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

2015-01-26 10:18
上海戏剧 2014年2期
关键词:明信片原著喜剧

话剧《艺术》

@朱光:孤独,是这三个之所以能维持15年情感的男人,维系友情的根本,也是最终,他们放弃评价艺术“原则”,的根本道理。名为《艺术》的戏,展现的是对艺术的争执,其实讲的是人性的孤独,这就是“高明”之处。

@押沙龙在1966:其实观众都看得挺高兴的,大家笑得前仰后合,被三位演员的逗趣表演深深感染,可以说,度过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夜晚,我建议,话剧艺术中心不妨再邀请海派笑星王汝刚、李九松和毛猛达,做一个上海话版本的《艺术》,顺便将中老年观众也一网打尽。没错,这一版《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好端端的高级喜剧做成了喳喳呼呼的闹剧。

@木叶子的围脖:真是个绝妙的剧本!但今晚这个翻版却不是很妙哦,好在剧本足够强大,好在之前版本足够扎实。总觉着不对劲,啊——是气,气不对!于是,没了气质,丢了腔调。原本高端洋气上档次,如今有种原厂跟单的赶脚(感觉)。但这依旧是个值得一看的好戏。

老话重提

我并不认为,尊重原著精神是改编名著的不可背离的法则。所谓“尊重原著”,其实是一个难题。一来若干名著的主旨何在,极耐推求,彼云尊重,此曰失真,难衷一是。何况怎样才称得上尊重呢?每一个人物、每一事件均来自原著,这是否就叫尊重呢?二来即使原著主旨极为明确,在应否尊重这点上,也持通达态度为妥。既可尊重原著精神,也可不尊重原著精神。如果董解元过分尊重前辈之作,就不会产生不朽的《董解元西厢记》,如果王实甫继《董西厢》后亦步亦趋,王《西厢》会在文学史上占据如今这般显赫的地位么?但是董解元是真正懂得《会真记》的,王实甫是真正懂得《董西厢》的。如果对前人没有足够的认识,是不可能超越前人的。

夏写时:《什么是“现代意识”?——评小百花本越剧(西厢记)》(《上海戏剧》1994年第一期)

本土戏剧2013

@李静:2013年本土戏剧的袁象或可用八个字概括:“权威无为,青年纷起”。体制内成长起来的权威戏剧人坐拥丰厚资源,却缺少表达的勇气与激情,对青年戏剧人更无传承培育的责任自觉,正如鲁迅所说,老一辈不知“怎样做父亲”。

原创沪剧《小巷总理》

秦来来:这是一台接地气、有人气、树正气的好戏。现在戏曲舞台上的好故事是很稀缺的,找到好故事再讲好故事,需要创作出有特色有冲突的精彩场面。这次的居委主任,将成为陈甦萍的又一个招牌形象。话剧《喜剧的忧伤》补演,主演向观众发明信片

北京青年报:在明信片上,陈道明写下“歉又辛苦您一趟”,何冰则写道:“忧伤不可怕,还好是喜剧!多谢各位,我们开始吧!”

翁双杰逝世

童双春:舞台上,他是童心不泯的小年轻,蹦蹦跳跳的奇才。生活里,他非常稳重,可以说是端庄。

猜你喜欢
明信片原著喜剧
“初创”杯喜剧大赛
气球上的五星期(三) 仙人掌上的夜晚
大侦探福尔摩斯
警察与赞美诗
杯具们的喜剧
爆笑喜剧
寄一张明信片给你
神奇的明信片
网络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