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的网络建构与传播路向探析

2015-01-30 01:57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城市形象建构文化

陈 叙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 610071)

城市文化的网络建构与传播路向探析

陈叙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610071)

[关键词]城市文化;网络传播

[摘要]当前,在运用网络推动城市文化的建构与传播中,还存在对网络的文化特性认识不足,互动性与公共性不足,风险防范与城市形象危机意识不够等问题。文章认为要充分发挥网络在城市文化建构与传播中的作用,可以从培育城市公共空间,策划推广城市文化活动,构建城市形象危机干预机制三个维度入手,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手段,打造公共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互动性,打造文化节庆活动,进行娱乐化议程设置,包容多元亚文化的创造;增强风险意识,加强城市形象危机的防范与应对。

城市文化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生命有机体。“城市文化由人的观念意识而来,进而变成城市的物质形态、组织形式和精神气质,反过来,人们会在对城市文化的浸润中、接受中,感受生活的意义,形成看待精神世界与物态环境的方法、观念,并演化成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1]人类塑造了城市,同时也被城市所塑造。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以及信息传播需求的不断增长,城市催生了大众传媒的出现。人们在大众传媒呈现的镜像中建构着对城市的认知和认同。城市也成为大众传媒书写的对象,在经年累月的传播中建构、叠加、累积着城市的文化记忆,在传播中建构,同时也在建构中传播,形成了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媒也成为城市文化生产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一、城市文化转型与网络媒体的功能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和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同步,并深受全球化进程的影响,呈现出不平衡性和复杂性。城市的发展经历了空间的拓展到功能的拓展继而到内容的拓展,更加注重内涵的扩张,城市文化也面临着当代转型。一方面,自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还在探索之中,尚不能为城市文化的转型提供有力的价值支撑;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城市化进程并随之出现一系列后现代文化现象,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城市建设,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多种因素交织,城市的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复杂,要求城市文化更加多元开放。城市文化的当代转型既要求文化特质的高度凝聚、集聚,也要求城市人群之间、多样的文化样态间具备更加高效的交流效应。城市的扩张带来了人群的疏离,与此同时,更需要强化社区精神。传媒作为城市交往和沟通的重要媒介,更凸现其重要性。

网络的出现恰好顺应了城市文化转型的需要,同时将中国的城市更深刻地卷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之中。网络无疆界、去中心的特点为多元的大众的文化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信息技术发展的支撑使网络呈现出巨大的信息承载和传播能力,通过文字、声频、视频的立体化传播,网络集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众多传统媒体的特点于一身,调动多种文化形式实现整合式传播。网络还带动了一系列信息技术、游戏研发等庞大的娱乐数字产业,借助互联网,城市更易实现信息与文化等多要素的集聚。更为深刻的影响是网络改变了传统话语权高度垄断的话语生产模式,使传统点对多的传播成为多点对多点的传播,人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借助互联网,市民更深切地介入到城市文化的建构与传播之中。公共性是城市文化最核心的属性之一,网络的交互性、平等性无疑为公共空间的培育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从价值取向上看,“网络空间在本质上与西方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相衔接的社会文化传统有着内在契合性,网络人际互动与网络社区进一步拓展了个人主义亲密关系与自发组织的团体格局。”[2]这与中国传统建立在“差序格局”关系本位上的社会文化带来了冲击。在网络空间里,中国人以假名说真话,在匿名的状态下更能摆脱关系与人情面子的束缚,更自由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网络拓展了人们互动交往的空间,通过网络虚拟社区的互动一些利益共同体也正在形成之中。这与传统基于血缘、亲缘等关系基础上的交往有所不同,而是基于兴趣、爱好、价值理念和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等。一方面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空间的不断扩张加剧了人们的疏离感,在网络世界中人们由现实中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另一方面,基于各种社团的联结也悄然而生,并由线上逐渐向线下转移。疏离与联结同时并存,这意味着网络成为中国城市文化转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网络为城市文化公共性的培育提供了一个平台和可能,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最大前提平等讨论城市公共事务,以期形成共识,最终强化城市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网络在城市文化建构与传播中的问题与挑战

