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例儿童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2015-01-25 06:10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4期
关键词:心脑心肌炎病毒性

曲 红

(辽宁大连庄河市中心医院住院部儿科,辽宁 庄河 116400)

54例儿童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曲 红

(辽宁大连庄河市中心医院住院部儿科,辽宁 庄河 116400)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对54例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共有50例获得成功救治,成功率为92.6%,其余4例均在急性期死亡,其中有2例死于急性肺水肿,另外2例分别死于心脑综合征或呼吸窘迫综合征。结论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较严重的心律失常以及心源性休克等,同时合并急性肺水肿与呼吸窘迫综合征、心脑综合征以及多脏器功能损害的情况也比较普遍;及时给予大剂量的激素、IFN以及黄芪等药物,这对快速缓和病情、缩短整体治疗疗程以及改善预后效果均非常有益。

重症毒性心肌炎;儿童;临床特点;治疗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为儿科临床的多发常见疾病,可由多种病毒感染所致,轻度患儿通常并无明显临床症状,而重症患儿不仅常起病较急,病情进展迅速并伴随有多种并发症,同时其临床表现更具有较大复杂性,继而导致误诊并延误治疗,最终造成非常恶性的后果[1]。本文笔者对近5年来收治的54例重症VM的病历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旨在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09年5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54例重症VM患儿作为本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2000年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修订草案)标准[2]。其中包括男31例,女23例;年龄0.5~14岁,平均(3.7±0.6)岁;排除标准:中毒性与风湿性心肌炎患儿、因代谢疾病或结缔组织疾病所致心肌损伤患儿、原发性心肌病患儿,以因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B受体功能亢进或某些药物所致心脏病患儿。

1.2 临床特点

1.2.1 临床表现:本组所有患者均表现有不规则或弛张性发热,体温38~39.7 ℃;安静时心动过速25例,心动过缓6例,肺部干湿啰音15例,腹部移动性浊音1例,闻及奔马律18例,叩诊心脏扩大8例,听诊等一心音减弱31例,肝脾肿大5例;有18例(33.3%)患儿在发热4~7 d内表现有惊厥症状,不同程度抽搐并意识丧失,婴儿多表现为双眼凝视,经心电图检查证实其中的9例为Ⅲ°房室传导阻滞合并心脑综合征;有25例(46.3%)患儿在发热后突然性表现有呼吸困难、喘憋、躁动以及皮肤发绀等急性左心衰竭症状;有11例(20.4%)相对年长患儿在发热7 d后分别表现有腹痛、持续性胸痛以及肌痛等症状,其中的胸痛患者有出现Q波异常,有酷似心肌梗死征象,其中有1例胸痛患者还伴随出现了心源性休克;其他方面,多数患者表现有乏力、萎糜、多汗、面色苍白以及四肢发凉等症状,婴儿患儿还常伴有拒食、哭闹以及口周发绀等表现,此外,16例(29.6%)并发急性肺水肿,分别有4例(7.4%)并发心包积液或呼吸窘迫综合征,另有2例并发胸腔积液,1例并发腹水;12导联心电图记录显示:32例(59.3%)出现ST-T改变,表现为以R波为主的导联2个或2个以上有ST-T改变,持续时间均在4 d以上,并在期间均表现有不同程度动态变化,6例(11.1%)出现Q波异常,5例(9.3%)发生频发性室性早搏伴短阵性室速,2例(3.7%)发生频发性房性早搏伴阵发性房颤。

1.2.2 实验室检查:①血清心肌酶检查:本组所有患儿自入院后1~2 d内开始均接受1次/天心肌酶检查,连续检查7~10 d,结果显示,所有患者肌酸磷酸激酶(CPK)、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均在1周内表现出持续增高,酶峰未有变化;②心肌肌钙蛋白检查:共对18例患儿进行了CTnI、CTnT水平检查,其中有17例(94.4%)患者均显示为增高;③病毒IgM测定:共对44例患儿进行了柯萨奇病毒抗体的测定,其中有21例(47.7%)显示为IgM增高。

1.3 治疗方法:首先尽量确保患者卧床休息,同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其他还包括心肌保护、抢救心源性休克、控制心力衰竭以及纠正严重心律失常等综合治疗。治疗用药方面,所有患者均采用了维生素C、维生素B6以及能量合剂等,其中,49例患儿在早期接受足量激素治疗,激素给药时间为3~5 d,45例患儿接受了抗生素药物治疗,对41例患儿应用了黄芪注射液,对13例患儿应用了复方丹参注射液。

2 结 果

本组54例患儿共有50例获得成功救治,成功率为92.6%,其余4例均在急性期死亡,其中有2例死于急性肺水肿,另外2例分别死于心脑综合征或呼吸窘迫综合征。

3 讨 论

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3],儿童VM的发病率在近年来有表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同时部分患儿其病情可能会迁延难愈,临床尚缺少非常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就本组患儿的临床特点来看,总体上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较严重的心律失常以及心源性休克等,同时合并急性肺水肿与呼吸窘迫综合征、心脑综合征以及多脏器功能损害的情况也比较普遍,故给予此类疾病患儿以及时妥善的救治处理就显得非常重要,否则极有可能威胁到患儿生命。

关于VM的发病机制,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定论,大多数学者认为与病毒损伤及其相关的免疫性反应具有密切关联。鉴于此,心肌炎的治疗除了积极预防并发症与营养心肌外,还必须尽早给予妥善的激素治疗与抗病毒治疗,尤其在用药方面干扰素(IFN)的使用可大大提升抢救成功率。本次共收入儿童VM病例54例,仅死亡4例,救治成功率达到92.6%,这充分说明了综合治疗方案的重要性,而IFN以及其他相关药物的灵活应用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就IFN而言,相关药理学研究证实,其药理作用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4]:其一,它可与细胞膜结合并向细胞内产生释放一种抗病毒蛋白(AVP),继而对病毒mRNA的信息传递产生抑制作用,最终达到阻断病毒复制与增殖的目的;其二,在大量应用IFN的情况下可对抗心肌体的生成具有抑制效果,继而可增加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其三,IFN中的其中一个类别α-IFN还具有较好的抗病毒作用,对心肌细胞的炎性反应有一定阻止与促进恢复的作用。再以本次所应用到的黄芪注射液为例,当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的主要成分在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脏功能、增加抗缺氧能力、防止脂质过氧化等方面具有非常满意的效果,同时动物试验结果表明,在对感染柯萨奇B2病毒的小鼠应用黄芪注射液后,其心肌可获得保护。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于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尤其是重症患儿而言,在对其给予抗氧化剂以及能量合剂的同时,同时应及时给予大剂量的激素、IFN以及黄芪等药物,这对快速缓和病情、缩短整体治疗疗程以及改善预后效果均非常有益。

[1]冯润川,李莎.儿童重症病毒性心肌炎42例临床特征及诊治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09,38(9):100-103.

[2]郑改平.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探析[J].吉林医学,2013, 34(2):314.

[3]杜春蕴.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特征及规范治疗体会[J].中国伤残医李,2014,22(8):159-160.

[4]李东明.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09,6(32):78-79.

R725

B

1671-8194(2015)04-0088-02

猜你喜欢
心脑心肌炎病毒性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心肌炎患者减少食盐摄入
心肌炎患者减少食盐摄入
心脑苏颗粒(无糖型)中4种成分在大鼠血浆中的药动学行为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及治疗效果观察
一测多评法测定心脑健胶囊(片)中6种儿茶素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急性爆发性心肌炎的临床观察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分析
心脑同病急重症从风瘀论治
睡踏实能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