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结核性胸膜炎合并积液治疗的临床体会

2015-01-25 06:10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4期
关键词:胸膜炎结核性胸腔

徐 妍 杨 洋 孟 丹

(沈阳市胸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急性结核性胸膜炎合并积液治疗的临床体会

徐 妍 杨 洋 孟 丹

(沈阳市胸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

目的观察并探究急性结核性胸膜炎合并积液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66例急性结核性胸膜炎合并积液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3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胸腔穿刺抽液治疗,实验组患者则采取深静脉导管留置胸腔引流的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的胸水消退时间、引出(抽出)胸液量、积液包裹率、不良反应率等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并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胸水消退时间明显减少,引出(抽出)的胸液量则明显增多,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实验组的积液包裹率,胸膜增厚,及气胸、感染等不良反应率分别为6.1%、9.1%、3.0%,显著低于对照组(24.2%、39.4%、18.2%),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深静脉导管留置胸腔引流的方法对急性结核性胸膜炎合并积液患者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充分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患者生存质量的提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急性结核性胸膜炎;积液;临床治疗体会

在临床中,结核性胸膜炎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渗出性胸膜炎、结核性脓胸及干性胸膜炎。结核性胸膜炎的主要发病原因为结核杆菌及其代谢产物侵袭胸膜腔,并且机体处于超敏状态下,此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胸腔积液导致的局部症状以及全身结核中毒症状,极易导致患者胸膜粘连及增厚现象的发生[1]。此外,在胸腔积液的不断刺激下,患者极易发生放射性干咳,积液较少时会出现胸闷、气促等症状,量较多时还会对心肺及纵隔产生压迫,情况严重时会出现呼吸困难现象,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意义重大[2]。基于此,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66例急性结核性胸膜炎合并积液患者为研究对象,就其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展开深入探讨,以期为将来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66例急性结核性胸膜炎合并积液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33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32~73岁,平均年龄(60.8±2.6)岁;实验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31~70岁,平均年龄(59.6±2.1)岁。所有患者均接受胸水检查、胸部CT检查以及PPD试验等,排除化脓性、免疫性、恶性,以及低蛋白血症或心肺功能不全而导致的漏出液。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经B超检查显示,所有患者的胸腔积液在50~150 mL。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胸腔穿刺抽液治疗,1周施行2~3次,首次抽取的积液量不可超过600 mL,第2次需控制在1000 mL的范围内,参考胸腔积液量每次则需控制在1000 mL以内。在抽液前需采用B超进行定位,对患者积液量的变化情况及有无出现包裹性积液进行充分了解。

实验组患者则采取深静脉导管留置胸腔引流的治疗方法,具体操作为:在B超的引导定位下进行穿刺置管,并帮助患者采取坐位或半卧体位,完成常规消毒后,给予局部浸润麻醉,并将套管针沿着麻醉点向皮下垂直刺入,深度控制在1.8~5.3 cm,并与B超检查结果相结合,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回抽胸液,顺着针芯将导丝导入后,退出套管针,再将深静脉导管顺着导丝置入患者体内,并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在皮内植入长度为8~14 cm,退出导丝后,回抽注射液出现胸液,即可连接具有防回流及调控引流装置作用的引流袋。可用无菌敷料对导管进行固定,并采用长胶布进行加固,手术结束后还需严密观察引流管通畅情况及引流量。停止注射器抽液操作,并在患者机体允许的条件下,间断或持续小流量对胸腔积液进行引流,通常首次操作量需小于1200 mL,第2天则根据积液量进行合理调整,通常不可超过1500 mL,如果每天的引流量没有达到800 mL,不需控制引流量,可进行持续放开引流;如果引流量低于80 mL,且施行B超复查后,未见积液,或患者积液不超过2 cm,则可考虑拔除管道。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胸水消退时间、引出(抽出)的胸液量、积液包裹率、胸膜增厚以及气胸与感染等不良反应率进行统计并观察[3]。

1.4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所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涉及到的计量数据均采用平均数(±)和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组间单因素方差表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过治疗,实验组患者的胸水消退时间为(7.1±1.2)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3.8±2.3)d;实验组引出的胸液量为(2106.8± 215.2)mL,显著多于对照组的(1475.8±210.3)mL,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实验组的积液包裹率为6.1%,胸膜增厚9.1%,气胸、感染等不良反应率则为3.0%,对照组分别为24.2%、39.4%、18.2%,两组相比,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临床治疗急性结核性胸膜炎合并积液患者时,通常采用早期胸腔闭式引流及大量抽吸胸腔积液的方法,以达到辅助治疗的作用,进而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在采用常规胸腔积液抽液的治疗方法时,首次的抽液量应控制在600 mL以内,而后不可超出1000 mL,如果抽吸过快的话,极易导致急性循环衰竭、休克等症状的出现,不但加重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4]。在此种情况下,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医疗卫生水平发展迅速,这也促进了深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方法在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合并积液中的广泛应用,此种治疗方法具有管腔小、流速慢、可控制引流速度,有效防范纵隔摆动及复张性肺水肿的发生等优点。根据患者的实际耐受情况,可合理调控引流速度及引流量,施行持续或间断的小剂量引流。相比于常规的治疗方案,深静脉置管操作简单,对患者造成的局部损伤小,且导管可到达胸腔发的最低处,不会限制患者的体位,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且仅需穿刺一次即可,治疗时间短,造成的创伤小,可充分避免因多次穿刺导致的胸膜损伤及出血现象等,大大降低患者发生医源性感染的概率。本研究以66例急性结核性胸膜炎合并积液患者为研究对象,实验结果显示,接受深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的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接受常规胸腔穿刺抽液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这一结果与相关研究报道相吻合[5]。

综上所述,采用深静脉导管留置胸腔引流的方法对急性结核性胸膜炎合并积液患者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充分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患者生存质量的提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张洁,洪苑.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在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2011,6(11):1816-1817.

[2]卢广余,陈东科,胡云建,等.急性结核性胸膜炎合并积液治疗临床体会[J].中国医学工程,2014,22(10):71-72.

[3]洪欣,吴妍,王荔枝.结核性胸膜炎的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乡村医师杂志,2011,13(6):19-20.

[4]黄祥永,黄洁锋.立复欣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合并胸腔积液76例临床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6(3):375-376.

[5]郭秋野,李艳 ,杨云娇,等.一次性引充管胸腔闭式引流与常规胸腔穿刺放液治疗结核胸腔积液121例临床比较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3):478-479.

R521.7

B

1671-8194(2015)04-0084-02

猜你喜欢
胸膜炎结核性胸腔
胸腔巨大孤立性纤维瘤伴多发转移1例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更正
结核性胸膜炎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意义探析
化疗联合恩度胸腔灌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
超声引导下胸膜活检诊断结核性胸膜炎影响因素分析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
误诊为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淋巴瘤2例分析
和解化络饮治疗结核性胸膜炎所致胸腔积液87例
恶性胸腔积液胸腔置管闭式引流并腔内化疗术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