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化时间的艺术探索

2015-01-28 12:30西安美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大众文艺 2015年16期
关键词:物质化西安美术学院艺术

杨 晨 (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5)

物质化时间的艺术探索

杨 晨 (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5)

任何艺术作品都脱离不开与时间、空间概念的联系,或大或小、或精准或宽泛。而对于物质化时间的概念,经历了诸多艺术家的探索以及现当代艺术运动的洗礼后呈现出非常有趣的某些现象。面对着“时间”这样一个开放的主题,它兼具公共性与私密性,兼具哲学性与艺术性,使得诸多创作者钟情于对它的表达。也许“时间”是所有人有意识的概念,但这种概念却纷乱繁杂。那么,在艺术创作中我们又该如何将其物质化呢?

物质化;造型语言;材质

圣·奥古斯丁在《忏悔论》的第六章中谈到:“何所谓时间?如果没有人问我,我清楚的知道,如果有人问我,我却愚而不知了。”时间的问题一直是一个真正困扰人类的根本问题,并且囊括了人类的自我问题。归根结底,何所谓自我?自我既过去、现在、还有对于即将来临的时间、对于未来的预期。这样两个不解的哲学基本问题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兴奋的知道它们无法定义,而且永无开解之日。人们无法逃脱时间,艺术也同样无法逃脱作品的时间性,那么就让我们看看艺术家的笔触、快门、工艺换算出来可以记录的优雅而又令人敬畏的时间概念。根据《僧祇律》记载:1刹那者为1念,20念为1瞬,20瞬为1弹指,20弹指为1罗预,20罗预为1须臾,1日1夜有30须臾。换算结果出来:须臾=48分钟,弹指=7.2秒,瞬间=0.36秒,刹那=1念=0.018秒。精准的理性概念转换为创作中的感性认知时,我们回应:“一念起,万水千山。”那么,这又是怎样的执念?

哲学上、物理上、艺术上,时间有那些特性?是神的恩典还是一种错觉?而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对“时间”这个概念的物质化呈现又是如何进行的?有哪些形式?某种将“时间”视作造型材料语言的本体实践也就展开了。通过对艺术史的梳理,也许可以呈现出以下几种方法。它们集中表现为追光逐影、走入叙事、无尽复制、以动写动、异景同现、介入缺失等造型手段。

第一,追光逐影。这往往是一种对自然变化进程的深刻体察。比如,印象派画家归根结底的提问核心大都在于“如何走入变幻万千的自然界并用色彩表达转瞬即逝的时光?”带着这样的提问,克劳德·莫奈在1892年2月到1893年4月期间的一组20多幅关于鲁昂大教堂的绘画可以成为最好的佐证。它们近乎统一的视角,但体现了精致变化的时间差。毕沙罗面对这一系列绘画的时候衷心的褒奖:“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作品,莫奈追求瞬间细微差别的效果无人可及。”同样,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录像艺术之父白南准在1965年的一组作品《月亮是最古老的电视机》上,12台并置的电视机呈现着12个不同形状的月亮,它们置于展架之上,打破了我们对于传统雕塑理解的同时,也使得观众欣赏到电子媒介的艺术创作,并且非常精准的捕捉到了大众对于时间概念的敏感。

第二,走入叙事。正常的线性记录与以弗洛伊德理论为代表的关于无意识——“脱离了时间的说法”相得益彰,在不同的表述方式中或以流畅的线性陈述又或以琐碎的只言片语得到了印证。比如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中所记录的歌舞升,在中国传统的长卷中,我们移步换景很容易进入时间的轨迹。而法国艺术家苏菲·卡尔描述自己的感情经历中巧妙的运用时间的观念,表达自己的“剧痛”。摄影作品直面自己与爱人的分别,文字与其呼应成为必要的证据。从1984年的10月25日开始一直记录到1985年的1月24日的圣诞前夜。固定的自我之痛与他者的情感之痛混合交错,以日记的体例延续记载了98个同样的故事,而篇幅越来越短,直到情感上的解脱。

第三,无尽复制。在当代艺术中,我们看到某一些以时间为基础的的艺术,主题化了徒然浪费了的、非历史的、过剩的时间。而这一悬置的时间被主题化后,目的并非是抽离并展示时间中所发生的活动,也并不是期待其中的创造。比如弗兰西斯·阿莱斯的作品《露比塔之歌》中,一个手拿水杯的女人将水从一个杯子倒入另一个杯子,再反着倒回来。就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动作,最为日常的动作仪式化的背后,我们却深谙加缪笔下西西弗斯永远推动的大石,以及那“一生”真实的图景。

第四,以动写动。这样的作品往往集中表现在电影或者录像为媒介的艺术作品中。动态影像在褒奖运动的同时,却将观众最大限度的推向静止。在录像中,我们不难看到影像拼命追赶着与真实错位的节奏。在电影里,剧场与运动以及“语言”将观众轻易带入到其时间性中,我们走出影院的同时不仅经常感受到时光的魔咒,它甚至建构起了“真实”与“虚构”的桥梁。例如克里斯蒂安·马克雷在威尼斯双年展中的作品《钟表》,就混剪了上千部电影,从中截取了无数体现时间的具体镜头,片长24小时,电影中每一个镜头的特写语言都应对着电影世界之外真实的时间。

第五,异景同现。也许是对于物质化时间中比较好理解的一种方式,在绘画的世界中它并不少见。吉尔·德勒兹提及到:“在绘画与音乐中,并非我们要去复制或者发明某一些事实,反而是要去获取力量。基于此一点,没有任何一种艺术是形象化的。”克里有一个著名的说法那就是:“不是要表现可以被看见的东西,而是要让东西可以被看见”。绘画的职责在某种意义上是要将看不到的力量转换成为可见的尝试。那么在克里姆特笔下《一个女人一生的三个阶段》就是一种力量的体现,我们不仅看到流动的时间的强大,同时也不难理解他深受叔本华悲观主义的深刻影响。

总之伟大的艺术家往往都会从他的角度出发去重新看待整个艺术史,这种方式并不会打折扣,尽管这种方式并不充斥着他们一生的各个时期。但这种寻觅就如同一个简单统一的动作贯穿空间。对于“物质化时间”的严谨看待可以体现为一些艺术史中停止的点和一些过渡的点,我们以便从中抽取出或者重新创造出一段自由的表达历史。这种对历史关注也同样贯穿在时间里,并且超越线性记载和发展的特点。这是一种米歇尔·福柯所强调的“知识考古”,它打破历史的延续性,转而强调各自时代的“考古层面”,而“物质化时间”这一造型命题也必将被进一步发掘。

[1](德)鲍里斯·格洛伊斯(Boris Groys) 著,苏伟,李同良译.走向公众[M].金城出版社,2012.10.

[2](美)威利斯·巴恩斯通编,西川译.博尔赫斯谈话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0.

[3](法)吉尔·德勒兹著,董强译.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4]杨义飞著.时间的七种类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3.

杨晨(1979-),男,汉族,北京西城区,硕士,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助教,研究方向:当代艺术、摄影、新媒体。

猜你喜欢
物质化西安美术学院艺术
西安美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优秀中国画作品
高杨作品
警惕精神的物质化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非物质化”的激励方法
爆笑街头艺术
物质化的另一面
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