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这其中相当部分是城市网民。网络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舆论放大器。当前,网络在信息传播和文化创造中的影响力日益突显,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交融更加突出,城市文化建设日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同时随着对软实力内涵理解的不断深入,城市形象营销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各地的城市治理者也充分利用网络,使之在城市文化的建构与传播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注重网络的传播工具性质,对网络的文化特性认识不足。网络不仅仅只是一种技术传播平台,它既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也具有内在的文化价值规范性。麦克卢汉曾经指出媒介即信息。也即媒介不仅仅是一种通道,当信息从通道中经过时,它已经打上了媒介深刻的烙印,网络正是如此,不同的网络技术和文化形态都传达着共同的网络文化精神,即开放、多元、共享、平民化等,这给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的城市治理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带来极大的冲击,网络大众化、无中心、去权威的特点打上了鲜明的后现代文化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城市文化的走向。仅仅认为城市形象传播不过多了一个网络平台,却不了解网络的文化特性,也就很难把握网络对城市文化建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难以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其次,在城市文化的网络建构与传播中,互动性与公共性不足,核心价值的培育缺乏有效的路径。城市文化建设的主体既包含城市治理者、广大市民以及各类社会团体、组织等,城市治理者往往拥有更大的话语权,然而公共性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一个城市核心价值的培育既需要通过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和供给,也需要通过自下而上的认可与遵循。互动性强是网络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因而网络与城市文化是一个在传播中建构,也在建构中传播的动态过程,每一个市民既是传播的接受者也是传播的主体。然而当前网络中关涉城市公共议题的内容仍然偏少,城市治理者的信息公开也相对不足。2011年7月成都市举行中心城区机动车临时占道停放差别化收费方案听证会,网友爆料其中一位听证员7年听证19次,被网友戏称为“听证专业户”。这一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涉及城市公共事务信息公开不足、市民参与互动不足的现实状况。

第三,在城市文化的网络建构与传播中,风险防范与危机意识明显不足。网络的开放与多元使之在城市文化的建构与传播中发挥着聚合效应,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风险。网络既可能促进城市认同,也可能加剧人群的分化。2012年为争取异地高考权,15岁的非沪籍女孩在海特网络发帖约辩上海籍人士,在非理性的骂战中,这一网络事件客观上加深了沪籍和非沪籍人士之间的裂痕。网络为城市文化的整合式传播和立体式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技术条件,同时也可能加剧了文化冲突的可能,如2012年瑞典籍华人程美信发微博批评四川人好逸恶劳恶习多,奢辣、好打麻将,引发网络骂战。此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生活更加高效快捷,与此同时各类突发性事件也不断增多。网络吐槽既可以发挥泄压功能以缓解城市生活压力,也可能增压而给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带来冲击。当前城市治理者对危及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价值的网络舆情事件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反应迟钝,处置拖沓。

三、网络建构与传播城市文化的三个维度

要让网络在城市文化的建构与传播中发挥积极作用,必须要了解网络文化的特性,寻找到互联网媒体传播特性与城市文化特性的契合之处。开放、多元、互动、共享、平民化的网络特质与城市文化的集聚性、公共性、世俗性、时尚性、丰富性具有高度的一致,从市民认同建构、网络城市文化活动、城市舆论场三个维度可以更充分发挥网络建构与传播城市文化的功能。

(一)基于信息传播的公共空间塑造

城市文化公共性的含义是指“通过对城市公共生活的建构,实现全体公民的社会权利。”“每一个社会构成元素,都必须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最大前提,必须适应公共性所指向的社会发展方向。”[3]信息的流动往往意味着权力的分配,互联网改变了精英们高度垄断的话语权,也意味着分权,意味着传统权力高度集中的城市管理模式向着协商治理的转型。作为城市管理者的政府放权的同时,社会有效的参与和公民意识的培育就显得至为重要。否则缺乏诉求表达和参与的渠道,市民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就总在维稳的框架下,无法进入法治的轨道。互联网特有的信息量大、民主性、互动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在城市公共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信息,搭建沟通的平台,内化城市文化,外塑城市形象,凝聚城市认同。与此同时,市民的网络媒体素养与城市管理者的网络媒体意识也成为一个城市形象中的无形资产。

首先政府应充分确立信息公开的意识,打造政务微博、门户网站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使之成为城市市民获取公共信息,反应利益诉求的便捷通道,以塑造亲民、务实的良好政务形象。

其次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手段,打造社区交流平台,使虚拟社区成为现实社区的延伸与补充,强化社区认同与参与,培育社区意见领袖。

