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钱庄业的兴衰变迁及其对现代金融发展的启示

2015-01-28 11:19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郭文静
中国商论 2015年18期

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郭文静

浅述钱庄业的兴衰变迁及其对现代金融发展的启示

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郭文静

摘 要:明代产生的钱庄业是古代发展最为完善的金融机构。它的发展历经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初期以经营货币兑换为主要业务,于清后期发行庄票开展贷款业务,大量从事买办业务,扩大了我国国内市场的商品流通和国际市场的对外贸易;民国后期,由于世界金融危机及政府“统制政策”,钱庄逐步走向衰落。作为本土的金融机构,钱庄在长期内对我国金融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它的发展历程也对现代金融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信贷机构 兴衰变迁 借鉴启示

钱庄从产生到衰落历经了明末至民国中后期大约四百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它对我国对内商品经济和对外国际贸易的本土产品输出等发挥了重大作用。从微观经济单位来说,钱庄为个体居民进行不同的货币兑换提供了便捷,并为当地商人提供信用贷款进而获取更多的利润;从整个宏观经济体来说,钱庄活跃了我国对内对外的商品市场经济,促进了社会福利水平的整体提升。四百年多年的历程中,中国经济与社会形势发生了重大变迁,迥然不同的外部金融环境给予了钱庄完善的金融功能和金融结构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给它带来了生死存亡的外部威胁。

1 金融功能创新与钱庄职能衍变

钱庄,即“卖钱之经济铺”,也称钱店、钱肆、钱铺,是我国典型的旧式信贷机构。笔者认为金融中介机构钱庄职能的衍变历程也可以被称作是金融创新。从宏观层面来说,钱庄发展的金融史横跨古代、近代、现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外部金融环境的变化,钱庄的职能发生了重大突破,而这种重大突破离不开金融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钱庄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金融功能创新的历史。

钱庄产生于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明清时期,这一时期钱庄的职能主要是经营货币兑换。明清时期,居民商品交易活动增加,政府规定民众缴纳税负时需用银两,这为钱庄金融功能的产生提供了外部的原始环境。当时社会流通的货币混乱,包括银两、制钱、黄金等,一方面,钱庄从事银钱兑换、钱钱兑换、金银兑换,钱庄业主可收取佣金获得利润,另一方面,也为居民的交易活动提供了便捷。由此,人们对财富的使用增加,对钱庄金融功能发展的需求增加,反过来又因为钱庄的发展,便捷了人们的生活,也促进了财富的流动。这项业务逐步兴盛起来,开设钱庄的人越来越多,逐步形成了钱庄这一行业。

清后期,钱庄突破传统的货币兑换业务,开始发展新的金融职能——存贷款业务。由于战争频发,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严重挤压了钱庄的生存空间。因战争签订的条约赔款导致银两储备不足,银两开始无法适应经济的快速增长,钱庄发展难以维系。为谋求自身的发展,钱庄开始突破传统的货币兑换业务,转向经营存款和放款,并发行一定的兑换券,即庄票,可见票即付或到钱庄兑换,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信贷机构。在国内贸易中,它为国内商人提供放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它为外国商人鉴定金银、兑换货币、清算财务等,日渐成为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机构。清朝各资本帝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我国国门,由此我国经济处于开放经济体系下,钱庄也同时兼营汇兑业务,对我国对外贸易的资金在国际间的转移提供了便捷。从简单的货币兑换到经营存贷款,再到兼营汇兑业务,钱庄的金融功能逐步完善,成为我国古代金融职能最为先进的金融机构。

2 金融机构创新与钱庄经营体系

随着我国近代商品经济的新陈代谢,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钱庄日益发展,不仅业务功能逐步完善,组织制度发展也较为先进,出现了钱庄业的自我管理组织机构——钱业公会。这些机构功能分工日益明确,地域分布也十分广泛,初步形成了我国金融体系的雏形。

在近代发展过程中,钱庄业已出现了汇划庄、挑打庄、拆兑庄、零兑庄四种组织机构。其中,汇划庄资金实力最为雄厚,可出具庄票,加入钱业公会,在汇划会总员中可进行资金划款转账,避免了资金清算的复杂过程。挑打庄在资本额总量上相比汇划庄要少,经营范围受到限制,与其往来的款项多通过汇划庄收解。拆兑庄和汇兑庄的资本规模相比前两者要少的多,其主要经营的业务是少量金额的货币兑换,并不承揽存放款业务。如此,钱庄发展经营有了更明确的市场细分和目标人群,各不同钱庄之间在竞争与合作中稳定发展,减少了各组织利益冲突和经济事件的争执。

在钱庄产生以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间里,政府势力较弱,钱庄业并没有受到来自政府的监管。为维持钱庄业良好发展,当时出现了钱庄业的自我管理组织——钱业公会。钱业公会按照商业惯例制定了行业行为规范,各钱庄共同遵守规则,保证了钱庄发展的可持续性。第一,钱业公会制定了严格的准入制和退出制,不仅对进入钱庄业的经营者信誉进行尽职调查,还对经营不善退出钱庄业的钱庄进行破产清算,以尽量减少损失。第二,钱业公会制定了明确的机构奖惩制度,对于失信的钱庄会进行联合抵制,这使得公会成员的利益得到保护,也更加促进了钱庄业自觉约束自身行为。第三,钱业公会业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经济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1923年银根紧缺时,钱业公会集银数百两,组织各钱庄进行资金融通,起到了“银行的银行”的作用,成为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缓冲机制。

