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建设需要地质工作先行——聚焦2015年全国地质灾害与防治战略学术论坛

2015-01-25 15:09秦锦丽范宏喜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兰州市兰州滑坡

秦锦丽,范宏喜

(1.甘肃地质矿产报社,甘肃兰州 730000;2.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 100081)

兰州不幸,是全国受地质灾害威胁最为严重的省会城市之一。

兰州有幸,被全国地质灾害防治专业部门、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广泛关注。

4月26日~27日,随着全国2015年地质灾害与防治战略学术论坛的举办,5名两院院士及200多名专家学者会聚金城,看兰州、议兰州、帮兰州。而这样全国性的高规格有关城市建设与地质灾害防治战略学术论坛,在兰州已是第二次举办。

构造复杂易于成灾

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兰州周边山体多由湿陷性黄土构成,结构疏松、沟谷纵横、易于成灾,城市发展空间狭小,土地资源稀缺,人口和建筑物密集度高。

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陈汉介绍,2000年以来,甘肃省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9104起,造成216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28.7×108元。特别是2010-2014年期间先后发生了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东乡县城特大滑坡、岷县特大雹洪泥石流、岷县漳县“6.6”级地震、甘肃中南部群发性地质灾害等一系列重大地质灾害,造成1908人死亡,灾情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

甘肃省情窘迫,兰州灾情严峻。特殊的地质地形地貌、日益加剧的人类工程活动以及强降雨频发等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兰州市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呈多发、频发之势。市长袁占亭说,兰州市地质灾害严重隐患点多达4809处,有67万群众生活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内,大量人口密集区的住宅、市政设施、学校、铁路、公路、水库、通信线路、水利、电力设施、厂矿企业、名胜古迹等约2600多亿元资产正遭受严重威胁。可以说,兰州是全国受地质灾害威胁最为严重的省会城市之一。

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黎志恒指出,兰州市现辖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红古区五区及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三个郊县,乡镇、街道共计116个。市区人口370万,其中城市中心区人口220万。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扩展,人类工程营力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已远远超过自然营力的影响,引发了大量的滑坡、泥石流灾害。

黎志恒强调,不稳定斜坡是兰州市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分布于市区南北两山。特别是皋兰山滑坡直接高悬于城关区南部,是城关区的心腹大患。这类滑坡主要特征是成群分布,多属黄土——泥岩滑坡。现存的仅是老滑坡堆积体的残留部分,由于城市向山区扩展,部分老滑坡堆积体在人类工程活动的扰动下复活,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袁占亭坦言,兰州市政府在统筹规划、积极应对的同时,迫切盼望国家和省里的重视和关心。

“兰州模式”成效显著

在众多仁人志士的集思和共同谋划下,2009年10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共同在兰州主办了全国首届“城市建设与地质灾害防治学术论坛”。规格和规模超前,6名两院院士和来自28个省(区、市)以及香港大学、日本京都大学、国土资源部所属有关单位的360多名专家、学者聚焦兰州,放眼全国,共同研讨城市建设与地质灾害防治问题。

上至耄耋,下到弱冠,浩浩荡荡300余人爬皋兰山、进九州区、入庙滩子、跑盐什路,考察一处处滑坡、崩塌、塌陷等灾害或治理现场。大论坛套小组会,研讨兰州城市建设与地质灾害防治大命题,提出了“建立兰州黄土高原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示范区”、“在城市建设规划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基础上建立土地适宜性评价制度,引进新机制开展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和地质灾害防治综合整治与土地开发”等建设性、科学性意见,为全国城市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6年来,兰州有关部门充分采纳专家学者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科学建议,与旧城改造相结合,对城市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多的“五大坪台”地区和“城中村”,抓住国家实施棚户区改造的机遇,将危旧房改造、土地整理开发、地质灾害隐患点消除、环境连片整治“捆绑”实施,一次性解决存在的各类隐患,先后争取到国家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中国黄土高原兰州科学试验基地、国家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经费重点支持地区,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应急处置提供了资金和智力支持;建立了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了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为科学防范和应急处置提供准确依据,在摸清地质灾害家底、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探索工程治理模式、创新搬迁避让途径、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推进防灾科技支撑、树立永续发展理念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创出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兰州模式”。

如今,“兰州模式”吸引了行业内的眼球。今年,全国地质灾害与防治战略学术论坛再次在兰州举办,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思敬、卢耀如、郑颖人、汤中立,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祖煜,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黄润秋,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总工程师殷跃平、副主任刘传正及全国72家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相关部门的230余名专家参加。

专家建言直指要害

4月26日,专家们在兰州市副市长牛向东等地方政府领导的陪同下,逐一对兰州市石沟村—碧桂园开发性建设、庙滩子旧城改造、徐家湾边坡治理、北环路特大型滑坡灾害等4个城市建设与地质灾害防治相结合的典型工程进行了现场考察。

碧桂园项目区位于兰州市城关区青白石街道,是兰州市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项目。为了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区委区政府把青白石街道石沟村地质灾害治理、土地开发整理和新农村建设打包捆绑,形成“三合一”建设项目。专家们登上石沟村对面的山头,深入碧桂园已建好的小区考察后指出,工程区以大开挖和大填方为主,形成数量众多的黄土高陡边坡,存在滑坡崩塌隐患;回填区存在沉陷和湿陷问题,必须引起管理部门和开发商的共同重视。

