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从小要接受的教育

2015-01-29 11:04周晓辉
醒狮国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张居正皇子君王

周晓辉

被选为太子太师、太傅、太保的,一般是德行高尚、人品贵重、学问深厚、名声显赫的君子,许多是朝廷宰辅或重臣。《孟子·公孙丑下》中记载,商汤曾向伊尹学习,后来任命其为重臣。历史上做过太子太师、太子太傅的名臣如唐朝的萧瑀、房玄龄、颜真卿,明朝的高仪、张四维、沈鲤、张居正,清朝的张英、熊赐履、李光地,等等。

严师出明君

为了江山社稷、天下苍生,不少朝代的皇帝都十分重视太子和皇子的教育。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弥补自己小时未得到良好文化教育的遗憾,还命人在宫中修建了大本堂,以此作为太子和诸位皇子学习的场所。朱元璋在修建大本堂的同时,诏告天下,聘请各地名儒,来教育皇子。像满腹经纶的大儒宋濂就曾任太子太傅。清朝康熙皇帝更是对太子和诸位皇子的教育费尽了心思,甚至亲自督促皇子们的学业。

这些德行高、人品贵重、学问深厚的老师们不仅耐心地向太子讲解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而且通过讲授古代君王的治国之道,让太子学会王道。如被视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的《大学》不仅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还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通过学习,可以使太子明了德行的重要,明了如何修身,明了为君要仁,治民要亲爱人民等。从小就向这些人学习的太子,无疑对于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都要超过常人很多。

一般而言,身为太子的老师们理应要求严格,但由于君臣之分等原因,历史上这样的老师并不多见,这也就导致太子们在学业、人品上的修为有很大的差异。明朝内阁大学士张居正是对太子要求比较严格的老师之一。这从明朝神宗十岁时,张居正为其制订的课程表就可以看出。

张居正写道:每日接续讲读《大学》、《尚书》,先读《大学》十遍,次读《尚书》十遍。讲读毕,皇上进暖阁少憩,礼监将各衙门奏章,进上御览,臣等退在西厢房伺候。皇上若有所回,乞即如臣等至御前,将本中事情,一一明白敷奏。览本后,臣等率领正字官恭侍皇上,进字毕,若皇上不欲再进,暖阁少憩,臣等仍退至西厢房伺候。若皇上不进暖阁,臣等即率讲官再进午讲。进午初时,讲《通鉴节要》,讲官务将前代兴亡事实,直解明白,讲毕各退,皇上还宫。每日各官讲读毕,或圣心于书义有疑,乞即下问,臣等再用俗说讲解,务求明白。每月三、六、九视朝之日,暂免讲读。仍望皇上于宫中有暇,将讲读过的经书,从容温习。或看字体法帖,随意写字一幅,不拘多少,工夫不致间断。

正是因为张居正的严格和其母后的督促,神宗方能坚持十余年的学习,并在主政后成为一个不错的皇帝。

清朝上书房的教育

不过,清朝是个例外。在清代以前,太子的培养与其余皇子在培养上是分开的,而清朝则是从上书房教育中观察诸位皇子贤德与才能,确定最终的皇位继承人,这一点把皇子老师的地位无形中再次提高。于是皇子们愈发刻苦,而皇子的老师也愈发敬业。

根据《养吉斋丛录》记载,清朝皇子、皇孙六岁,即开始在上书房接受教育。“寅刻至书房,先习满洲、蒙古文毕,然后习汉书。师傅入直,率以卯刻。幼稚课简,午前即退直。迟退者,至未正二刻,或至申刻”。休假日,“惟元旦免入直,除夕及前一日巳刻,准散直”。一年之中,休假只有元旦一天和其前两个半天。这种严格的教育,足可以说明为何清朝基本没有残暴、昏庸无德的皇帝,而是非都有一定素养、一技之长。

有道明君的培养

简言之,古代皇帝在登基前所接受的个人品德的培养与治国才能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德的基础之上的,即要被培养成为“有道明君”,尤其在西汉武帝之后,学习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家经典成为每一位将成为天子的必修课程。是以“德治”而非“法治”在古代王朝成为每一个有道君王的最高追求。

纵观中国历史上每一个兴盛的王朝,无不是由于君王以德治天下,无不是因为君王懂得为君要仁、治民要亲爱人民的道理;而历史上绝大多数王朝走向灭亡的主因,也是君王不施德政、丧失民心所致。可见,古代皇帝从小接受的以“德”为核心的教育,并能身体力行,切实用其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王朝存续的关键。endprint

猜你喜欢
张居正皇子君王
张居正《论语集注直解》中的察人用人之道探析
“笑”谏君王
皇子是怎样炼成的
第二十三回 东阿镇盛产东阿胶 慈禧后喜得小皇子
烽火戏诸侯
活着就是君王
从张居正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