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赣南客家古文的艺术特色

2015-01-28 12:30温建宁赣州市群众艺术馆341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6期
关键词:赣南古文平民

温建宁(赣州市群众艺术馆 341000)

赣南客家古文是是江西赣南地区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特有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它以说唱古文故事而得名,集民间口头文学、说唱表演器乐演奏于一体。“一人一台戏”,以方言为主,是平民唱,平民听,完全属于底层百姓的艺术形式,可谓“平民文化”的重要象征。

一、赣南客家古文的形成和发展

客家古文的起源,史籍记载不多。据老艺人口传,早在明末清初便以形成,至清代日臻完美,道光年间盛行,历经百年曾经辉煌,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鼎盛,此后日渐衰微。

一千多年前,大量中原汉人一次次的南迁赣南,经长期与士著居民杂处,形成 “客家民系”,并创造与中原文化相通、又具南方特色的 “客家文化”。到了清同治(1862年)全区人口逐渐增加生产物资,日益丰富,百姓安居乐业,文化渐而发达,“民歌乡音,不绝于耳,俗曲戏词到处流传,这时许多文人志士,效曲而歌,幕戏而舞……”(清同治《赣州府志民俗篇》民善弦歌之介绍),“百工技艺游食之人,杂处于内”(《同治南康县志》)。在这特殊人文环境中逐渐形成了这一集民间口头文学、说唱艺术和器乐演奏于一体的专门说唱古代传奇故事的客家民间曲艺,它就是赣南客家古文。

二、客家古文的艺术特点

(一)唱词

1.使用客家语,使用大量客家独特的衬词。客家古文采用地道的赣南客家方言,象所有客家民歌和戏曲一样,它们都使用了大量客家独特的衬词,如“哎呀你格”、“你哇巨格”“格札格”“呀都”“你就”等。

如,“(巨哇)古文要唱(哇个)有名(都哇)并有姓,(介个)古文(哎)要唱(哇个)有名有姓就要唱来听啊,古文(哎),古文就开始唱哪州(哇个)并哪府(哎)”(《割心记》唱段)。

2.客家古文的唱词结构比较自由,大部分是七字句。其结构形成为二、二、三。如 “放了/九十/零九炮,东西/捡下/官船中,东西/捡下/(这)官船上(格),开起/官船/回家中”(《头名状元考到了》)。六字句、九字句、十字句、十三字句也有。如,“吉安府内有个叫(是哇)姓刘人,刘家(崖哇)庐陵吉水刘家有个叫做刘员外(哎)”(《割心记》唱段)。

(二)曲调

基本曲调结构多为四句体。以徵调式为多,偶有宫和商调式出现,曲调的音域较为狭窄,介于说唱之间,集中在中音区。其“起”句音调上扬并在高音上延长,“承”句多落于宫式徵,“转”句则变化较大,落于商、羽、角者都有,其节奏紧缩,最后一句“合”则大多数是从高音下行到主音上结束,音阶均以五声为主,有时也加入变宫而成六声音阶,而清角则很少见,一即出现,往往起“移宫犯调”作用。

(三)表演

1.客家古文由男性盲艺人以坐唱形式表演,使用客家语。表演多为自拉自唱,伴奏不跟腔,有时则按节拍以弓竹击琴筒,以起打击乐效果。每段开头和段落之间有较长的前奏和过门,而在句间往往只用几个音阶进行点缀。

2.客家古文因伴奏器乐不同其唱腔也各不相同。用木棒作伴奏演唱古文的,艺人用木槌敲击,这种击棒演唱古文的行腔,曲调比较单一,变化不多,但它有一特点:就是唱中夹说,说中有唱,能乔装男、女、老少性格和口音不同,分别叙述,使人听了感到逼真、亲切、产生共鸣。

用勾筒伴奏时(古文的伴奏乐器主要是勾筒是古文的主要伴奏乐器),艺人广泛运用民间的提弓、滑奏、拨弦,以弓击筒及模仿自然音响等各种技巧,以丰富其音乐形象。特别是在曲头上,他们都尽力设计较为长大、技巧性较高的一段前奏,用以吸引听众。同时他们还常常通过换弦来达到转调、离调及调式交替等的效果以加强曲调的艺术性。其特点是行腔自由华丽、节奏快慢自如、唱腔高昂宏亮、情节表达淋漓。

3.一曲多用、唱白结合。演唱时,一首乐曲多是配上若干不同的唱词反复唱下去,如遇情节变化,就转换曲牌,唱腔中,适当插入道白,把说唱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唱本中的故事情节层层展开,引人入胜。

虽然在总体上调式音阶、特色音高都相当一致,每个基本唱腔都体现了艺人不同行腔风格和艺术特色,可以说“一师一调”甚至“一人一调”。

三、客家古文的平民特质

(一)从客家古文人文内涵看它的平民特质

赣南客家古文每个正本都叙述着一个生动完整、曲折离奇的古代故事,这些故事有因有果,是非分明,含义至深。在《磨石记》等大小一百多个曲目,大多是推崇行善积德、重礼崇学、勤俭持家、忍辱负重的优良品格;摒击恶毒奸诈、好逸恶劳、背信弃义、为富不仁丑恶现象。

客家古文唱本包含平民特质是正是基于此。一是客家古文唱本将情和理视为头等大事,讲述的多是男女之情,家族之情,就像是发生在老百姓自己身上的故事一样。二是包含平民百姓最为朴素的理想追求和美好愿望。如《灯笼记》,讲的是河南开封的沈继高与赵家小姐两家家族情仇及两人爱情故事,最后以沈继高中状元,荣归故里结束。故事中将赵家小姐塑造为知情晓理,重情重义的典型,故事的结尾更是平民百姓理想追求和美好愿望。

(二)从客家古文传唱看它的平民特质

客家古文是平民唱,平民听,完全属于底层百姓的艺术形式,这是它最基本的特质。

一是古文说唱艺人本身就是底层百姓。比较有名的古文说唱的艺人,如顾亮光,先天性的双目失明,他5岁学习拉二胡,IO岁学习吹唢呐,13岁拜师学唱古文,16岁,开始靠古文说唱行艺谋生。黄春芳,常年颠沛在西华山、荡坪钨矿等卖唱为生,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年龄大了。其他艺人莫不如此。

二是古文是唱给平民百姓听,平民百姓愿意听、听得起也能听得到的。低廉的成本、简便的形式是赣南古文成为平民文化的重要因素。由于赣南客家古文演唱方式为一人坐唱,也不需要很多的行头,演出简便灵活,以流动的串乡逛街的形式,走到哪演到哪,为贫苦的农民和生活在最底层的老百姓演出。演出的报酬也比较低廉,每家凑几毛钱,有点收入就行,实在没钱的话,管顿饭也行。从演出地点也能反映客家古文的平民特质,无论是农家,蔗棚,矿场,茶馆,还是农村生产队,随地随处,只要有老百姓想听,就可以成为赣南古文的“舞台”。

[1]刘瑜爱.中国曲艺志·江西卷 [M].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8.11.

[2]孙慎.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西卷[M].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3.12.

猜你喜欢
赣南古文平民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乌克兰战火未息,平民在帮助平民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称象
Review on Processability Theory in China
平民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