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近十年研究现状的内容分析

2015-01-26 11:38张聪慧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课例研究课例教研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03~2012年期间144篇相关论文进行了样本的分年度统计研究及内容具体指向分析研究,从分析中可以看出,研究者在课例研究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推进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课例研究的价值认识需要进一步深入,对本土经验的总结和梳理亟需加强。

课例研究  研究现状  内容分析法

课例研究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育研究方式,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课例研究的现状进行内容分析,了解目前课例研究的重点和存在的问题,有助于课例研究理论的进一步推进,使课例研究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一、研究方法

1.抽样

本文中的“课例研究现状”指的是教育期刊公开发表的、在《中国学术期刊网》(www.cnki.net)全文数据库中所能查到的关于“课例研究”的研究论文。为了能够把握课例研究的整体概况,在《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的检索词一栏输入“课例研究”为题目,时间为2003~2012年,“匹配”一项选择“精确”进行检索,检索出全部论文144篇(其中《课例研究是开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策略》在《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年第五期、第八期同时发表,统计过程中按两篇文章计算),把这些论文作为研究的样本。

2.分析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1]。我们选择把公开发表的论文作为传播内容,对其进行客观、系统和量化的研究。本文所采用的内容分析法主要是对课例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样本的统计分析

本研究对样本进行了分年度的统计,见表1。

表1  样本的分年度统计

从统计情况看,对“课例研究”的研究从2004年开始,有6篇相关文章,占样本总量的4.2%,属于研究的初始阶段;从2004年到2009年,逐年上升,从6篇增加到16篇,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从2010年到2012年,每年的论文都在20篇以上,且2012年达到了一个高峰,数量达36篇,三年合计占样本总量的60.7%。

我国的“课例研究”最初由上海教育科学院顾冷沅教授提出并做为一种教师培训形式加以推广,“2003年,在教育部要求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开展行动研究的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师开始探讨和实施严格意义上的课例研究”[2],课例研究遂成为一种重要的校本培训或教研形式,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从2004年到2009年,随着教研活动的开展,对具体课例的研究和对课例研究的思考逐渐展开,认识不断深入;从2010年《人民教育》发表《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系列文章,课例研究不断升温,并成为目前教师教育研究以及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研究范围也从义务教育阶段拓宽到中职、高职、大学中的课程教学。随着实践的推进,研究者视野逐渐开阔,思考逐步深入,未来二三年内,课例研究问题还会持续受到人们的关注。

2.样本的内容与分析

(1)研究内容的分布范围与分析

在对样本研究的内容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中可以看出,课例研究的范围极为广泛,涉及从幼儿园、中小学、中职、高职、普通大学及培训单位等各级各类学校;关联到语文、英语、音乐、数学、综合实践、体育、科学、思想品德、政治、信息技术、物理、化学、综合性实践、生物、数字电路、药理学、剖析专业等各种门类课程的学习;既关注到教师职后的培训,又进入到职前培养领域;既有对本土课例研究状况的探索与思考,又有对国外课例研究发展情况的译介与推荐。可以看出近十年来,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课例研究作为一种教研形式正在广泛开展,影响逐渐扩大。

另外,我们还对样本中所出现的课例内容作了统计分析,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2  具体案例的学科学段分布情况统计

文章当中涉及到的具体案例共63份,其中小学、初中共39份,占案例总量的62%;高中9份,占案例总量的14%。可见课例研究在中小学阶段开展得比较广泛。因为课例研究是作为一种校本教研制度加以推广和提倡的,因此,高中阶段的教师也有所参与,但远不如中小学广泛,研究相对薄弱;对于中职、高职、大学的老师来讲,主要是任职教师自身的积极参与,内容多以课例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

(2)研究内容的具体指向情况分析

通过对这144篇文章的分析,本文把对课例研究的文章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类。其中有106篇文章从理论上对“课例研究”加以关注,占样本总量的74%;有128篇文章从实践操作方面对“课例研究”加以思考或践行,占样本总量的89%,其中,以课例研究报告形式出现的文章共38篇,占总数的26.3%;这些文章虽然也涉及到对教育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但因其是以课例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的,是对“课例研究”的践行,我们把它们视为纯粹的“课例研究”实践。

在总体样本144篇研究文章中,既对“课例研究”进行理论研究,又对其实践操作加以关注的文章一共有90篇,而单纯思考其理论意义、价值或意蕴的文章仅15篇,占样本总量的10%。可见,研究者对“课例研究”的研究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这凸显了课例研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课例研究关注的是具体课堂,“发生于课堂教学现场,置于真实的教育情境之中”、“源于教学中实际问题的驱动,直接指向实践问题的解决”[3],所以对课例研究的理论思考也要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操作层面上来;另一方面,课例研究不仅仅是呈现课堂教学过程,“还要交代之所以这样教学的理由和认识,要有研究的成分在其中”[4],所以,对具体操作中问题的解决,也还是要回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上来。

通过对这144篇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依据其主要讨论的内容将文章划分为五类:侧重于介绍国外情况的、侧重于探讨课例研究本身实践操作的、将课例研究作为手段或载体的、以课例报告形式呈现的、侧重于课例研究本身理论探讨的文章等,统计结果如下:endprint

