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就业困境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2015-01-31 12:18邓孟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毕业生政策政府

邓孟阳

(郑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我国大学生就业困境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邓孟阳

(郑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目前,尽管国家每年都会出台就业政策来促进就业,保障大学生就业,但在经过了2013年的“史上最难就业季”后,大学生就业形势仍非常严峻。政府及公众也逐渐意识到仅依靠市场调节是不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样重要。但尽管国家近些年已采取了很多措施,现实情况仍不容乐观,其原因不仅有政府自身行为方面的,更包括社会、高校乃至学生自身,也只有理清楚这些影响因素,政府才能对症下药,才能使得其行为更加科学,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

政府行为;大学生就业;就业政策

自1999年高考招生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从2003年高校扩招后的第一批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开始,国家和社会公众也都开始关注这个问题。据统计,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有671万,2012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80万,2013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99万,这一数字使得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1]2014年约有毕业生722万人,但加上每年的就业积压人数和失业人数,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依旧严峻。因此政府不仅要及时做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政策调整,更要努力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条件。

一、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政府针对就业问题所采取行为的最直接表现即为“就业政策”,纵观近些年出台的国家就业政策,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制定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大体可以分为劳动力的供给政策、需求政策、保护政策和市场监管政策,具体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带动就业

为促进就业,国家先后出台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型产业等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拉动作用。此外,政府对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企业进行政策上的优惠倾斜,2011年国务院落实了对招收毕业生达到规定比例的中小企业提供相关补贴、贷款等鼓励措施;2014年小型微型企业也成为政策倾斜对象。

2.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偏远艰苦地区就业

目前政府大力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此外,2001年国家在《征兵工作条例》中第一次将大学生纳入征兵范围,鼓励大学生参军政策逐渐也成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项特殊政策。

3.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政策

就业指导就是要引导高校和地区建立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就业服务主要是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方便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鼓励各类中介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就业援助政策包括对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以及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建立健全就业服务平台、组织实施全国范围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等都是针对大学生就业出台的相关措施。

4.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扶持和考试录用政策

近几年,国家陆续规定了针对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的放宽准入条件及创业地应按规定给予其一定贷款、贴息及税费减免等政策,而为了促进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国家更增加了部分科目免考、工资待遇提档及学费补贴等政策。如2014年《关于做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就规定,在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从事技术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在申报职称时可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或放宽外语成绩要求。

5.规范就业市场环境、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保障

规范就业市场主要有规范人才市场、招聘会等具体形式的就业市场以及营造公平的就业市场环境。后者指用人单位等不得以户籍、性别、民族等理由拒绝求职者,招聘高校毕业生不得以院校等为限制性要求。为了更好地促进就业,国家规定国有企业要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制度,高校也不得将毕业证与签约挂钩。

二、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行为评估

1.政府行为评估

通过上述对我国近几年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梳理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国家每年的政策都在根据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推陈出新,并都是围绕着促进需求、供给和供求匹配,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拓宽了就业渠道,提高了非公有制企业及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容量。据相关数据显示仅2012年非公有制企业的生产总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就有40.1%,高校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人数增至157.05万人,较2003年增长了3.52倍。但尽管如此,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政策的实施差强人意。

(1)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存在多年,但解决该问题的政策却是近些年才逐渐提出和引起相关部门关注的,因而我国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通常具有滞后性,这直接导致制定出来的政策不能很好的解决和预防未来会出现的问题。同时政策制定主体多是政府及相关部门,问题的主要受害人——大学毕业生却很少能够参与进去,因而制定出的政策不可避免地就会存在漏洞。

(2)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政策能够按照预期计划去执行是一项政策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3]从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实施效果来看,很多学生认为尽管政府出台了很多就业优惠政策,但真正能惠及自身的却非常少,且烦琐的行政手续和申请也使得他们对其望而却步。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是相关政策执行人员自身能力的不足以及由于其不按要求执行政策导致的政策难以执行下去。

(3)就业政策以外的相关政策不到位

虽然国家在宏观政策上出台了很多措施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但真正的落实是靠地方政府。以户籍制度为例,2014年出台的户籍制度改革已经取消了农业户口,并且各地在之后的具体户籍改革中也放宽了城市落户条件,但仍有很多大城市设置了严格的户籍准入和审批制度,建立长期劳动关系才能申请落户、公务员报考要求本地生源等限制性条件仍随处可见,这不仅会限制人才的合理流动,更会阻碍政策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4)政策效果不显著

现阶段我国推行的就业政策是“自主择业”,该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打破限制人才发展的诸多束缚,尊重人权。但从现实情况看,当前毕业的大学生大多还是倾向于“北上广”及东南沿海等一线、二线城市。即使国家颁布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支援西部和下基层,但西部及其他艰苦偏远地区仍是大学毕业生的主要流失地。[4]

2.政府行为存在不足的原因

(1)政府因素

现代政府是在马克思·韦伯的传统官僚制和政治——行政二分法基础上发展而来,本身行政模式就存在缺陷,我们在分析政府公共政策时也已经指出,政府在制定政策上具有滞后性,其具体表现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社会问题不敏感、行动力差。尽管大学生就业问题早就出现,但目前仍缺乏一套系统、完善、针对性强的政策体系。典型的“公务员热”现象也反映出政府没能及时正确地引导就业舆论导向,政策的公开化、公平化有待提高。

