方药运用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丰富、完善而逐步总结出的运用于临床用药的一种理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古人通过自然界之事物取象比类中医学治法,除常用的汗、和、下、消等“治疗八法”,亦逐渐形成如脏腑辨证论治可用“滋水涵木”的脏腑治法体系、六经辨证论治可用“和解少阳”的六经治法体系等,后世医家在实践中运用象思维相继创立了“增水行舟”法、“提壶揭盖”法等治法。可见,象思维这种古老而又充满想象的思维正在不断地完善着方剂学的治法。

2.1 “增水行舟”法

《温病条辨》首提“增水行舟”法,此法为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所创立,本法主要用于治疗因“津液不足,无水舟停”的“津亏便秘”之证及“热结液干”的“阳明温病便不通”之证,选以玄参、麦冬、细生地3味药重剂合方,取名“增液汤”。可以说“增液汤”是“增水行舟”法的经典代表方,正可谓“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指出:“阳明温病,大便不通,若属津液枯竭,水不足以行舟而燥结不下者,可间服增液汤以增其津液;若再不下,是燥结太甚,宜予增液承气汤缓缓服之。”此法所讲,亦如要使搁浅的船舶正常行驶,一定要使水位上升,如果河流之中的水量过少或者水位较浅则不能正常行驶,只有水量充足或者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才可使船行驶顺畅。本法对于阳明温病、津亏便秘等证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通过滋阴增液而通便的方法,使肠液增多,大便自然通畅,利于排泄,后世医家亦对此法有所发挥,可谓仁智互见。现代运用本法可治疗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干燥综合征、糖尿病、慢性咽炎等诸多病机相符之证,疗效显著。

2.2 “提壶揭盖”法

“提壶揭盖”法原意指如果想使水从已满的茶壶里倒出来,就应该在壶盖上凿个小孔或直接把壶盖揭开,水才能顺利流出。通过“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丹溪心法》中首次提到“提壶揭盖”法:“一男子病小便不通,医治以利药,益甚。翁诊之,右寸颇弦滑,丹溪曰:‘此积痰病也,积痰在肺。肺为上焦,而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譬如滴水之器,必上窍通,而后下窍之水出焉。’乃以法大吐之,吐已,病如失。”朱丹溪通过吐法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病愈。后世将此理论得以发展,清·程国彭《医学心悟·第三卷·大便不通》提到:“吾尝治老人虚闭,数至圊而不能便者,用四物汤及滋润药加升麻,屡试屡验,此亦救急之良法也。”当代中医家赵绍琴通过创立“开宣肺气”的方法治疗水液代谢疾病:一病人尿闭多日,经多方治疗无效,故请赵绍琴为其治疗,选用苏叶10 g、杏仁10 g、枇杷叶10 g水煎服,病人药后即小便通利,药证相合,可谓药到病除。“提壶揭盖”法不仅可治小便不利,亦可治疗大便不通。对于便秘之气秘证可用六磨汤治疗,以顺气导滞,通利大便。需要指出的是,其他诸如发汗、探吐、搐鼻等治疗上焦闭壅之气的方法亦可归为此法,通过这种方法可治疗诸如癃闭、便秘、痢疾、水肿等下焦不通之证,药证相符,效如桴鼓。

2.3 “围师必阙”法

《孙子兵法》中首提“围师必阙”法,是指在战斗的过程中不宜对敌人实行全面包围,而故意留下一条活路,使敌人有不战求生的想法,最后在缺口处将敌人一举歼灭。这就如同中医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务必给邪以出路。否则邪无出路,必扰气机,治病留邪。《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了“开鬼门,洁净腑”的治疗思想也正合此意。中医学的“汗、吐、下”三法也是“围师必阙”法的重要体现,提倡的治疗方法是给邪以出路。如在治疗感冒初起的过程中,应避免早用补法,以免“闭门留寇”,并根据外感表证伴随证的不同而采用适当的发汗方法,使邪有出路。如外感表证兼有阴血不足者,可用滋阴或养血法与发汗法配合治疗。对于一些停积在咽喉部、胸膈部或胃脘部的痰涎、宿食、毒物等,应该运用吐法,可选用瓜蒂、藜芦、食盐等药物治疗,使这些实邪从口排出。对于胃肠实热证、胃肠积滞证、燥屎内结证、虫积证等正气未虚之实证者,可使用下法以通利之。方剂学中有很多经典的古方可以体现这一治法,如麻黄汤、瓜蒂散、大承气汤等。

