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CGSS2006数据

2015-01-31 12:18张小莉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机会公平家庭

张小莉

(洛阳师范学院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2)

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CGSS2006数据

张小莉

(洛阳师范学院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2)

教育公平一直是公众、学者普遍关心的问题。通过分析2006年度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探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家庭背景(父亲的职业地位、父亲教育程、家庭子女个数)对个人高等教育机会获得有显著影响,户籍、地区等社会结构因素对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确实存在。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种影响更加显著。缩小高等教育不平等的一种思路在于全面缩小各社会阶层间的生活差异。

高等教育机会;家庭背景;社会结构性因素;教育公平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程度作为获得较高职位、收入、权力、职业声望和特定生活方式的一种必要条件,在影响人的社会流动和确定人的社会地位上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教育机会公平一直是国内学者、媒体、政府官员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我国高校的持续扩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阶段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2013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已达到346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中国教育部,2013)。但与高等教育机会增加相矛盾的是教育不公平现象并没有随着教育机会的增多而减弱,反而人们对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感受和批评越来越强烈,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公平实现的重要途径和作用机制。因此,探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不平等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对促进高等教育公平以及社会公平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教育是促进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教育机会公平一直是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随着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机会在迅速增加,但这是否意味着会促进教育机会公平?这个问题已引起致力于社会分层、社会公平研究的学者的关注。

综观已有的文献发现, 社会学领域关于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探讨中国的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公平之间的关系,二是对影响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因素进行分析。关于教育分层研究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是雷夫特里(Raftery) 和霍特(Hout)1993年提出的“最大限度地维持不平等”(Maximally Maintained Inequality ,简称 MMI)假设。通过对爱尔兰的数据进行分析,两位学者发现该国的教育总量增加并没有导致各阶层教育机会的平等化趋势。针对这种现象他们提出了MINI理论,认为教育扩张不一定会导致教育平等,因为上层阶级或优势阶层才是教育供给增加的受益者,除非他们的教育需求已达到饱和,教育机会才可能惠及下层阶层,实现教育公平,否则教育不平等将以最大化的形式维持着(吴愈晓,2013)。这个理论在很多国家得到验证,教育扩张并没有象现代化理论所预期的那样, 在每一个教育阶段上产生平等化效应;相反,在此过程中, 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教育不平等仍在延续着。中国的许多经验研究也支持这一理论,高等教育机会总量的扩张并没有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明显地缩小教育分层,相反教育不公平出现了上升的趋势(郝大海,刘精明)。

关于影响高等教育机会的因素方面,学者主要探讨了体制转型(即市场化改革)与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经验研究表明,与改革前相比,市场化改革以来, 中国居民教育获得的阶层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李煜、李春玲、吴晓刚)。学者们主要从阶层、城乡差异、地区、性别角度进行研究。具体来说,影响个人受教育程度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前者是内在的,具有个体差异性,比如人的勤奋程度和智力高低;而后者主要指外在的、制度化的因素,比如高等教育机会的总量、教育资源的分配、教育制度等。在社会学领域,学者主要关注影响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社会因素。已有的研究主要从父辈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水平、阶层地位、户口、性别、地区等方面来分析其对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一般来说,先赋性因素对高等教育机会影响越小,说明高等教育机会越公平,越有利于实现机会公平和促进社会流动。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教育机会获得的研究主要从两大层面展开。一是从纵向来看,1949年以来,中国教育制度经历多次变革,社会结构也从计划经济下的平均化向多元分层社会转变,这些变迁对教育获得有着怎样的影响,哪些阶层是教育制度变革的受益者,家庭背景的作用如何演化,教育获得不平等的程度和机制又是如何变化,未来态势又会怎样?二是从横向来看,探讨教育获得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影响程度如何,是家庭因素还是制度性因素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这些因素是通过何种机制发挥作用的?

尽管学术界对教育分层机制已经达成共识,但围绕教育不公平问题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理论探讨或者使用小规模或局部地区的数据进行分析。使用具有代表性的全国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并不多。本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空白。本研究将使用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综合考虑家庭因素和制度性因素,以及个人期望在教育机会获得中所起的作用,探究哪些群体在获得高等教育方面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并探讨在不同时期出生的人群中这些因素的作用发生了何种变化。

二、数据、变量和模型

(一)数据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于2006年进行的全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该调查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抽样框,使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范围覆盖28 个省、市和自治区的城市和城镇。在每个被选中的居民户中按一定规则随机选取1人作为被访者,由访问员手持问卷对该被访者进行调查。问卷访问的是18~69 岁的城镇居民,实际回收有效样本10 151个。问卷详细记录了个人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经历、工作经历以及其他相关资料。严格的抽样调查使得调查样本的代表性基本可靠。样本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变量描述统计如表1所示。

