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三立”

2015-01-28 08:21李军强甘肃省岷县岷州中学748400
学周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立言立功做学问

李军强(甘肃省岷县岷州中学748400)

浅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三立”

李军强(甘肃省岷县岷州中学748400)

语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育人功能与人文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体会、抽象概念与鲜活的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统一起来,既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这样,才不会使学生觉得语文课只有枯燥的识记、单调的讲解和机械的应考,使得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立德”“立功”“立言”的功能逐渐丧失。

语文课堂立德立功立言

新课程的实质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完美人格的塑造。但在激烈的升学竞争环境下,课堂教学依然是瞄准了分数,淡化了课程实质。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还是更多地瞄准了高考试卷中的150分,甚至语文课堂已经被简单地分割成高考中的必考模块来实施教学。我认为,这已经完全背离了语文课堂的实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此,我谈谈语文课堂的育人功能,重申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为使我的语文课堂亦能“不朽”,我结合古之“三不朽”之“立德”“立功”“立言”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三立”。

一、语文课堂教人“立德”

“立德”是指做人。文章如酒,能深入人的肌体和血液。春风细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善、美。而这些,正是一名正在成长发育的中学生最需要的。语文课堂可以给学生这些,因为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的过程。正如刘勰所说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故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帮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汲取精神养分,以达到立德目标。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学作品,都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立德。如《荆轲刺秦王》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荆轲,他是一个豪侠,是一个傲视人生,战胜胆怯的一名英勇战士。他的勇气虽然改变不了历史的现实,但这股英勇无畏的精神激励着后人。也正是这种精神让许多弱势群体战胜了胆怯,恢复了面对生活的勇气。又如,《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与马克思那超越世俗的友谊;《老人与海》中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样艰苦的环境里,都凭借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的老渔夫圣地亚哥;《陈情表》中“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费远”、“愿乞终养”、至诚至孝的李密等,都在引导学生正确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细细体会,让学生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让字字句句仿佛出于己之口,让浓浓情意仿佛出于己心。但是,学生由于阅读经验的局限,往往不易感受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促使学生产生认同,并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变成具体行动,进而达到更好的立德效果。

二、语文课堂教人“立功”

“立功”是指做事。语文课堂不只是迈向高考的一串串脚印,更应是教会学生走向人生成功之巅的阵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做事,这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工作。

我在授课过程中,不放弃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向学生传授处世哲学。如《寡人之于国也》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现象,告诫学生做事不能像“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因为这样只能治标而不治本,必须要学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又如,《苏武传》中青丝出使白鬓归的苏武,他是“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的报恩者,也是把“臣事君,犹子事父”作为自己最高行动准则的儒生。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且学会做事须坚持原则的道理。再如,《游褒禅山记》中,教师应抓住“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哲理,使学生明白只有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理想信念,才能获得成功的做事之理。可以说,在语文教材的选文中可帮助学生明晓做事之理的文章不胜枚举,也可以看出教材编委会的用心之良苦。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授语文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将语文的育人功能落到实处。

三、语文课堂教人“立言”

“立言”是指做学问。如今,大多数学生对“学问”一词渐渐陌生,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复习攻略、应考策略等。而语文课堂也渐渐被各种模拟试卷和答题技巧所吞噬,丧失了应有的文学性,更谈不上做学问了。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应当抓住教材选文,教会学生如何做学问,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观,从而真正体现语文学科应有的文学性。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多选文都可帮我们实现这一点。如《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的治学观点,正是在告诉我们,做学问就必须“用心一也”,而来不得半点“躁”,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又如,《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强调的是从师而学的重要性;“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师徒哲学告知我们什么是真正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什么是真正的“不耻下问”。再如,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中的“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更是告诉我们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这些课文内容无一不都渗透着做学问的道理,对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挖掘这些东西并告知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得到深层次的发展。而且,这样也将进一步彰显语文课堂的魅力。

有人这样定义语文,说它是“做人的基础和工具”。语文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工具,是沟通人际关系的桥梁。它的特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要有效地利用我们手中的工具,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教会他们立德、立功与立言,打造“不朽”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反射出的光芒照耀他们前进道路,并伴随他们一生。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教师要想明白再教.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

[3]走进教师.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

(责编张翼翔)

猜你喜欢
立言立功做学问
茶味人生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儿在部队又立功
兵团的明天更辉煌
等我也长了胡子
校园四季歌
做学问与搞创作
做学问像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