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民族关系的指标体系探讨

2015-01-30 07:23刘婷婷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2期
关键词:社会学族群指标体系

刘婷婷

(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衡量民族关系的指标体系探讨

刘婷婷

(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对民族关系的准确分析是构建民族团结、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基础。当下国外有关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理论、内容和方法比较成熟,国内在改革开放以后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在梳理、分析国内外有关衡量民族关系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探讨了指标体系的应用问题。

民族关系;社会学;研究指标体系

民族关系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特殊社会关系,简单地说,它是指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相互关系。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曾经也说过,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一定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在接触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而产生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关系不单单指的是某一个民族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而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从社会学的视角将民族关系视为一种特别的关系,即民族社会关系。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所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准确把握并分析出民族社会关系不仅具有意义非凡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高瞻远瞩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有关民族关系测量体系的相关理论

人类社会交往中的族群关系是极其复杂多变的,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体系里族群之间的互动交往表现在方方面面,因此研究人员必须提出一个比较系统的、全面的衡量族群关系状态的变量体系或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应当包含体现族群关系的最主要方面,各个方面之间也必然存在着有机联系。

(一)戈登提出的衡量民族关系的变量体系

1964年美国的一位社会学家密尔顿·戈登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衡量民族关系的七个变量,这些变量实际上是他归纳出来的具体衡量和测量民族关系的七个专项领域或民族融合的七个“子类型”。这七项测量民族关系的指标是:民族文化交流、民族社会结构的融合、民族通婚情况、民族意识、意识中族群偏见的消除、民族间歧视行为的消除、公共事务的同化。1975年戈登又提出了一个更具理论色彩、比较宏观的衡量民族融合的变量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他试图从民族融合过程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两个方面探讨导致民族相互融合的各种因素。他的理论表明民族关系不能用一个单纯的数值来衡量,而应体现在一个较为复杂的变量系统之中。这个体系中的每一个变量在实际研究中根据不同的变量体系是在社会学视域中首次比较系统全面地衡量民族关系的指标体系。

(二)英格尔提出的衡量民族关系的变量体系

在相隔十年后,1986年美国另外一位学者英格尔同样还是以美国这个移民国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下列这组变量:人口规模、居住格局、居住时间、祖籍联系、语言使用、宗教信仰、体制差异、迁移性质、文化差异、祖籍情感、职业结构、教育水准、政策歧视、社会流动。以上这十四个变量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变迁,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融合也会出现新的趋势,其中一部分变量可能向着弱化民族特征和民族意识的方向变动,另一部分变量可能向着加强民族特征和民族意识的方向演进,有些变量的影响(如政府歧视政策的改变)可能即刻表现出来,另外一些变量的影响(如移民原有宗教信仰的弱化)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因此这些从不同方向作用的变量其中一部分作用力会互相抵消,变化后的这些效果可能决定着这个民族、民族关系发展的新趋势。一般而言,社会变化越大,这些变量对民族、民族特征和意识的影响程度也就越容易辨析。英格尔没有提到族际通婚,也许他把族际通婚视为族群融合的“结果”,而不是视为促进族际交往、淡化族群意识的条件。其实,在实际过程中条件与结果是相互循环影响的,都可以被看做是产生“马太效应”的中间环节。

二、国内学者对衡量民族关系变量指标的运用

民族关系研究向来是民族社会学研究的重中之重。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研究民族关系的领域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一)马戎提出的对族群关系调查时可操作的变量指标

在近代西方社会学、人类学等新理论和新思想的启发下,中国社会学家马戎教授也通过吸收借鉴前人的理论拓展了民族关系研究这一领域。他提议应独立建立社会学视野下的民族关系研究方法,且这种研究方法是一种比较现实、比较动态、有关系性的研究。他在自己现已发表的著作中提出了一个科学系统的理论架构,且在吸收西方民族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借鉴戈登和英格尔提出的变量体系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研究情况,归纳出了八个维度测量民族关系的变量指标分别为:不同民族间的语言使用情况、不同民族之间的宗教和生活习俗的差别、不同民族地区人口迁移状况、不同民族间的居住格局、不同民族间的交友情况、族群间的分层、族际间的通婚状况和民族意识。他还明确指出在实际的测量应用中可根据各个地区的具体社会情况,把这八项因素从数量到内容都可以进行灵活调整。马戎所提出的这个民族关系变量分析框架,无论在微观层面上的个案研究还是宏观层面上的区域研究都有其普遍适用的一面。

(二)郑杭生关于衡量民族社会关系状况的论述

在郑杭生主编的《民族社会学概论》中,在论述衡量民族社会关系的指标体系时他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概括并提出以下十个方面的变量分别为:民族文化融合状况、民族居住空间分布、民族社会参与度、民族间日常交往情况、民族间通婚状况、民族意识、民族偏见、民族间歧视、权力分配、民族冲突。郑先生指出民族关系的这十项变量是从民族互动的一般情况中归纳总结的,在具体的各民族社会调查和研究过程中,还必须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三)其他国内学者的研究

贾春增主编的《民族社会学概论》,赵立生的《民族社会学概论》,卢守亭的《试论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及其评价指标体系》,马东平的《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综述》,阎耀军、陈乐齐、朴永日的《建立我国民族关系评估体系的总体构想》等著作中都视民族关系为民族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尤其对民族社会关系的概念界定、主要表现方面以及衡量民族关系的指标体系等作了富有价值的论述,对民族关系具体研究都具有参照意义。

三、设计准确衡量民族关系指标的思考

中国的民族问题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一定要解决好的一个重要社会议题。步入21世纪以来,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下的世界范围内民族问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明显,我国的民族关系也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新“症状”。当今中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个别的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强烈要求加快解决本民族及本民族所在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其中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为主要表现形式。中国的民族问题主要是因经济利益上的分配不均衡而产生的矛盾,但这些矛盾都是小范围的,并且可以通过相应的国家政策及法规解决的矛盾。社会学视域下的民族关系研究一般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来测量各民族关系间的亲疏远近,并且分析产生这种亲疏远近现象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实现我国各种民族关系的稳定协调发展。

戈登提出的衡量民族关系的指标体系有其在中国无法适用的局限性,而英格尔提出的变量体系是在戈登总结出的变量体系上加以具体化,使衡量指标更加可操作化。笔者在阅读了我国学者马戎和郑杭生的著作后发现他们也是在吸收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的衡量民族关系指标的体系,但这些指标也是有所长有所短。笔者认为通婚和居住格局不应作为衡量我国民族关系的指标体系,其中通婚这一指标正如英格尔所述也许只是民族融合的结果,而不是为促进民族交往、淡化族群意识的条件;居住格局也不可作为衡量民族关系的指标,因为在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方式多以“大杂居,小聚居”的方式呈现,即使在新疆和西藏这样少数民族聚居比较集中的地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居住格局也是混杂在一起的,可见这样的居住格局并没有影响少数民族的文化,所以不能把居住格局列为衡量民族关系的指标之一。笔者认为衡量民族关系的指标应该是这六个方面:文化融合、结构融合、族群意识的认同、族群偏见的消除、族群间歧视行为的消除、价值观和权利分配方面冲突的消除。这六个指标是在戈登提出的指标基础上除去“通婚”这一指标组成的衡量体系,这样的衡量体系更加的适合我国的国情。一个科学的民族关系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

[1]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6.

[3] 郑杭生.民族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4]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D633

A

猜你喜欢
社会学族群指标体系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新兴族群的自白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浅析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