(二)变量

1.因变量

本研究关心的焦点问题是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以被调查者“是否接受高等教育”来测量。本文采用郝大海在《中国城市教育分层研究》的划分方法,把高等教育界定为大专及以上学历,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大专生,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其他的都界定为未接受高等教育。本次调查全部样本中有1 173 个样本报告接受过高等教育,占被调查人数的19.90%。其中有757人、 286人、 30人分别达到了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占总调查人口的12.84%、6.55%、0.51%。其他的都界定为未接受高等教育。

2.自变量

本研究的自变量包括家庭背景、性别、户口、地区、个人教育期望等。其中家庭背景包括父亲的职业地位和父亲受教育程度。

(三)模型

本研究主要针对2006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使用描述性统计法以及Ordered Logit模型来进行分析。由于因变量是二分变量,本文将采用Logit回归模型的嵌套模型,以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作为因变量,逐步加入自变量,以期能够得出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因素。

根据相关理论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家庭背景较好的子女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较大。

根据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经济支配阶级能够根据其通向高等教育的途径证明自身的优越性,使其处于上位的位置合法化。而从属阶级的成员不仅受到物质方面的约束,在高等教育的机会面前也是处于劣势。教育系统有着文化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功能。文化资本占优势的家庭中的子女获得更多的受教育机会,由此得到如下假设。

假设1a:父亲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大。

假设 2a:父亲的职业地位和政治面貌和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呈正相关。

假设3a:家庭子女数越少,个人越可能接受高等教育。

假设2:非农业户口的孩子比农业户口的孩子更容易获得高等教育。

假设3:东部地区的孩子比中西部地区的孩子更容易接受高等教育。

假设4:受资源有限和“重男轻女”的影响,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接受高等教育。

假设5:个人对教育在事业中的重要性期望较 高,越可能接受高等教育。

注:数据来自于2006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

三、 研究发现

本研究通过STATA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采取的是描述统计、logit回归分析。表2是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模型分析。基准模型只是考虑了性别、户口、地区等变量对高等教育获得的影响,模型2加入了家庭背景变量,将家庭子女数、父亲的教育程度、政治面貌等变量纳入模型中。模型3加入了被调查者个人教育期望变量,这一变量是通过被调查者所认为的教育对事业成功的重要性来测量的。表3是在加入控制变量——“出生年代”下分析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因素,比较不同年代背景下哪些因素起更大的作用。

注:数据来自于2006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 * p < 0.05, ** p < 0.01, *** p < 0.001.

(一)家庭背景因素的影响

根据表2,在加入了家庭背景变量后,模型的解释力由11.2%上升到了19%。这说明,教育机会的竞争并非完全公平,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背景因素的影响。

1.父亲教育程度的影响

从表2看出,父亲的教育程度越高,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就越大,验证了假设1a。这与以往的研究是一致的。表3数据显示:在1947~1957年出生的一批人在能否接受高等教育方面很少受到父亲教育程度的影响。对此一个合理的解释是这些人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乡时期,政策的干预削弱了家庭背景的影响。1958~1973年出生的一批人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方面更多地受到父亲教育水平的影响,这也与已有的结论相一致,即1978 年之后, 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平等程度逐步增强, 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力不断上升。教育机会的竞争并非是完全公平的,它并不是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也许在一开始人们就没有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

2.父亲职业和政治面貌的影响

父亲职业地位对子女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明显弱于父亲文化程度的影响,模型中大多数回归系数都是不显著的。研究表明:子女高等教育获得很少受到父亲职业的影响,这与以往认为专业人员的子女比干部的子女更有可能入学的假设不符。从全部样本的平均水平来看,各类职业从业者的子女的教育机会相差不多。而表2显示,父亲为党员的人比父亲为非党员的人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特别是出生在1947~1957年的这批人,受父亲政治面貌的影响更多。

3.家庭子女数

高等教育的获得还受到家庭经济水平的影响,在家庭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子女数越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就越大。表3数据证明了这一假设,兄弟姐妹少的孩子更可能获得高等教育,验证了假设3a。

(二)社会结构因素的影响

1.户籍

从表2看出,非农户口的孩子比农业户口的孩子更容易获得高等教育。由于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非常不均衡,这导致了城里人与农村人的教育机会的差距极大,户口身份就体现出了这方面的机会不平等。各模型中回归系数都是显著的,这说明,不论是对男性还是女性,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户口身份都影响了人们的教育机会。从全部样本来看,拥有城镇户口的人比农村户口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更大,验证了假设2。

从表3看出,户籍对于1958~1988年出生的孩子能否接受高等教育影响更大。这说明改革开放初期,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更加明显。

注:数据来自于2006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 p < 0.05, ** p < 0.01, *** p < 0.001.