表3样本研究的具体指向统计

以课例报告形式呈现的文章占的比重最大,可见对于课例研究作为一种教研方式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广大教师也积极参与到课例研究活动中来,通过课例研究探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所探讨的问题也较为广泛,教学环节的实施、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科教学知识的开发、学生学情的分析、教学策略的探讨等都可能成为课例研究中所重点关注的问题。由于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的无限性、具体情境的不可复制性,课例研究报告待开发的空间极其广阔,成为教师提高教育实践能力、获取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势必成为教学论研究最直接也最重要的方面”。[5]

将课例研究作为手段的研究文章一共35篇,所占比重仅次于以课例报告形式呈现的文章,也恰好佐证了课例研究作为校本教研、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团队建设的手段正在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这类文章着重探讨课例研究在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个人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独特价值,注重其行动研究的取向。

侧重于课例研究实践操作的文章主要关注课例研究实施的步骤和策略技巧,有对如何开展校际课例研究的探究,也有对主题式课例研究的实践;有对课例研究管理的思考,也有对课例研究如何取得实效的建议;有对课例研究虚化现象及有效实践策略的分析,也有结合具体课例探索如何开展课例研究的范例。可以看出,这些文章对课例研究的过程、涉及的不同领域、运用的不同手段、开展的不同方式进行思考研究,指向于对课例研究的实践进行指导。

侧重于对课例研究做理论探讨的文章着重于思考课例研究的内涵、意义、特征、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也会对课例研究实施的步骤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总的来讲,这些文章侧重于对课例研究概念做出界定,对其存在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进行论述,对课例研究的实施步骤加以规范。

在分析中还发现,侧重于介绍国外“课例研究”的文章有16篇,占样本总量的11%,年度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4  侧重国外情况介绍的样本分年度统计

从表中可以看出,2006、2007、2008、2009年这四年中对国外情况的介绍力度比较大,所发表文章分别占当年总样本数的38%、33%、25%、25%,这是由于国内的课例研究“似乎被等于同日本的‘授业研究”,在初期,“我国的‘课例研究主要处于‘引进状态”[6];从2010年到2012年间,介绍国外实践与研究状况的文章逐渐减少,探讨“课例研究”本身的理论价值或实践操作的文章占据了绝对优势,但对本土经验的发掘与总结还远远不够。

三、研究启示

首先,应该对课例研究的价值有更深入的认识。课例研究之所以有效、可贵,是因为它能够发展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因此,课例研究的推进应该着力于发展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对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只停留于一般的理论阐释层面,鲜有深入到具体学科和学段的研究,因此,以课例研究的形式来探索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也还停留在表面。研究教师学科教学知识中的真问题、有价值的问题,能够使课例研究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随着学科教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推进,课例研究的价值会不断彰显,课例研究的实践也会不断深入。

其次,对本土经验的总结与梳理亟需加强。有论者指出:在课例研究开展过程中,“研究者致力译介,倡导借鉴,努力移植,却疏于对本土经验的挖掘,有意无意地忽视、藐视甚至鄙视本土经验”[7],因此,如何发掘“课例研究”的本土经验,是需要我们加以重视的问题。十年中,当然有人也对“课例研究”的本土化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比如林森在《课例研究在我国的应用问题探讨》中就指出,我国课例研究存在的问题是“直接应用多,本土化研究少”[8],并从植根我国实际、立足校本教研、明确课例研究发展目标、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和反思精神、转变教学方式促进教学风格多样化、加强教育专家对基层教师的指导等方面提出推行课例研究本土化的建议。杨波、吴明江也提出了《课例研究本土化探索——基于课例研究与本土公开课的比较研究》,比较了课例研究与公开课的相似之处与区别之处,同时从评价方式、研究目标、组织形式等方面提出了课例研究本土化的建议。王荣生、高晶所撰写的《“课例研究”:本土经验及多种形态》则全面梳理了我国“课例研究”的多种形态:“‘课例作为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课例作为研究对象、‘课例作为所研究问题的载体、作为研究内容或研修方式的‘课例研究”[7]。如何深入挖掘我国已有的本土经验,取长补短,在“根除恶疾的同时,将其有益经验发扬光大”[7],应该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这样才有利于课例研究的健康发展。

————————

参考文献

[1] http://baike.baidu.com/view/407623.htm.

[2] 吕敏霞.课例研究新进展历程中的问题:美国的实践与启示.世界教育信息,2011(10).

[3] 王艳霞.课例研究辨析.教学与管理,2012(4).

[4] 杨玉东.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8(8).

[5] 王荣生,高晶.“课例研究”:本土经验及多种形态.教育发展研究,2012(8).

[6] 编者按.教育发展研究,2012(8).

[7] 王荣生,高晶.“课例研究”:本土经验及多种形态.教育发展研究,2012(8).

[8] 林森.课例研究在我国的应用问题探讨.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作者:张聪慧(1977-),女,河南新乡人,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王   颖】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例研究课例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课例
关注细节?灵动分享?打造生态课堂
依托课例研究 成就高效课堂
基于课例研究下的高校英语教师学习反思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