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区水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实践

2015-01-27 02:56徐世鹏
中国水利 2015年3期
关键词:除险临沂水利

徐世鹏

(山东省临沂市水利局,276000,临沂)

沂蒙山区是指以蒙山、沂水为地域标志的鲁南苏北广大区域,其绝大部分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境内。临沂境内水系发达,水网密布,山区、丘陵、平原各占1/3的特殊地势,使其水资源禀赋在北方地区极具代表性。临沂的降雨多集中在7—9月,洪涝灾害频发。新中国成立以来,勤劳的沂蒙人民整山治水,农村水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水环境持续改善。特别是近年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决策部署中,临沂秉承“山川秀美关键在水”的建设思路,把水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着力打造水生态文明乡村。2011年5月和2014年9月,山东省委、省政府两次在临沂召开全省水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会,推广临沂经验。

一、突出水生态文明理念,增强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生态文明乡村,首要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临沂结合北高南低、山水资源丰富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精心布局,区分不同区域特点搞好水域环境整治,实现上、中、下游的有机统一。

1.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提高涵养水土能力

按照“山顶防护林戴帽,山坡经济林缠腰,山下小平原成片,沟道小塘坝成串”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对全市水土流失情况进行了详细普查,科学制定了治理规划。全市有7个县列入了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范围,蒙阴县成为全国第五个、全省第一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 200 km2。

2.加强河流岸线保护,维护河流健康

坚持生态、自然理念,按照 “水、岸、堤、滩、路、景”六位一体的模式,科学制定河流治理和保护规划,在确保河道岸线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走向,避免大的人工裁弯取直,同时对河道岸线的原生曲线进行重建。近期对25条河流的165 km2重点河段实施了生态治理,80%以上都采取了生态型护岸技术,不但大大节约了治理投入,而且保持了河流的原始风貌,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

3.加强生态湿地建设,提高自然净化能力

临沂大多数河流的中下游河段地势平缓,河道开阔,适宜建设湿地。近年各县区加大力度,重点开展了工矿企业和城镇驻地下游湿地建设,使污水、废水得到有效净化。临沂市武河湿地工程依托武河故道而建,全长15 km,面积 2 万多亩(15 亩=1 hm2,下同),来自陷泥河、南涑河的尾水经过深度净化后,达到了Ⅲ类水质,确保了出境水质达标。湿地内现有各类苗木29种、水生植物106种,形成了良好的水生态系统。

二、突出水景观理念,打造乡村优美水环境

乡村秀美,关键在水,丰水乡村,皆有灵气。临沂市有大小河流1 800余条,水网密布,建有水库901座,且省内大河——沂河、沭河支流呈脉状分布,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6%,水资源总量 55.4亿 m3,占全省的1/6。近年,临沂在实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时,把“点、线、面、体、空间、色彩、肌理”等景观要素融入工程设计环节,着力突出水利景观的形态、空间、精神内涵,乡村水环境得到大幅度改善和提升。

1.打造水利基础设施景观

2008—2010年,临沂紧紧抓住对全市819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重要机遇,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景观性,大力推广生态护坡,水库管理房等配套设施建设也大都相衬于当地景色,既实用又别致。除险加固后,每一座小型水库都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有些还充分发掘文化和旅游资源,搞起了旅游开发。费县西新安水库位于塔山脚下的指动石景区,在进行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时,就充分融合景区的旅游发展规划,大坝外观设计与景区景色相得益彰,蓄水位与水面面积较除险加固前有较大提高,给整个景区带来了灵气。蒙阴县完庄水库位于著名的地下银河景区,2009年除险加固后,蓄水能力大幅度提高,不仅保障了景区内天月湖湿地、水上公园的地表用水,还有效涵养了地下水源,地下水水位连年上升,地下银河溶洞内的石钟乳生长速度也随之加快,在溶洞内漂流泛舟的游客激增,当地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旅游收入屡创新高。

