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国际化路径
——基于CSSCI来源期刊的分析

2015-01-30 15:16郑建丽
中国出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传播学学术期刊国际化

□文│郑建丽

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国际化路径
——基于CSSCI来源期刊的分析

□文│郑建丽

本文以国内新闻传播学CSSCI来源期刊为研究对象,着重从短期策略与长期目标两个层面,分析了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的国际化路径,即在出版语言、编辑管理与编排体例、评审队伍以及作者稿源方面寻求短期突破的基础上,更要从战略层面入手,开拓期刊海外发行市场,培育期刊核心竞争力,创新期刊开放存取的新出版发行模式。

新闻传播学 海外发行 开放存取 SSCI

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几乎所有领域都要面临全球化与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学术期刊出版的国际化也正是这一时代发展的必然。

就国内众多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期刊出版与学术研究来看,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与新闻传播学术期刊出版的国际化,都落后于经济学、心理学、文学语言、历史等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显然,仅用制度不同和语言障碍作为说辞是说不通的。相反,就学科性质来说,新闻传媒恰恰是最具有全球性与国际性特质并具有国际化需求的学术领域: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大众传播媒介是推动全球化和一体化的重要力量;传播学本身就是西方舶来品,这要求承载学科研究成果的学术期刊必须能与该领域的国际学术界进行有效对话和交流。同时,中国传媒企业集团的海外发展,国内新闻传播事业的不断变革,都急需学界与业界放眼世界,这也正是新闻传播学术期刊走出国门,与世界同行进行有效交流的必要性、紧迫性与可行性所在。

本文即以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所选录的21种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为对象,对照国内其他人文社科领域学术期刊出版的国际化状况,分析该领域学术期刊出版的国际化路径。

一、期刊出版国际化现状

“国际化”是学术期刊出版国际化问题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对其涵义一直争议颇多,总结较为客观全面的是赵基明在其《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内涵与保障措施》一文中所做的概括:“论文水平国际化、稿件来源国际化、发行市场国际化、编辑出版效率国际化、论文投审网络化。”[1]“论文水平国际化”的评价参照目前主要依赖于是否被国际权威学术搜索系统收录,或者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在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学术评价体系时,它们就成了学界、业界评价学术期刊和学术研究国际化水平最重要的参照标准。当然,不能把它看作唯一准则。

国际上公认的人文社科类两大学术检索数据库是SSCI 和 A&HCI ,国内新闻传播学术期刊至今尚是“榜上无名”。那么,新闻传播学科研究成果被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的情况又如何呢?文献量非常少,而且“国际发文起步很晚,仅10多年历史,2000年后才每年有发文”。在何小清所统计的26个人文社会科学门类中,排名倒数第四,从1956~2006年年间,一共在SSCI和A&HCI期刊上发文74篇,远远落后于心理学2748篇、经济学938篇乃至文学833篇的数量。[2]

再来看国内。“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图书馆三家机构,在检索了6400多种中国学术期刊被1.4万多种国际学术期刊的引证情况,通过科学的计量分析和同行专家评议得出的竞争力排名榜单,自2012年创立至今已有三年,影响日隆,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SSCI和A&HCI因为语言而导致的片面和遗漏。

在“2012年度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中,入选的34种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经管类占据绝大部分,只有6份刊物是非经管类,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考古》《心理科学》《心理学报》《旅游学刊》《体育科学》。2014年入选榜单的60种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中依然没有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

二、国际化短期策略

无论国际权威学术检索数据库的收录数量,还是国际性学术期刊上成果的刊发情况,抑或是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的引证频次,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在国内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中都位居低位,这种现实是严峻的。如何针对现实寻找切实可行的国际化路径,急需学界与业界共同探讨。