3 钱庄的被迫变革与衰败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应该适应社会环境,如果无法满足变化的经济社会的需要,那么事物必将遭到灭亡。对于钱庄来说,它从古代经济发展而来,在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被迫开放的社会,外国金融机构的进入和本国金融外部环境的巨变都对我国本土金融机构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钱庄在被迫变革中发展、完善,也在变革中最终走向终结。

总体来说,钱庄在发展中大致经历了两段较大冲击的历史历程。

第一个阶段发生在清朝末期,钱庄短暂衰落。当时战争频发,社会经济活动一片萧条,一些富商富豪为避免战乱纷纷逃至租界,于是钱庄也纷纷迁入。这些富商中不免有从事对外贸易的大买办商。在买办的沟通下,钱庄转向外资银行进行拆款,以弥补自身吸收存款能力的不足。钱庄自身资金力量薄弱,大量资金来源于外资洋行,这使得钱庄不得不依附洋行,钱庄面对战乱寻求了新的发展方式,但这却成为钱庄后期发展过程中的危机所在。由于战乱频发,洋行意图控制我国经济发展命脉,它抽离对钱庄的借款。由于钱庄资金周转不灵,向企业收回贷款又存在时滞,所以钱庄发展举步维艰。而由于企业留存资金归还贷款,使得企业资金周转不灵,贷款无法收回,货物价格疯涨,爆发了数次金融风潮。虽然后期钱庄又依赖于新式银行的借款,但归根结底钱庄始终没有掌握吸收资本的主动权。

第二个阶段发生于民国政府时期,钱庄走向了快速而全面的衰败历程。此次衰败与第一阶段不同,它受到来自本国政府的控制和打压,包括行政手段、立法规范的约束及行业竞争的排挤,由于未能及时改组,钱庄在此过程中基本大多消失或少数生存下来的钱庄转型为小型银行。首先,当时世界银价上涨,作为银本位制的中国首当其冲。而我国银价低于世界银价,为应对套购银元的情况,政府当局“废两改元”,但银两价格仍是很高。于是政府接连推出法币政策。钱庄银两储备不足,环境巨变,既不能像新式银行一样得到政府的资助,又收不到来自商业民间的贷款,同时还受到新式银行的排挤,钱庄业一落千丈,各地钱庄接连倒闭,迅速走向了全面衰败。但钱庄真正意义上的灭亡,是发生在建国以后,社会主义改造将所有民族工商业收归国有,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四百多年的钱庄走向了终结。

4 金融深化与金融发展的启示

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和消亡的历史,钱庄在其兴盛和衰落的历程中,对现代金融发展具有较大的启示。特别是目前我国开始逐步放开金融领域,这为解决我国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各种金融问题提供了现实的借鉴意义。

第一,政府应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禁止行政垄断。行政垄断具有强制性,垄断效益几乎为零,带来的负面影响巨大,因此应坚决禁止行政力量对金融市场的垄断行为,对金融市场的管理,政府应发挥金融监管的宏观调控作用,而不应参与市场经济的具体运作。在民国政府时期,政府为增强金融集权,实行战时“统制政策”,形成了“四行二库一局”的金融体系,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虽然战时“统制政策”对战时经济有积极的作用,但政策实施中后期垄断资产多由四大家族控制,导致官僚资本的金融垄断。一方面,垄断导致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社会福利损失;另一方面也滋生了官官相护、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对国家发展极为不利。对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而言,政府应深入进行金融深化改革,放开对金融市场的过分管制,让利率和汇率真正反映市场经济的实际供求状况,以营造金融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第二,完善金融机构组织和管理机制。一方面,钱庄自身发展的内部机制存在重大缺陷,影响了钱庄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社会中对于钱庄约束机制少,行为规范缺乏有效监督。

从内部组织机制看,近代钱庄多采取个人独资和合伙制开设,一般合伙人数为2至10人,股东承担无限责任。因此,钱庄股东人数有限,规模较小,而股东多为家族近亲或世交,人事安排上任人唯亲,带有浓厚的家族色彩和封建性质。这种情况更是加剧了钱庄资本运营的不规范性。首先,钱庄自有资本极少,资金来源不稳定,依赖于票号、外资洋行、新式银行的拆款。其次,钱庄资金积累少,钱庄每年的盈利并不做公积金,而是每年将利润全部分给股东。再者,钱庄资本的使用极不合理,钱庄经理和职员的收入可以进行透支,资金浪费严重。从外部管理机制来看,由于从明末至北洋政府时期,政府势力较弱,缺乏有效的政府监管机构,因此钱庄业存在某些市场不规范行为。如钱庄不采取抵押贷款,而多采用信用放款,进行超过存款数量的放款,资金链脆弱不稳定。

因此,对于我国现在的商业银行发展,尤其是对经济发展不发达地区的农村乡镇银行,应注重银行内部组织机制的建构,避免内部管理混乱。还应注意对商业银行发展进行合理必要的监管,建立防范风险的金融机制,营造金融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5 结语

任何金融机构的发展都需要稳定的金融环境、健全的金融体系和完整的立法规范,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发展虽然已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但是其中仍不乏存在一些立法缺陷和管理漏洞。政府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避免金融波动对于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而作为个体来说,我们应当遵守规则,而不滥用规则漏洞,杜绝恶性投机行为;主动认识当下的金融环境,掌握发展的必然规律,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洪葭管.中国金融史十六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 姚遂著.中国金融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左海军.近代钱庄业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钱币,2014(3).

[4] 易继苍.钱庄业研究综述[J].学术界,2008(128).

[5] 魏晋.清代至民国钱庄发展变迁研究[D].山西大学,2012.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6(c)-0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