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源头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2015-01-26 19:03李慧卓李永成
中国水利 2015年15期
关键词:渭河源头水资源

李慧卓,李永成

(1.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水务局,748200,定西;2.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马铃薯产业办公室,748200,定西)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全长818 km,流域总面积134 766 km2,主要流经甘肃天水和陕西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源县境内渭河水系流域面积1 204.66 km2,多年平均年降雨量532.7 mm,自产地表水资源量13 903万m3。全县人均占有水量747 m3,比全国、全省人均占有量少1 985m3、853m3;亩均占有水量 258m3,比全国、全省亩均占有量少1 497 m3、323m3,属水资源贫乏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渭源县对水资源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水资源质的要求愈来愈高,而水资源的日趋短缺及严重污染问题已阻碍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本文针对渭河源头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加强渭河源头生态保护的措施建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及整个渭河流域的治理。

一、渭河源头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近年,渭源县多措并举加大境内渭河流域综合治理力度,倾力建设甘肃生态文化旅游名县,努力建设幸福美丽新渭源,使渭河流域渭源段内的水生态环境初步改善,水质有明显改善。

1.水利水保工程

通过灌溉工程、水库工程、城区供水、农村饮水、集雨节灌、引洮工程等工程建设和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尤其引洮工程一期通水,有效提高了水资源总量,缓解了县域水资源的紧缺状况;通过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退耕还林、公益林建设等项目实施及封山禁牧、护林防火等管护措施落实,有效提高了涵养水土能力,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截至2014年,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024 km2,其中兴修水平梯田35 867 hm2,营造水保林和经济林45 627 hm2,荒坡及退耕种草 9 555 hm2,封禁治理11 351 hm2,修建治沟骨干工程22座、淤地坝32座,各类小型拦蓄工程34 582处。2014年有林地面积87 633hm2,草地面积 54 267 hm2,有效灌溉面积9753hm2。

2.农村饮水安全

通过20世纪70年代防病改水工程、80年代水窖工程、90年代“121”雨水集流工程、2000年以后农村人饮解困工程,及近年西南部、北部、东南部供水工程等一系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目前自来水已覆盖全县215个村1535个组69262户。

3.清洁生产

通过制定和落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建设型水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污水处理厂建设等工作,加大水资源保护工作力度,主干河流水质明显改善。2012年渭源县被纳入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

4.生态文化旅游

依托独特的源头文化和优越的自然资源,按照“大渭河、大文化、大旅游、大产业”发展思路,深入挖掘渭河历史文化和渭河源文化特质,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打造甘肃知名生态旅游县。通过一系列努力,渭河源被命名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渭河公园被命名为AA级景区,“渭河源大景区”被纳入全省20个核心大景区发展战略规划。

二、渭河源头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渭河源头面临着用水需求量不断增加、人均水资源量不断减少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水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局面,已不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渭河源头水生态健康要求,主要表现在:

1.水资源利用难度加大

渭源县北部黄土梁峁沟谷地带降水稀少、植被稀疏、土壤疏松、地面破碎,水资源量少质差,生态系统脆弱,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全县沟塘水系萎缩,生态系统脆弱,对水资源的蓄保能力降低;县内水利水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工程性缺水较为严重,这些问题对渭河源头水生态及雨洪资源化利用造成较大影响。

2.水污染面临加重趋势

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排量逐年增加;渭源县工业经济基础较差,工业污水排放量较小,但农业面源污染范围较大,两者对地表水、地下水造成的污染不可小视;县内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有限,不能满足污水处理需求,水污染已初见苗头,水环境面临威胁。

3.水资源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与全国、全省相比,渭源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少,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量、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偏小,但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高,水资源利用结构不尽合理,导致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水生态功能发挥不充分。

4.资金制约水生态文明建设

渭源县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水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渭河源头水生态建设持续开展。

三、关于加强渭河源头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渭河源头水生态文明建设对整个流域都有着重要影响,意义重大。在具体工作中,要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各项要求,以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支撑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制定和完善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形成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建立渭河源头水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1.系统规划水生态文明建设

根据水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生态系统特征、自然灾害、人口聚集度、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等将渭河源头分为重点开发区、适度开发区和重点保护区,明确功能定位、产业布局、配套基础,突出源头治理,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生态保护与建设,全面推进渭河源头水生态文明建设。①重点开发区,包括基础设施匹配度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综合优势明显的渭河川台区,这一区域重点推行节约用水,降低污水排放,通过改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调整产业布局、推进工农业清洁生产,形成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同步发展的“高地”。②适度开发区,包括农村人口较多、农业基础较好的中部浅山河谷区,这一区域以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和减少生活垃圾为重点,加强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马铃薯、中药材、玉米、蔬菜等作物种植,推进生产和生态建设同步发展。③重点保护区,包括人口密度低、发展条件相对恶劣的渭北黄土梁峁沟壑区和南部土石山区,这一区域要树立保护型开发理念,适度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农林牧业和生态旅游业,推进生态移民,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增强涵养水源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蓄控调等并举保水安全

根据不同地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林地草地建设、人工湿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保水固土,构建稳固的生态屏障;加强水库的控制运用,开展河道治理、生态型护岸建设,提高水资源调配能力和防洪减灾水平;加快建设引洮工程配套设施,通过调水增加渭河流域水资源总量;加强北部、西南部、东南部人饮工程建设管理,解决群众饮水问题;开展土地整理,改造灌区,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增加马铃薯等低耗水作物种植面积以降低水消耗,建设节水型社会;统一配置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非常规水源等各类水资源,提高各类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3.防控治结合降污保水环境

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畜禽粪便、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目标遏制农业面源污染扩大趋势;实施生态移民推进源头治理;积极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站),开展污水处理,推行中水回用;整体规划城镇村落河道,配套沟渠管道,争取雨污分流,逐步实现雨污资源化利用。通过建立系统治理格局,实现水污染治理从源头到末端全覆盖,逐步改善渭河源头水生态环境。

4.弘扬渭河水文化

把握渭河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水文化特点,从农业灌溉、兴利除害、移民、漕运、河源、园林水景、城市供水、水处理、成语、民俗、神话等方面深入挖掘、研究、整理渭河水文化史料,延续优秀水文化;统筹山水资源打造亲水景观,加强渭河源景区、渭河文化景观带、文化场馆等建设与保护,促进人水和谐;办好《渭河文化》期刊,创作一批优秀文学作品和精品演出剧目,开展丰富多彩的渭河源头旅游资源推介活动,宣传渭河源头水生态,弘扬渭河水文化。通过传承繁荣渭河文化,构建生命渭河、人本渭河、和谐渭河。

5.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水生态

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社会各方面的作用,整体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有利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激励机制;完善法律法规规章体系,健全监测网络,严格执法监管,强化环境治理目标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构建公众参与、社会监督机制;逐步完善水生态补偿机制,上下游协同开展水生态建设和水污染防治。通过努力,形成政府统领、市场驱动、公众参与、上下游协同的渭河水生态文明建设新机制,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1]王雅琼.渭河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与研究[J].价值工程,2014(1).

[2]施作林.渭源县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分析[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3(8).

[3]周文军.渭源县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J].甘肃农业,2007(1).

猜你喜欢
渭河源头水资源
故乡
水资源(部级优课)
故乡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2019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摘录)
向源头学诗艺
常回源头看看
抓源头 技术改造关键环节
水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对策初探
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