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昌平 “生猛的绅士”

2015-01-29 14:03钟一
时代人物 2014年12期
关键词:越位昌平

钟一

上榜理由:他是生猛的反腐战士,也是机智的调查记者。他拿捏有度地平衡自己的激情与理性,突围与改变,选择与放弃,但从未改变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从未放弃对正义与责任的追求与担当。

34岁的罗昌平是目前中国最知名的调查记者,他曾供职的《财经》杂志,是一家以独立姿态进行深度报道著称的媒体。在此之前,这位来自湖南中部小镇的青年怀揣梦想,毅然加入“北漂”大军,从初涉传媒行业,刚刚入职《中国商报》的一名新闻菜鸟,到《新京报》深度报道部期间的力作“井喷”,再到《财经》杂志时叱咤新闻界,罗昌平一直坚守着新闻人的理想与信念。

从业13年,罗昌平的名字始终和中国最有名的腐败官员联系在一起。他所做的反腐调查报道主角包括上海原市委书记陈良宇、北京市原副市长刘志华、国家药监局局长郑筱萸、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王益。而使他名扬天下的是2012年12月的一天,这个中国最著名的调查记者在新浪微博实名举报时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五个多月后,刘落马。

“新闻是一个没有前途的领域,但如果不做,我们生存的环境、面对的系统将会更没前途。改变不仅需要围观,还需要表达和参与。”罗昌平说。

足球场上的“越位线”在中国调查报道的领域同样存在。球场上的“越位线”决定着一次进攻的成败,而在新闻界,它则意味着报道的品质以及稿件刊发的安全。

“罗昌平最擅长的便是蹲守在越位线上。他不断尝试底线,但他知道禁忌在哪里。”一个和罗昌平交往多年的调查记者说。

在“实名举报刘铁男”事件中,罗昌平作为一名职业新闻人的智慧展露无遗。对于连发3条微博,实名举报刘铁男涉嫌学历造假、官商同谋骗取贷款和包养情人的时机,罗昌平有过复杂的思量:最佳时机是在十八大之后,“两会”之前,此间网络反腐是一时热潮。而选择在星期四发布,是基于他对新闻传播规律的熟稔:要给同行留足时间跟进。

罗昌平于2001年7月来到北京。进京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位于广安门报国寺的《中国商报》担任记者,第一篇在业内有影响的报道是《为什么自己的首都我们只能暂住》。当时他正暂住在首都的地下室里。2004年,罗昌平到《新京报》深度部工作。两年之后,他成为了这个部门的负责人。

在新闻业务上,罗昌平没有所谓的“成长期”,他几乎是以成熟调查记者的姿态挤进这个圈子的。他迅捷、高产,尤擅突破,被同事称作“推土机”。在过去的13年间,这台推土机从搞株连式拆迁的湖南嘉禾推到东二环着火的央视新楼,然后,推到了在任的部级高官刘铁男面前。

如果说罗昌平曾经是一个孤独的前行者,那么此役之后,他得到了社会对他的赞美与加冕。但是,罗昌平依旧是低调且清醒的。他在访谈中说,对于网络举报导致刘铁男被查,他并不看好“里程碑”的说法,这仅仅是个案的突破,对制度本身并无贡献。

“这是一段下坡路,我用一整年的时间完成,同时,已从中欧EMBA课程毕业,决定开始另一段事业。”罗昌平说。这成为他日后选择作别调查新闻行业的一个注脚。

罗昌平出道之际,正是中国调查报道风起云涌的年代。他的反腐情结,他的家国情怀,他的专业秉赋,他的职业素养,无一不显示出一个年轻人的才华与激情。与别人所不同的是,在坚守新闻理想的同时,他能不失时机地选择了突围与改变,实名举报刘铁男如此,开启创业之路亦如此。endprint

猜你喜欢
越位昌平
家校协同育人中的缺位、越位与归位
昌平滨河森林公园健身绿道系统建设
窗外的迷你世界
俄罗斯套娃
昌平博物馆升级改造古代昌平文物展开展
第十五届北京·昌平温泉文化节开幕
越位,毫厘之间的战斗
判罚越位,如何理解“干扰对方”?
对足球反越位战术的分析
一路追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