1.期刊出版语言的国际化

期刊的国际化首先是语言问题,这是无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尽管国际化并不等同于英语化,但英语是世界的通行语言。在国际权威学术搜索系统占据绝对主流的是英文期刊,虽然也有非英语语种,但比例非常小。以2010年SSCI收录的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为例,67本期刊中非英美国家出版的只有12种, “在西班牙出版的3种期刊是以西班牙语出版,在荷兰出版的3种期刊只有1种是以荷兰语出版,在斯洛文尼亚出版的1种期刊是以多语种出版,以英文作为出版语言的期刊所占比例高达 92.5%。”[3]

SSCI 和 A&HCI至今尚未收录任何一本中文期刊。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份进入SSCI的学术刊物——《中国与世界经济》(China & World Economy),也正是得益于它的英文版,才迅速走出国门,被世界同行所认识。之后的《中国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in China)《外国文学研究》(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组织管理研究》(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与《运动与健康科学》(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等学术期刊也均是以英文版入选。

目前,国内人文社科领域英文版学术期刊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自1950年以来,我国外文学术期刊创刊近380种,基本上都以英文出版,其中自然科学类329种,社会科学类近50种。”[4]它们覆盖了经济管理、语言文学、社会学、心理学、体育等众多人文社科领域。

相较而下,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在出版语言的国际化方面进展缓慢,目前尚无英文版创刊,明显滞后于上述众多人文社科领域,但有期刊已经开始进行着卓有成效的尝试和突破,如《国际新闻界》。从2010年4月起,《国际新闻界》的来稿要求规定,标题、摘要、作者简介、基金项目、中文文献要译为英文,在尚无新闻传播英文版学术期刊的现实下,为外国学者了解中国的新闻传播研究成果和基本文献提供了一扇窗口。

在创办英文期刊难度很大的现阶段,《国际新闻界》局部性突破语言障碍的策略无疑是可行的和有效的,也是其他学术期刊完全有能力借鉴的,这甚至是那些坚持非英语出版的学术期刊可以选择的一条折中之路。

2.在线编辑系统的数字化与编排体例的规范化

国际性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日益普遍,不仅在出版的介质上日趋电子化,而且在编辑系统的管理上也逐渐实现了数字化,投稿、审稿等环节均转向线上管理。国内一些已经走出去的学术期刊投稿系统,如《中国与世界经济》《外国文学研究》等,都已经从此前的电子邮件接收开始转向网上投稿。

此外,国际学术期刊编排体例有着国际通行标准,编排体例的规范化对于学术论文质量的保障有着积极作用。被SSCI 和 A&HCI收录的几家大陆学术期刊均是遵从国际通行惯例,采用通行的摘要、引用注释格式等。

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在编辑系统的数字化管理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就投稿环节来看,绝大部分期刊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邮件接收方式,只有个别刊物实现了网上投稿,如《国际新闻界》从2010年第4期开始,开通了刊物网站和在线投稿审稿系统,在线编辑系统(包括投稿、审稿、管理三个子系统)完全实现双盲匿名评审,初步实现投稿和审稿的数字化管理。该刊在编排体例与论文格式规范上也开始采用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在美国心理学会(APA)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正文、注释、引文和引用文献的格式规范”。[5]其他期刊在编排体例的规范化方面亦是日益强化,但还应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国际化意识。

数字出版是大势所趋,而编辑系统的数字化与论文编排体例的规范化,对于保证期刊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它们也是国内学术期刊与国际接轨的有效路径之一。

3.评审队伍的国际化

评审制度以及评审队伍的国际化是促进学术刊物走向国际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学术刊物质量的重要保障。实行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建立一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型评审队伍,是国外知名的学术刊物都非常重视的一点,其重要举措就是为刊物建立一支学术背景强大的编委队伍。2005年开始被A&HCI收录的《外国文学研究》近三分之一是外国编委,这些编委提供咨询意见、参与审稿工作,也帮期刊约稿、向期刊推荐稿件,对期刊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6]可以说,这些已经走出国门的期刊,对编委成员的国际化都是非常重视的。