2.4 “釜底抽薪”法

《上何进书》中提到“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原意指锅下柴多火旺,锅内物体已沸腾,与其将锅里汤汁扬高去止锅内之沸腾,不如抽去锅下柴薪来得彻底,现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医学有“通腑泄热法”与此语如出一辙,通过用苦寒之药如大黄、芒硝等品通便,以达到泄脏腑实热的作用。如大承气汤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及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等,虽然这些症状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但其病机却相同,都是里热结实之证,法当峻下热结、急下存阴、釜底抽薪。需要指出的是,此法既可泄热又可护阴,但要注意中病即止,以免损耗人体正气。可见,中医学在治疗火热上炎证时,根据“炉火正旺,抽掉炉底柴薪则火势自减”的启示,采用寒凉攻下治法,使上部火热之象顿消,顾护阴液,热邪自除。

3 典型验案

案1:黄某,苦不寐,延医数人,百药不治。后用百合3 g、紫苏9 g二药煎服,3剂而安。问曰:此不治不寐而见效,出于何本?余曰:我常种百合花,见其朝开暮合。又种紫苏,见其叶朝仰而暮垂,取其意而用之,不意其得效之速也[2]。

按语:此为近代名医范文甫之病案,方中紫苏有发汗解表、行气宽中之功,百合入心、肺二经,有清心安神之功。范文甫灵活运用象思维,百合与紫苏合用使阴阳相交、阳入于阴,能安神定魄。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包含着直觉思维的象思维方式是需要长期临床实践积累所形成,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应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和临床经验,同时亦需要具备中医特有的“悟”性,本案例所体现的思维方式值得探讨学习。

4 结语与展望

象思维作为人们认识事物和把握事物的一种方式,具有很重要的认识论价值。象思维对中药功效及方剂学治法的影响深远且意义重大。其影响深远是指无论是中药功效还是方剂学治法的产生都离不开象思维的贯穿;其意义重大是指,无论是中药功效还是方剂学治法的发展和丰富都需要运用象思维。象思维作为一种认识论,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功能,由于象思维的过程中没有逻辑思维条条框框的约束,可以拓展象的关系网络的深度和广度,使人们的思路更加开阔,可以充分挖掘事物之间的联系,使想象力极大发挥[3]。如人参因其形似人体,据象思维更容易理解其有“大补元气”之功,为后世大补元气之要药。《本草汇言》记载人参为“补气养血,助精养神之药也”。中医所提及人参有补养气血、助精养神等功效,与现代医学所说的抗衰老是相对应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人参中的人参皂苷确有抗衰老的作用,人参抗衰老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人参皂苷及酚酸化合物,且不同的人参皂苷抗衰老程度不一样。如酚酸化合物中含有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物质,可与人参皂苷共同提高抗衰老的功能。人参的活性成分除了上述提到的人参皂苷和酚酸化合物外,还有人参多糖、挥发油、氨基酸、微量元素等,人参的现代药理作用有抗休克、降血糖、抗炎、抗肿瘤等,其药理活性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见,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既佐证了中药学中人参的固有功效,又通过现代研究手段发现人参亦有治疗多种疾病的功效,说明象思维在发现中药功效方面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启发我们在临证治法中要善于运用象思维,做到知常达变、触类旁通,推动中药功效及方剂学治法的前进和发展。

[1]邢玉瑞.中医思维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63.

[2]浙江省中医研究所,浙江省宁波市中医学会.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甫专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131.

[3]邢玉瑞.中医思维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4-65.

R222.15

A

1006-3250(2015)04-0451-03

2014-11-19

史业骞(1984-),女,辽宁沈阳人,主治医师,医学博士,从事中医方剂学的研究。

△通讯作者:初 杰,男,教授,Tel:024-31207138,E-mail: chujie8@hotmail.com。

猜你喜欢
方剂学人参功效
红景天的神奇功效及作用
被扔掉的葱须大有功效
清爽可口的“水中人参”
人参娃娃
如何让你的化妆品发挥更大的功效
多元化评价考核对高职基础课程《方剂学》教学的影响
吃人参不如睡五更
论民国时期中医方剂学教材的成绩及问题
同角三角函数的神奇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