(2)社会因素

首先,城乡、地区发展不均衡。尽管国家在逐渐地采取措施消除城乡二元差距,但据有关数据统计,2012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例为3.1∶1,城乡差距仍很大。这种差距反映在大学生就业上就是大学生因城市工资待遇高、生活条件好而纷纷涌向城市求职,可城市就业机会是有限的,因此会产生大量的无业大学毕业生,恶性循环后会导致就业形势更加恶化。其次,用人单位招聘形式限制学生能力的发挥。通常单位招聘人员要在短时间内浏览所有简历并对其进行筛选,继而进行笔试、面试,这种情况使得考官在筛选人员时只能靠学历、专业、证书、成绩等来判断,既不利于用人单位全方位的考察学生的潜力,也使毕业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

(3)高校因素

第一,大部分高校虽然形式上都增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仍没有形成完整体系,也没有引起在校师生的关注,而且在师资上多是辅导员或者某些老师兼任,这造成学校就业指导存在质量、效率不高的问题。第二,高校在扩招的同时没有做好及时的专业调整,学校没能及时与市场接轨,在学生培养上没有意识到兴趣的重要性。第三,高校在学生的培养模式上仍偏理论,这就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实践、实习机会少,在踏入社会之初常常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从而导致“素质性就业难”。

(4)个人因素

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但大学生自身仍会有“天之骄子”的观念,这会导致以下情况的出现:第一,在经历了严格的高考进入大学后容易过分的放纵自己,荒废学业,从而导致在就业过程中自身素质和社会需求不匹配,形成结构性就业难;第二,大学毕业生对就业期待过高,没能及早树立危机意识,在求职过程中对岗位过分挑剔。第三,不少大学生没有正确的择业观,缺少艰苦奋斗精神,没有踏实的奋斗和努力就想得到高回报,对现状极其不满,形成“观念性就业难”。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府行为研究

1.健全大学生就业法律体系,消除与宏观政策相悖的制度性障碍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大都只是“通知”,并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我国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法律也只是体现在《宪法》、《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的个别条款内,这些法律对解决现阶段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我国需要健全大学生就业法律体系,使大学生就业有法可依并向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发展,使就业市场得到净化。此外,要大力消除大学生就业中的户籍歧视,为大学生求职营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

2.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监督

前政府出台的政策虽有一定不足但也相对比较全面,但因为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政策实施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因此政府在加强政策制定的同时要设立专门的监督部门,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执行效果监督,并引入评估机制,强化其责任意识与竞争意识,进而促进政府每一项政策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要适应市场发展需求

一方面,政府要改革对高校的评估机制,要把学生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纳入高校评价标准中,而不是仅仅依靠学生就业数量,从而遏制一些高校就业率造假的行为。另一方面,政府要鼓励高校重视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培训,根据市场发展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增设或扩招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减少冷门专业的招生数量。此外,高校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要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逐步推行大学生专业“双选”模式,使学生能“学我所爱,爱我所学”。

4.加强校企对接,将利益驱动引入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

政府应帮助高校与企业建立实习平台的对接,对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岗位的企业同样给予财政补贴,实行不同程度的税费减免、贴息、贷款等,并将此政策化,通过利益实现社会组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就业的吸纳。在为鼓励大学生去西部地区、偏远艰苦地区,国家可以相应提高其工资待遇并在原有公休基础上采取增加休假天数、补贴交通费用等措施,以此减少学生及家庭的顾虑,提高大学生的基层就业率。

5.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

政府要加大对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脚踏实地的就业观,在就业中遇到挫折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高校也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去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通过对学生进行以就业政策及形势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教育来帮助学生有效规避“就业难”和“期望高”等心理问题,同时建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结 论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从目前来看政府、社会乃至大学生自身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因为政府担负的是引导者、政策制定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因此政府应加强自身行为在大学生就业困境中的作用发挥。研究大学生就业困境中的政府行为不仅能够使大学生受益,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政府自身的效率,进一步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江春梅,金艾裙.“公务员热”现象下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J].池州学院学报,2014,28(1):149-152.

[2]高中建,李鹏军.“新失业群体”就业困境的“抗逆力”介入研究[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11,(1):6-9.

[3]李金骁.大学生就业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3.

[4]张秋莹.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评估[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4,13,(1):39-45.

[5]马立式,韩 娇.近年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状况与特点[J].大学教育料学,2007,(4):89-93.

[6]卢 亮,胡若痴,但 彬.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措施及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高教研究,2014,(8):55-60.

[7]王 萌.美国、日本、德国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中政府作为的研究[J].科技信息:基础理论研讨,2008,(5):53-54.

责任编校:陈 强,王彩红

Research on Government Behavior i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lemma

DENG Meng-yang

(Zhengzhou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Zhengzhou 45001,China)

At present, though our country introduces national employment policies every year to promote employment, especially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still very grim after the 2013’s “season of the hardest job in the history”.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shave come to realize that only relying on market can’t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government’s macro-control is equally important. But although the state has been promoted the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as comprehensive as possible in recent years, the reality of the situation is still not optimistic, all these are not only because of the government, but also include society, universities, and even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Only clarifying these can the government solve the problem mor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government behavior;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employment policy

2015-02-14

邓孟阳,女,河南省焦作市人,硕士,研究方向是政府管理理论与绩效评估。

F241.4

A

1007-9734(2015)02-0119-04

猜你喜欢
毕业生政策政府
政策
政策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助企政策
政策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