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总体上来说编委成员以及评审专家队伍缺乏国际性,编委数量偏少,而且通常并不参与稿件的组织以及审阅。很多学术期刊聘请外审专家,但这些外审专家里也鲜有国际专家的身影,如《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公布的30名第一批外审专家中没有来自其他国家的成员。编委会成员国际化程度相对突出的是《国际新闻界》,在其21名编委会成员中有9名成员来自德国、美国、以色列、俄罗斯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占比42%,这在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中算是独树一帜。

4.稿源和作者的国际化

稿源和作者是学术期刊质量的根本。对于尚无英文版创刊,没有与国内外大型出版集团合作建立自己海外发行渠道与市场的新闻传播学术期刊来说,要实现稿源和作者的国际化,比较可行的就是先“引进来”。目前来说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利用国际学术期刊日益增长的开放存取浪潮,免费获取一些高质量的海外学术论文资源;二是在资金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可实行单篇学术论文的版权引进,从而率先从论文与作者的国际化方面进行突破。

从短期来看,期刊出版语言障碍的局部性突破、在线编辑系统的数字化与编排体例的规范化,以及评审队伍与稿源作者的国际化等举措,均是切实可行的国际化策略,而要真正培育我国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还要从战略目标层面进行长期努力。

三、国际化的长期目标

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要真正具有和国际学术界进行有效对话与交流的能力,必须抓住历史性机遇,制定长远目标并不懈努力。

1.期刊出版运营的国际化

期刊发行市场是否能够走出国门是其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体现。目前,国内学术期刊在海外的出版运营方式主要有:其一,海外营销代理,即与国际大出版集团合作,由其代理期刊的海外出版与发行;其二,与国内出版公司进行合作,代理期刊海外市场发行,如《外国文学研究》就是由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及一些代理机构负责其国外发行,《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前亦是由其代理;其三,单篇论文版权引进,实现期刊论文作者的“走进来”国际化 。[7]这对那些既不能与国际大出版集团合作,也没能与国内大出版公司进行合作的众多学术期刊来说,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海外营销是目前国内学术期刊海外运营与出版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一种国际化运营方式。通过国际大出版集团强大的全球市场资源、丰富的出版运营经验以及语言优势,实现了与国际市场的迅速接轨,自然科学领域学术期刊大多凭借这种“借壳上市”的方式走出国门。近年来人文社科期刊的这种合作趋势也在日渐增强: “在40余种人文社科类英文学术期刊中,超过16种期刊与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公司、泰勒弗朗西斯(Taylor& Francis)出版集团等出版商合作,约占总数的36%。”[8]如《中国与世界经济》(China and World Economy) 2005年与威立-布莱克威尔(Wiley-Blackwell)签订合作协议,负责刊物印刷版与电子版在国外的出版发行;《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从2008年开始,采取了与国外出版商合作的方式,与英国Taylor & Francis出版集团开展合作进行海外发行。”[9]《中国学术前沿》 (Frontiers in China)系列期刊是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系列英文学术期刊,它们与德国施普林格出版公司合作,进行海外发行。

但是,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并未像众多科技期刊与人文社科期刊这样,选择与国外大型出版集团进行合作,或者委托国内出版公司进行海外代理运营出版,实现自己快速走向国际市场的目标,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还没有英文版。另外,可能是因为新闻制度的差异,使外国资本很难进入到新闻传媒领域。从长期来看,可以考虑与国内大型出版公司或者机构合作,进行海外市场拓展。

2.学术论文质量与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学术期刊最根本的还是学术论文水平的竞争。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其研究范围不仅广泛,而且理论化程度高,专业细分特征明显,有自己比较突出的核心竞争力,而这恰恰是国内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所欠缺的。以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索引所选录的21种新闻传播核心期刊来看,其在论文研究主题分布上有两个特点。