第三,加强市民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市民对各类网络信息的获取和识别能力,通过网络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培育健康理性的网络参与者。

(二)基于共享记忆的文化活动传播

网络的多元化、大众化、民主化特质在某种程度上与城市文化的世俗性、时尚性、丰富性形成了某种同构。既要让优秀的城市文化传统借助网络传承,也要推动城市文化的创新与创造。既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平民化特质,又要避免走向低俗。网络是大众文化的沃土,而以城市为符号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也成为城市文化特质和文化形象的另一侧面。休闲与娱乐始终是城市生活的又一主题,而这恰恰也是网络媒体的一大功能。

首先将凝聚城市记忆的传统文化节庆和活动搬上网络,扩大文化影响力。一个城市总是有着自己的文化记忆,而这些记忆总是与一定的文化仪式、活动和节庆相关联,这些活动有利于增强城市活力,培育城市文化品牌,实现城市精神的提升。同时,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节庆活动一定要增强互动性的因素,实现多元素立体化的整合传播。

其次抓住市民共同认可的文化符号,策划文化活动,设置娱乐化的议程,打造网络城市符号,提升网络城市形象,建构市民认同。银杏树是成都市的市树,每逢秋季,金黄的银杏随处可见,成为该市一道亮丽的风景。2011年11月成都市有关部门联合腾讯大成网推出了首届成都国际银杏文化节。文化节分为“送杏”、“游杏”、“银杏女郎”、“品杏”四个部分。向网友征集“成都银杏美景”摄影作品,将票选出的5处美景制作成明信片封面,并向全球网友赠送。700余名网友上传照片近1000张,推荐成都银杏街道,最终海选出“成都十大最美银杏街道”。 1200名选手报名参选“银杏女郎”,25万粉丝参与投票,最终评选出10位“银杏女郎”。 组织网友参与“银杏爱吃团”活动。相关专家与网友在活动现场交流成都美食心得,畅谈银杏佳味。通过这一线上线下的活动,增强了成都市民的认同感,更好地推广了城市形象。

此外,以包容的心态引导并充分借鉴和发挥网络中各类亚文化形式的积极作用,以增强城市文化的活力和传播力。2010年一段网友模仿《北京欢迎你》制作的草根视频《成都欢迎你》在腾讯大成网论坛上风传,该视频云集了成都具有鲜明印记的画面,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歌曲朗朗上口,跑调的唱功更成为传播的亮点。该视频受到网友热捧,并引来一场MV大PK。在网友热烈的互动中更鲜明地展示了富于活力和魅力的城市形象。

(三)基于形象维护的城市形象危机干预

如果说公共空间的培育与网络文化活动的营造和传播是一种常态且长效的机制,那么突发状态下网络舆论事件的传播与集聚效应则给城市形象的维护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极有可能削弱城市文化认同,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应急处理能力和舆情处置能力。

首先在互联网时代应强化人人皆为城市形象代言人的意识,加强市民、各级各类组织、社会团体的城市归属感和荣誉感。尤其在市政、交通、旅游等服务窗口更应增强服务意识和舆情危机意识,做好公共信息服务工作。通过互联网不断创新城市文明创建工作的手段和方式,增强互动性与参与性。

其次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建立城市形象危机干预以及城市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危机应对工作机制,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极易损害城市形象,由于当前的城市管理分工越来越细,受制于条块分割而形成相互推诿和职责不清的现象。城市核心价值的建设,城市形象的维护也可能落空而缺乏切实的责任人,因而需要由外宣部门牵头建立城市形象危机干预的联席机制,及时监测研判可能给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带来负面影响的舆情,对相关职能部门的舆情危机处置予以指导。及时澄清事实,纠正偏差行为,回应公众关切,修复、维护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

[1]陈宇飞.文化城市图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11

[2]沈毅.网络空间的社会文化意蕴[J].浙江学刊,2010,(2)

[3]陈宇飞.文化城市图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M],2012.42

(责任编辑:周建瑜)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55(2015)03-0066-04

[作者简介]陈叙(1975-),女,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与传媒。

[收稿日期]2015-08-05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建构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城市形象动漫宣传片的开发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如何运用音乐语言塑造城市形象——以歌曲《呼伦贝尔蓝》为例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谁远谁近?
建构游戏玩不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