2.精心建设水利风景区

坚持把水利风景区建设作为提升乡村文明指数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以乡村的水资源为中心,深入挖掘农村水利旅游资源,聘请国内外知名设计单位进行科学规划,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打造水利精品景区。截至目前,临沂已经建成16处省级、4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还有3处已申报待批的省级水利风景区。其中,竹泉村、天马岛水利风景区结合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拓展水上文娱活动内涵,成功打造为国家4A级景区,既扩大了“大美临沂”的知名度,又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和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沂水县院东头镇围绕“生态立镇、旅游兴镇”的目标,聘请浙江大学专家对峙密河流域治理进行科学长远规划,突出截水增绿,成功打造了“沂蒙风情小镇”“生态宜居养生之乡”的黄金名片。莒南县充分利用鸡龙河良好的水资源,投资6.5亿元,以生态保护为主,全面提升鸡龙河湿地景观的质量和档次,建成了兼顾休闲、科普、教育、宣传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水生态基地。

3.建立“河长制”,加强流域水环境管理

全市长度10 km以上的河流及其支流全部纳入河长制监管范围,实现了“一河一档”,河道内干支流水质、底泥厚度、养鱼网箱数量、排污口数量、闸坝数量、沿河排污企业数量、环境卫生状况等信息全面登记造册,分别以文字、表格、图片等形式,建立动态档案。“一河一策”,综合治理,严格实施“六个一律”:入河排污口一律封堵,河流沿线一律截污,所有污水一律入管,企业排放一律达标,沿河禁养区内小养殖等“土小”项目一律取缔,支流水质一律达标,确保水质达标,水清岸绿,景观优美。

三、突出滨水宜居意识,提升乡村居民居住环境

宜居才能宜商、宜业。古往今来,有名的城池大多泽水而建,且因水而兴,这个规律也适用于生态文明乡村的建设和发展。近年,临沂市委、市政府把打造滨水宜居城市作为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的重要举措,做活做大水文章,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2012年,临沂率先建成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为“大美临沂”又添一枚黄金招牌。如今,滨水宜居水城已经成为临沂的代名词。在中心城区滨水宜居建设取得巨大成功后,临沂认真总结经验,把滨水、秀水宜居理念贯穿到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始终,水利在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方面发挥了既不可或缺又无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1.加强防洪保安能力建设

安则兴,临沂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确保防洪安全放在安排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位置,经过多年连续建设,农村防洪能力稳步提升。临沂共有塘坝9 774座,由于年久失修,多数塘坝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给农村防洪保安带来了巨大压力。临沂在前期充分调研勘测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临沂市千塘整治规划》,市政府计划自2014年开始,利用3年时间,投资3.8亿元,对存在病险问题的1 051座库容5万m3以上的塘坝进行除险加固。临沂有40座大中型水闸列入了国家除险加固规划,兰陵县小岭闸和蒙阴县青山埠拦河闸现已开工建设。岸堤、陡山、许家崖、跋山等4座大型水库新一轮除险加固现已启动。病险水库、水闸、塘坝的除险加固建设,大大提升了临沂农村地区的防洪、供水和生态保障能力,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夯实了安全基础。

2.强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饮用放心安全的水、呼吸清新纯净的空气是实现宜居的重要指标。临沂以“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为目标,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用水户参与”的思路,大力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十二五”以来,全市已累计投入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资金6.9亿元,建设各类工程510处,共解决131.68万农村居民和15.1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截至目前,临沂共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人口774.2万人,自来水普及率达85.68%,集中供水率达33.41%。

3.大力推动“美丽库区村”建设

临沂大中型水库数量多,库区移民众多。临沂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加快库区移民村建设放在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优先位置,并将其作为实施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推进,编制了《临沂市“美丽库区村”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细化了责任,美丽库区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从2013年起,市政府每年选择部分领导班子团结有力、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具备一定经济发展潜力的移民村进行重点扶持,通过加大投入、发展生产等措施,突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解决水库移民行路难、饮水难、村内环境差等问题。2014年,全市选择了13个移民村开展 “美丽库区村”建设,现已完成投资1 148万元。美丽库区村建设的持续推进使得库区村设施不断完善,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1]董哲仁.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J].中国水利,2011(2).

[2]王松年.水生态修复的实践探讨[C].第二届亚太水论坛,2009.

猜你喜欢
除险临沂水利
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提速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布恩大坝除险加固工程完工
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中的问题探究
红花岭水库除险加固施工方案分析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临沂兴盛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
临沂利信铝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