一是学术期刊论文研究的理论深度和广度不够,很多刊物偏重于实践业务的具体探讨,对学科领域和行业规律缺乏深入严谨的学术研究。

“目前我国新闻学核心期刊中, 除了少数几家是高校及研究院主办的外, 绝大多数是媒体主办的, 其中有些期刊90%的文章是媒体从业者撰写的。”[10]还有一类是研究机构与媒体企业合办的。从业经验容易成为个人的职业体验,而要形成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普遍规律性认识,必须在占有大量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严谨的学术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方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以定性研究方法的定义和研究步骤检视我国新闻学的研究成果, 不难发现目前新闻学研究方法的随意性和结论的随意性”,由此容易形成“有感而发”的经验感悟性文章。“在这种办刊观念的引导下, 新闻学者们也迎合了这种快餐式体会文章的潮流, 经常在学术刊物上撰写有感而发的短文。”[11]

这与欧美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很不相同。美国新闻传播学十分重视定量研究法,欧洲普遍重视定性研究法,但无论是定量还是定性,他们都十分重视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研究方法的严谨性、思辨过程的逻辑性和结论的有效性,这使其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普遍呈现出较强的客观性和理论性,远非国内一些 “有感而发”的体验型文章这么随意。

二是综合类期刊占据主流地位,专业研究领域的细分化特征不明显,没能形成有效的核心竞争力。

在新闻板块,除了《电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研究》侧重广播电视,《国际新闻界》侧重国际新闻研究以外,其余7种期刊基本都属于综合类期刊。而在编辑板块,《编辑学刊》《编辑学报》《编辑之友》《中国编辑》等,不仅从刊物名称上看不出什么区别,在刊物主题范畴上也没有明显侧重。出版类学术期刊的主题领域分布相对合理一些,《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现代出版》属于偏理论的综合类。《中国出版》在2010年1月由月刊改为半月刊,上半月侧重实用,下半月侧重理论,如此以刊期为界限,清晰划分期刊论文主题范畴的仅此一份,这对于期刊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无疑是有利的。《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科技与出版》《出版科学》偏重以行业技术为主题的具体领域,尤其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的专业特征最为突出,它均是围绕自然科学领域各类期刊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综合类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的共性都是侧重于对新闻学与传播学领域做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探讨,期刊内栏目设置延伸领域比较广泛,但期刊之间的差异性不明显,都呈现出综合性强、专业细分特征弱的特点,这与国际上新闻传播学术期刊明显不同。

在SSCI收录的67种新闻传播国际期刊中,大众传播以13篇的比例占据榜首,余者多是关于传播学子领域或者交叉领域的研究,其主题不仅涵盖了大众传播理论(Journal of Communication)、新闻学(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与 广 告 学(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 、Journal of Advertising),同时还辐射到众多与传播交叉的领域,如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境、社会、心理等其他学科。除此之外,传播学下属的分支研究领域也是具体而丰富,细分化特征非常突出,这是西方新闻传播学术期刊专业化程度的重要体现,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反观国内新闻传播学术期刊这种整体层面的综合性取向,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削弱了期刊的差异化特征,使众多学术期刊无法有效培育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国内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相对于发展多年的西方新闻传播学来说,在学科理论探讨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有着明显差距。

3.开放存取模式带来的国际化机遇

当下对于传统学术期刊出版构成最大挑战的恐怕要首推自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际学术界大规模兴起的开放存取活动,这场依托网络媒介从根本上改变学术交流与学术传播的变革,将使传统的学术出版,尤其是学术期刊的出版运营模式面临历史性转型。这对于国内众多苦于走不出国门的学术期刊来说,却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开放存取即OA模式(Open Access)的核心即指对于学术资源的免费获取和传播,“最重要的开放存取数据库科学公共图书馆(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PLoS) 对于 OA 的定义为:免费即时获取并且不受限制地再次使用各种形式的原著。 OA学术期刊可定义为:经同行评议的杂志,读者可通过互联网没有任何经济、法律或技术阻碍地从中获得所需的内容。”[12]

