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花本不为争春 暗香随风却自来——小忆原遵义师范教员抗战作曲家汪秋逸先生

2015-01-28 12:30姚丽娟刘云松
大众文艺 2015年16期
关键词:汪先生抗战江南

姚丽娟 刘云松

(1.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 563000 2.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563000)

汪秋逸(1907—1994),近代中国之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生于1907年8月,江苏扬州人。1937年底(或1938年初)因日寇轰炸,举家流亡大后方重庆、贵州,先后在重庆、贵州、南京等地各类学校任音乐教员、讲师、副教授等。解放后至1972年退休,一直在江苏镇江师范学校任教,终生工作在师范音乐教育的岗位上。

汪秋逸先生不但桃李满天下,而且毕生创作了150余首风格独特、广为传唱的歌曲,也有一些讴歌时代的歌曲。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国内外和海峡两岸音乐界谈及的“江南三曲”:《淡淡江南月》《夜夜梦江南》和《烟雨漫江南》,1937年谱写的《黄河曲》《我摘下一片秋叶》则开创了抗战抒情歌曲之先河。

汪先生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是他在遵义师范学校任教的这段时间,即1940-1942年的三年。早在1939年在毕节师范学校担任音乐教员时,汪先生就结识了当时任校长(有的资料记载是教导主任)的杨友群,由此开始了他们珠联璧合的亲密合作。由杨友群写词、汪先生谱曲的《淡淡江南月》由此问世,并邮寄发表在《新音乐》杂志上。这首抗战抒情歌曲连同稍后在遵义创作的《夜夜梦江南》和《烟雨漫江南》合称“江南三曲”,迅速传唱于大后方的川、滇、黔、桂的爱国青年中和学校里,对当时国统区的抗日歌咏运动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不久汪、杨两人从毕节辗转来到遵义师范学校,从1939—1942年是汪、杨两人创作上丰产的三年。在这期间,两人共同合作创作了近二十首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鲜明的爱国思想、激励国人团结抗战的多种演唱形式之歌曲,有一部分作品先后发表在《新音乐》上。由于这些作品“清新秀丽,如山间流泉,别具风格”,抒发善良知识分子的忧国之情和对沦陷敌手的故乡之深切思念,发表后,普遍受到好评和传唱。

汪先生在遵义的音乐活动,主要的还不是创作而是教学。除担任遵义师范和附设初中的音乐课外,还兼任了当时遵义县中和私立城成中学的音乐课。因为是科班出生的缘故,汪先生同时还为一些政府部门和民间团体培训音乐活动的骨干,对当时遵义音乐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抗战歌咏宣传运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汪先生为了抗战,同时也为了教学,歌曲创作成了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汪先生在贵州各师范教授音乐时,还把当时流行的抗战歌曲和自己谱写的歌曲一起刻印后,在校园内外散发教唱,尽自己的一切力量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时代大潮中。

新中国诞生后,汪先生焕发青春,用新的创造热情讴歌伟大的祖国和崭新的时代。1950年抗美援朝刚开始,汪先生就谱曲《抗美援朝》(赵波隐词),在镇江当地和江南一带广为传唱,大批青年学生在抗美援朝的热潮中高唱此曲,走进军营。不仅如此,汪先生还送儿子参加志愿军,准备奔赴朝鲜战场保家卫国。汪先生非常珍视此歌,认为这是他在新中国新的教学中谱写的第一首声乐教材。在镇江师范的教学日子里,汪先生谱写了很多优秀的歌曲至今还在当地学校中传唱,如歌颂祖国的《为了亲爱的祖国》、歌颂党的《太阳、春风、党》、歌颂教师的《老师,我永远感谢你》、歌颂劳模的《夏阿毛》、歌颂美好新生活的《江南新曲》等。

回顾汪先生的创作历程,不难看出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1.创作紧跟时代大潮,既是出于讴歌时代,同时又是出于音乐课堂教学的需要。汪先生绝大部分作品的创作和不同程度的流传,其途径都是首先在课堂上获得成功,然后才是从学校向社会辐射。

2.作曲家抗战抒情歌曲独特的个性风格特征是抗战时期在国统区产生积极影响和广泛传播的重要因素。与同时代的其他作曲家相比,汪先生的作品深刻表达了人民爱祖国、恨日寇的真情实感和坚决抗战到底的殊死决心,虽悲凉但不消极,虽激越但不莽撞。

3.不同时期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与成熟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完美结合是汪先生创作上最大的特色。汪先生把自己扎实的音乐作曲修养恰如其分地结合了他独特飘逸的格调和婉约清秀的风格,如同哺育他成长的江南山水一般,在音乐的旋律中透露出明媚的春天,“情感是深沉的,然而并不热烈,没有剑拔弩张的气氛,却非常真挚,从容不迫,是他谦逊、温和的性格的体现”。

几十年弹指一挥间,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和其他人为因素,汪秋逸先生这位对抗战音乐做出过贡献的历史人物似乎已被今人所淡忘,汪先生的抗战抒情歌曲不像其他同时代同一类型的作品,如救亡运动期间张寒晖的《松花江上》、刘雪庵的《长城谣》、吕骥的《开荒》、郑律成的《延水谣》和《延安颂》等,这些佳作“不仅还在出版、在演唱、在播出、灌制唱片,还上了史,写进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教科书。唯独《淡淡江南月》《夜夜梦江南》和《江南梦》这几首歌却连唱都没有人唱,更遑论上史了”。1

但历史终究是历史,是不可能被遗忘的。汪先生的众多抗战时期的优秀作品一直在海外华人中广泛传唱,并被给予了较高的历史评价。众多的词典目录和歌曲集成都收录了大量汪先生的佳作。加拿大的华人合唱团“北极光老人歌唱组”曾经把汪先生的《先有绿叶后有花》作为保留曲目灌制成唱片发行;众多音乐专业杂志发表了纪念汪秋逸先生的文章;1986年,镇江音协编辑出版了汪先生的歌曲选集;1987年,汪毓和编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参考资料》收入了《淡淡江南月》的歌谱;1988年,中国音协编的《中国音乐家名录》也收入了汪先生的简介条目;2001年,钟立民编的《难忘的旋律——献给老年朋友的歌》还把“江南三曲”和《江南梦》《流亡之歌》悉数收入;近年来,更多的国内大专院校和文艺团体相继在纪念抗战胜利的各种音乐会等场合高歌汪先生的经典作品,如2010年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合唱团在学院的音乐会上演唱了《淡淡江南月》等作品;同时为纪念汪先生,音乐与舞蹈学院2010年起每年都举办“长征—秋逸杯”七项专业比赛,以传承汪秋逸老先生敢为人先、紧扣时代脉搏的创作风格。

我们期待着汪先生和他的作品有朝一日能够堂堂皇皇地步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真正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留下鲜明的足迹,同时也期待着汪先生更多被遗失和尘封的作品被好心的读者呈现。

[1]戴鹏海.以史为鉴 勿忘前人——《汪秋逸》序[J].人民音乐,2009(8).

[2]唐正芒等著.中国两部抗战文化史[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汪先生抗战江南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寻踪汪曾祺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汪曾祺:老头很“抠”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温暖而无边无际的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