2.地区

根据表2,东部地区的孩子比中西部地区的孩子更容易接受高等教育,在控制年龄变量以后,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差异依然存在(如表3),验证了假设3。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长期以来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影响,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较少,其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高等教育方面。因此应该在教育资源和教育政策方面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三)性别以及个人期望等因素的影响

1.性别

分析结果显示,男性与女性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上存在差异,男性较女性更有可能接受高等教育,验证了假设4。传统的观念、传统劳动分工模式、子女教育期望的性别差异、家庭教育资源分配的性别差异造成了男女生受教育获得的差异。此外,多项研究表明,在农村,贫困也是影响教育性别不平等的重要因素。许多农村家庭有两个或更多的孩子,当家庭经济条件不足以提供两个孩子的教育费用时,家长常常选择只提供男孩子的教育费用而让女孩子弃学。多种生计资本供给不足而呈现出非常典型的男孩优先的教育模式,从而导致妇女陷入多元贫困状态。

2.个人期望

表2显示,个人期望对个人是否接受高等教育影响并不显著。以往研究表明,影响教育水平的个人因素往往与家庭背景相关。出身于条件较好的家庭,即父母有较高的职业地位、较高的文化水平、较高的经济收入的人,可能对个人的期望更高,从而有更强烈的进取心,更加努力学习、更容易适应学校规则而考取高分,更可能进入好的学校。个人期望因素在本次研究中并不显著,这可能与笔者变量选取有关。由于数据限制,很难获得一个变量来测量个人的教育期望,故本文将个人认为教育对事业成功的影响程度作为个人教育期望。由于很多人并不把教育看作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这影响了变量的解释力。

四、结 论

综合前面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家庭背景因素在子代的教育获得中所起的作用是比较稳定的。社会上层通过文化再生产模式、资源转化模式和政策干预模式来确保其子女获得较多的教育机会,以实现教育获得的代际继承。特惠阶层或优势社会群体为了稳固自身阶层地位的连续性,对下层群体具有自然的屏蔽要求,而他们自身所拥有的这种地位优势则可以促成这种要求的实现,从而强化了上层地位的封闭性。户籍、地区等社会结构因素的影响确实存在,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种影响更加显著,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这种影响还将一定程度的存在。研究发现,性别对高等教育获得的影响也非常显著,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依然存在,但是性别因素是通过何种机制发挥作用的,由于数据限制本文并不做解释,希望将来的研究能在此方面有所突破。

本文中的“高等教育获得”,实际上是“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得”的简称。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得状况是高等教育机会公平问题研究的重要课题。不少学者认为,高等教育机会公平包括两个层面的重要内涵:一是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数量上的公平性;二是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质量上的公平性。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数量上的公平性是入学率公平问题,而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质量上的公平性是入学结果公平问题。一般而言,入学概率公平问题是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低层次公平要求,而入学结果公平问题则是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高层次要求。本文只考察了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数量上的不公平性,对高等教育结果的不平等未加探讨。另外本研究路径仍是着眼于阶层不平等或讨论制度变迁对教育获得的影响,而对个体或家庭教育决策等微观过程有所忽略,以后的研究将更多地关注这些方面。

[1]李 煜.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中国城市子女的教育获得[J].中国社会科学,2006,(4):97-109.

[2]刘精明.高等教育扩展与入学机会差异:1978~2003[J].社会,2006,(4):158-179.

[3]李春玲.教育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家庭背景对男性和女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J].妇女研究丛论,2007,(1):17-21.

[4]郝大海.中国城市教育分层研究(1949—2003)[J].中国社会科学,2007,(6):94-107.

[5]刘精明.国家、社会阶层与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5.

[6]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胡金木.建国以来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的演变轨迹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22-24.

[8]刘精明,张 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12):1-9.

责任编校:裴媛慧,孙咏梅

2015-02-20

张小莉,女,河南郸城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社会性别研究。

G640

A

1007-9734(2015)02-0127-06

猜你喜欢
机会公平家庭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给进步一个机会
笨柴兄弟
家庭“煮”夫
最后的机会
给彼此多一次相爱的机会
没机会下手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