之所以会在国际学术界兴起这么一场运动,除了因为互联网为人们交流与传播信息带来了更为高效与成本低廉的方式以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国际大型学术出版集团对于学术资源的垄断与控制,使学术资源的获取成本越来越高昂。以全球最大的学术出版集团荷兰爱思唯尔公司(Elsevier)为例,其“所出期刊定价的年度涨幅往往超过10%, 有时竟超过20%。”[13]高企的期刊价格必然带来期刊消费量的下滑,这又反过来促使期刊售价进一步上涨,由此带来严重的“期刊危机”,甚至阻碍了学术的正常交流和发展,这对于政府、研究机构或者学者个人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由此,2012年爆发了万名科学家联名抵制爱思唯尔运动,多国政府也开始加大对非营利学术出版的资助,用资金和政策支持学术资源的开放存取就是政府的重要应对举措之一,如“2012年7月16日英国政府宣布从2013年4月开始,由国家纳税人资金支持的研究项目的内容将对公众开放。”[14]“2013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议案,要求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自发表6个月之内实现免费阅读。不仅政府机构,许多慈善机构也要求其资助的研究成果实现开放阅读。”[15]

学术期刊开放存取出版已呈全球化发展趋势,这对于国内学术期刊的走出去或引进来无疑都是一个历史性机遇,它大大降低了“出去”“进来”的成本和门槛,这对于新闻传播学术期刊来说更具有重要意义。在资金实力不够雄厚,英文版学术期刊尚未创立,海外出版市场基本没有打开,整体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数字化出版与开放存取模式无疑为该学科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提供了一个便捷可行的路径。

目前,国内学术期刊开放存取出版的现状与国际学术界相比有不小差距,人文社科期刊的开放存取出版更显落后:“截至2012年8月10日之前,CSSCI的535种来源期刊,共有73种期刊实施了开放存取,占总数的13.6%。”[16]新闻传播类CSSCI来源期刊只有三种实现了开放存取,即《出版科学》延迟开放,《新闻记者》《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全部开放,[17]其余均需通过缴费购买方能获得使用权,自然非常不利于期刊的走出去。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利用互联网技术,尽快实现与国际学术界的有效交流和对话,是出版界急需探索的一个实践课题。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呼啸而来的时代,与国际新闻传播学术界进行有效交流与对话,是学界与业界共同面临的重要使命,是我国新闻传播学术研究与新闻传播事业改革的共同需要。如何从短期策略与长远战略尽快实现有效突破,是目前最值得我们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

[1]赵明基.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内涵与保障措施[J].图书馆学报,2004(6)

[2]何小清.建国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国际化发展学科分析——基于SSCI、A&HCI(1956~2006)的定量分析[J].东岳论丛,2008(3)

[3][8]李武.新闻传播国际期刊出版态势——基于SSCI期刊的计量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3(1)

[4][6]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现状调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5-18

[5]《国际新闻界》投稿指南.2012(10)

[7]徐枫.对中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合作模式的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9]何明星.中国图书走出去文化竞争力分析报告[N].中国图书商报,2013-05-21

[10][11]何志武,孙旭培.有感而发不是定性研究——对新闻学定性研究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7(2)

[12]孙超渊,慕萌,张俊敏.学术期刊开放存取出版呈现全球化的发展趋势[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3(2)

[13]段玉思.国外学术期刊的商业化出版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7(4)

[14]孙超渊,慕萌,张俊敏.学术期刊开放存取出版呈现全球化的发展趋势[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3(2)

[15]张远帆.开放存取模式冲击下的学术期刊出版[J].出版广角,2013(15)

[16][17]陈铭,叶继元.中文文科期刊开放存取现况的统计与分析——以 “中文社会科学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13(3)

猜你喜欢
传播学学术期刊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网络议程设置理论与方法:计算传播学视角
计算传播学:国际研究现状与国内教育展望
历史与回归:传播学视野下的博物馆研究刍议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