庙滩子旧城整体改造项目区近年来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也是兰州市地质灾害易发区之一。危旧房整体改造项目是兰州市为了应对地质灾害危害而实施的重要工程,可使9800户约4万人摆脱地质灾害困扰,项目涉及平山征地、道路修建、建筑基础开挖、边坡开挖等重大工程。在现场听取汇报和情况介绍后,专家们认为,工程可能引发滑坡、崩塌、黄土湿陷等工程地质问题。

由东向西,专家们来到安宁区的北环路上洼子滑坡现场。“这是典型的公路工程开挖引发的滑坡。”专家们直指要害。公路选线勘查、路线规划等方面工作的粗放或简化,引起了大家的深思。

4月27日,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论坛围绕“城市化与地质灾害防治”的主题在兰州大学逸夫馆举行了14场学术报告和研讨。首先,由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副院长李明华介绍了《兰州市城市建设规划》,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黎志恒作了《兰州市城市建设与地质灾害防治》的主题报告。随后,大会围绕主题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讨论,5位院士在理论、方法、技术等多个层面对地处黄土高原的兰州市、延安市等典型城市的城市规划、供水安全、地质灾害防治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按照议题,专家们就滑坡稳定性分析与支护荷载计算、云南鲁甸红石岩堰塞湖风险分析和应急处置、岩石高边坡大规模开挖变形响应及其控制、城镇建设与地质环境科学利用、黄土滑坡群机理研究、山区城镇化地质灾害风险评价、黑方台滑坡发育规律与早期识别预警、黄土水敏性及黄土滑坡早期识别预警、高填方黄土边坡微变监测分析、秦巴山区浅表层破坏机理研究、兰州市黄土阶地区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分析等内容开展了学术交流。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指导中心副主任刘传正教授的专题报告《城镇建设中的地质环境科学利用问题》一语中的,提出的“城镇化需要地质环境安全作保障,城镇建设需要地质工作先行”理念,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反响。刘传正认为,城镇建设的地质环境安全主要受控于地质环境条件组合及其变化,地质环境变化主要体现为边界条件、初始条件和激发条件的变化。城镇建设地质安全评价的方法论需要整体论指导以实现定性,需要分割论指导以实现定量分析。城镇建设过程中地质环境开发利用或工程规划建设误区可划分为理念误导型、主观蛮干型、盲目扩张型和管理失控型等四种类型。他在报告中分别描述了每种类型的基本特征,列举了对应的具体案例,分析了形成悲剧性或灾难性后果的原因。并特别强调,在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地质师与规划师是彼此互馈的伙伴关系,而不是相互疏离或彼此无关。

会场互动热烈,代表们各抒己见,为兰州乃至全国城市化建设中的科学防灾减灾献计献策。

兰州市的收获更多

27日晚,兰州市市委书记虞海燕和市长袁占亭真诚代表全市人民向王思敬、卢耀如、郑颖人、陈祖煜、汤中立院士,黄润秋教授和殷跃平研究员颁发了聘书,聘请他们为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顾问。

袁占亭对各位院士、专家欣然接受邀请,并担任兰州市政府顾问表示感谢。他说,各位院士、专家都是我国工程地质力学和环境工程领域的学术领头人,而兰州又是地质灾害隐患十分突出的一个城市,需要大家提供在理论及实际操作层面的指导和帮助。首先,我们希望通过聘任顾问的方式与各位院士、专家建立长效联系机制,成立兰州市地质灾害预防与治理专家组,进行定期研究、评估与指导;其次,以皋兰山、九州等代表性区域为重点,提炼一批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力争为同类地区和项目提供示范效应;第三,在国家“一路一带”战略框架下,为兰州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特别是通过信息技术联通智能物流等提出意见和建议;第四,随着“一路一带”战略的实施,兰州正从开发开放的“后方”变为“前沿”,如何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前谋划发挥通道、杻纽、基地作用,希望为我们提供咨询和决策。

王思敬代表与会院士、专家在发言时表示,通过实地参观和了解城市建设规划,兰州市把地质灾害治理与城镇化建设结合的做法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一由“相克”到“相辅”的转变为地质灾害防治创出了新的模式,希望今后双方共同努力使之更加深化、科学,成为具有领先水平的城市化发展方式之一。同时,专家组将在城市规划层面推动兰州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物质、文化、科技等交流、汇集地,以及在城市抽疏、极端灾害应对的深度研究和精细评估等方面,积极发挥应有的作用。

“按照需求开展地质灾害学术交流”是本次论坛的最大亮点,也是今后学会开展学术交流的努力方向。学术委员会主任殷跃平研究员在总结时深有感触。他说,现场考察记忆犹新、专题报告针对性强、专家研讨倍受启发,有几点思考与大家共勉:地质灾害要做到精细预报,就要开展精细调查,要摸清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加强基础地质问题研究,特别是加强地震活动断裂高发区的基础地质研究;城市规划与地质工作要紧密结合,要为城市建设提供依据;地质工作要当好先行,急需对黄土湿陷和回填区沉陷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些开发模式值得进一步论证,开发方案要优化,要逐渐建立城镇化开发模式与地质研究工作的标准和方案。

“本次论坛形式新颖,内容充实,成果丰富,超出了预期的目标,对推动我国西部城市化发展及其过程中地质灾害的科学防治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指导意义。”代表们如是说。

猜你喜欢
兰州市兰州滑坡
我的兰州梦
滑坡推力隐式解与显式解对比分析——以河北某膨胀土滑坡为例
阳光少年的飞驰年华——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学轮滑社团活动掠影
兰州琐记
兰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兰州市艺彩少儿美术作品选登
兰州十年立法变革的评析*
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方案
浅谈公路滑坡治理
“监管滑坡”比“渣土山”滑坡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